楊涵 薛陽陽

【摘要】2015年9月3日,正值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明星范瑋琪一則曬娃微博引來網上一片謾罵,“范瑋琪曬娃”成為輿論熱點。在這個事件中,受眾將注意力集中在孰是孰非上,卻很少有人關注這場網絡風波產生的原因——服務器抓取技術。本文以“范瑋琪曬娃”事件為例,從傳播學的技術決定論出發,分析數字時代技術因素對網絡輿論的潛在影響。
【關鍵詞】服務器抓取技術;網絡輿論;技術決定論
【作者單位】楊涵,重慶大學新聞學院;薛陽陽,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基金項目】重慶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科研專項面上項目“新媒體時代新聞專業主義重構之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CQDXWL-2012-160。
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將現代信息社會稱為“彈片文化”社會,認為社會將充滿密集而快速飛逝的信息彈片。密集的信息與有限的時間之間的矛盾促使淺閱讀出現,加上移動工具的發展和微博、微信等新平臺的出現,都推動著淺閱讀迅猛發展。
淺閱讀時代,熱點排行是受眾選擇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這些排行都是通過抓取技術實現的。以新浪網為例,其門戶網站設有實時新聞排行榜,分別以點擊量和評論數為標準,顯示24小時內各頻道新聞的排行情況;微博則推出熱門微博榜,其按微博熱度(轉發、評論、點贊等)由高至低排序。
從傳播學角度來看,淺閱讀反映的是一種非常態的大眾傳播過程:一條微博信息所含攪動輿論的能量,可能超過一篇深度報道;排行榜幾個關鍵詞,基本決定了受眾的關注方向。那么具體到曬娃事件,這個事件為什么會發生?抓取技術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一、本無對錯:范瑋琪曬娃事件
2015年9月3日上午閱兵儀式直播時段,明星范瑋琪在新浪微博上曬出雙胞胎兒子的照片,引來4萬多條評論,其中大多數是批判其不愛國的。微博作為社交媒體,曬娃行為本無可厚非,范瑋琪在閱兵當天曬娃,卻引來網友激烈反應,事件甚至上了新聞頭條。一個簡單的社交媒體行為,引發軒然大波,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反思這一事件,我們必須先接近真相。新浪微博官方數據顯示,范瑋琪曬娃微博于9月3日10時29分發出,11時25分至12時25分登上了新浪熱門微博推薦的小時榜,隨后又上了24小時榜。9時至11時30分是閱兵直播時段,公眾的注意力理應集中于此,曬娃微博是怎樣上了小時榜的呢?通過分析新浪微博的官方數據,事件為營銷炒作的可能可以排除,且大多數惡意評論用戶是通過提示性鏈接知道微博內容[1],因此,事件經過的合理推論應如圖1所示。
由此可見,此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基于服務器抓取技術的熱門排行。正如麥克盧漢所說,媒介的重要效果來自于它的形式,而非內容;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不再糾纏事件本身,我們或許能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示:輿論正在進入數字時代,服務器抓取技術改變著輿論,有時甚至決定輿論。
二、新現象:服務器抓取技術改變輿論
當前是淺閱讀盛行的時代,服務器抓取技術對輿論的影響逐漸凸顯,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服務器抓取技術改變網絡輿論的話題
在傳統媒體時代,媒介通過選題策劃,選擇適合報道的話題傳播給公眾,告訴公眾該想些什么,進而影響輿論話題。對網絡媒介來說,任何群體或者個人都能成為網絡媒介的把關人,他們具有發送者與接收者的雙重身份。
在數字時代,技術充當了把關人,點擊量、評論量、轉發數、搜索量等數據成為能否形成話題的重要依據,熱點排行基本構成輿論關注的焦點。不可否認,這些數據確實是受眾創造的,但是微觀的個人行為與宏觀輿論話題之間的相關性并不能確定,我們不能直接認為網絡輿論話題就是由公眾設置的。如果范瑋琪曬娃是公眾設置的話題,那平時也應成為輿論焦點,但事實并非如此,曬孩子的微博在平時可能被各種新聞和話題淹沒,根本進不了服務器抓取技術的法眼。
2.服務器抓取技術改變網絡輿論的走向
輿論并非一成不變,其走向隨著話題討論的推進和轉移發生改變。在網絡這個輿論場中,網民、意見領袖、傳統媒體、網絡媒體、政府介入通常被認為是影響輿論走勢的五個因素[2]。但現在看來似乎并不全面,隱匿在背后的技術因素對輿論走向的作用不可小覷。
未來的輿論場是一個有抓取技術參與的戰場,網絡媒體通過服務器抓取技術實時形成的微博熱門推薦、今日頭條推送新聞、自動彈出的窗口消息等,促使公眾圍繞話題進行議論,推動輿論焦點的轉移,影響輿論的演變和走勢。試想新浪微博若沒有推出小時榜,看閱兵和曬孩子兩個輿論場也不會有交集;沒有24小時榜,曬孩子微博可能很快被其他話題刷下榜,而不會引來更多關注,造成輿論升級。
3.服務器抓取技術改變網絡輿論的效應
一般來說,一個熱點事件的出現會引發公眾意見圍繞幾類觀點進行激烈的討論,然后在意見領袖的作用下輿論逐漸趨于理性。在淺閱讀環境中,人們看得多了,思考得少了,對社會的認知變得簡單、片面和機械。受眾往往根據抓取技術提供的關鍵詞和標題,將事件和人物按固有思維模式去認知和定性,從而形成輿論的“標簽化”。
在服務器抓取技術的影響下,社會大眾越來越熱衷于給人或事貼標簽,這些標簽一旦形成將很難改變。范瑋琪在閱兵儀式直播期間的曬娃行為被貼上了不愛國的標簽,追捧她的粉絲幾日間減少了18萬,其負面形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恐怕難以扭轉。
三、“技術決定論”的當下釋義
“媒介即訊息”是麥克盧漢媒介理論最核心的內容,也是他被認定為“技術決定論者”最重要的依據。何為技術決定論?將技術視為變動因素,以此來對全部的社會結構變化進行說明,從這個角度出發的主張被稱為技術決定論[3]。
在當前數字時代,按照“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說法,媒介在時空上延伸了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以嶄新而獨特的方式創造出一個幻覺世界。但當人們對媒介技術的態度從使用逐漸轉向依賴時,我們便成為媒介技術的一部分,即“我們變成我們的觀察對象”或是“機器控制人”,也就是羅伯特·洛根所說的“使用者變成了技術的延伸”[4]。海德格爾提示人們對技術保持警惕:“在現代技術中隱藏著的力量決定了人與存在著東西的關系”[5]。也就是說,技術的發明和使用會改變人與世界的關系,改變人的思維方式,技術會變成人不能控制的力量。
在數字時代與淺閱讀的環境下,“技術決定論”呈現為“人變為技術的延伸”。媒介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給人類帶來海量的信息與多樣的服務,我們的感官由此延伸得無限廣闊,但個人卻很容易在這種使用與滿足下逐漸形成對技術的依賴。當人們完全依靠技術存在而徹底喪失自我時,技術就如同獲得意識的生命體一樣操縱人的生活,人沉淪在技術形成的虛擬世界中延伸著感官幻想。從這個意義上講,“技術決定論”具有相當的前瞻性。
在數字時代,由抓取技術形成的熱點排行,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閱讀和思考習慣,網絡媒體紛紛以關鍵詞的搜索量、轉載量等指標為依據進行新聞選擇與話題設置,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解構著專業主義。抓取技術改變著輿論,并通過輿論改變世界。人們通過新媒體形成的擬態環境認識世界、形成輿論的同時,服務器抓取技術也通過人們對輿論的反應改變著現實世界。人有理性,但服務器抓取技術并無理性。服務器抓取技術表面上是由人創造,遵循程序設計者設定的計算機算法,但它造成的結果卻是不可控的。具體到網絡媒體來說,服務器抓取技術引發的輿論話題很可能失控。
閱兵儀式直播期間在網絡上發生的這起曬娃事件,原本就是服務器抓取技術制造出話題引發了網絡熱議。事件最后無果而終,形象地說就是技術跟人開了一個玩笑,人卻較真了起來。當技術開始主導人類的生活方式與規則時,我們應當對此保持充分警惕。當然這不意味著我們要完全拋棄技術,而是要不為技術的外在所迷惑,更合理使用技術為人類服務。正如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所寫,“哪里存在著危險,哪里便沖騰著拯救的力量”,“當危險是危險時,拯救的力量已在升起”。技術的發展需要人性的關懷,需要理性的回歸,雖然當下信息的“彈片”橫飛,但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應當也必須掌握主動權。
參考文獻
[1]鄒振東. 范瑋琪事件:服務器改變輿論[EB/OL] . [2015-09-08]. http://www.mediacircle.cn/?p=27243.
[2]周志平. 微博輿論影響力研究——基于突發公共事件視域[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3:69.
[3][日]倉橋重史. 技術社會學[M].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8:71.
[4][美]羅伯特·洛根. 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M]. 何道寬,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316.
[5][德]岡特·紹伊博爾德.海德格爾分析新時代的技術[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