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摘要】本文闡述了親子節目的內容及其對傳統親子觀念帶來的沖擊,分析了親子節目產生影響力的五大原因,即吸引眼球、愛的有效性、過程展示、傳媒的權威和作為生活方式的存在;進一步歸納出“渠道烙印”和“價值塑造”是傳媒影響力的兩大內涵。
【關鍵詞】親子節目;傳媒影響力;渠道烙印; 價值塑造
【作者單位】李 琳,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
當前,我國電視節目不斷推陳出新,但能夠吸引觀眾、有一定生命力的作品并不多。媒體從業者都在試圖尋找增強傳媒影響力的方式,并創造出有價值、有意義且有高收視率的電視節目。本文將以親子節目為個案,通過內在邏輯分析,找到提升傳媒影響力的途徑。
一、親子節目引發大眾對傳統親子觀念的思考
從2013年開始,以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節目為代表,各大電視臺相繼推出了類似的親子真人秀節目,引發一陣狂潮,如浙江衛視的《爸爸回來了》、深圳衛視的《飯沒了秀》、東方衛視的《潮童天下》和天津衛視的《中國足球夢》等。
從社會的強烈反響來看,親子節目折射的是人們對家庭教育和社會責任的思考。在中國傳統教育中,“父為子綱”的教育模式占據了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家長的話孩子必須服從,家長以“聽話”“乖”“誠實”來衡量孩子的品行。這些火爆熒屏的“親子節目”更多表現的是明星家庭中教育的差異。例如,在《爸爸去哪兒》第二季中,林志穎父子二人的關系更似平等的朋友關系,而郭濤父子的關系則更接近于傳統的父親威嚴、兒子聽話的親子關系。很多觀眾在看了節目之后會通過各種平臺發表評論,展開對明星教育方式的大討論。通過討論,人們改變了許多傳統教育的思維,不管這種討論和思考是否正確,都反映出社會對于家庭教育的一種反思。這種反思是積極的,具有探索性的,彰顯了傳媒對于觀眾思維的影響力。
二、親子節目產生影響的五個原因
親子節目作為一種現代傳媒產品,它能引發一場關于家庭親子教育的討論,深刻地影響了70后、80后這兩代人對于親子教育的思考。親子節目能夠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1.節目內容吸引觀眾眼球 。“親子節目”大多選取明星和他們的孩子作為主角,但又要把縈繞在明星身上的光環一點點褪去。在節目中,每一位明星父親都只是一門心思為兒女著想的普通人。對于受眾而言,親子節目溫馨,充滿童真童趣。影視節目的收視率,多是以內容取勝,觀眾愛看,自然也就成功了。
2.節目主題貼近生活。“親子節目”傳遞了“愛的有效性”這一個核心話題,起到了教育家長的作用。“愛的有效性”是一個什么概念呢?愛與教育,在中國人看來是矛盾統一的一對概念。如何正確地愛,是教育的核心。中國人傳統的家庭教育講究“德育”和學習,培養子女的道德觀念、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而后才是督促子女學習。德育保證立身,學習保證競爭與生存。多數父母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才,才是真正的愛。但這樣的愛是否有效呢?父母如果一味傳達社會競爭規則,忽視了與孩子同樂,忽視了溫情的陪伴、理解和包容,容易造成孩子的叛逆與冷漠。而只有換位思考,家長從孩子的視角去體諒和扶持,言傳身教,用孩子能聽得進去的言語去溝通,才能保持愛和教育的有效性。
3.節目制作形式新穎。“親子節目”的制作方式更重視過程展示,有互動環節,形象、完整地展示了親子教育的內容,這是很多節目所沒有的。一些節目采用拍攝電影的手法來制作電視節目,每期節目多達幾十個機位拍攝,有幾百人的幕后制作團隊,甚至動用小型航拍直升機進行空中拍攝,節目制作形式不斷推陳出新。從娛樂性和互動性來看,《爸爸去哪兒》此類親子節目,在父母與孩子共同參與某一件事情的過程中,展示了全程的互動,減少了主持人套路般的串聯講述和設計感十足的詢問,用真實的行動過程說話,使得節目更生動形象,更真實,更引人入勝。
4.傳媒具有權威性、跨地域性。 “電視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倚靠其強大的背景和資源,在主流化視頻內容的生產和傳播中,占據著壟斷的地位,在公眾中形成了較高的權威性。電視節目在信息采集、制作、編排和播出的過程中,都有著較為嚴格的審查、把關和監控。”一般在中央臺或各大省區衛視播放的親子節目,在渠道上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觀眾認可度較高,同時,傳媒的跨地域性使全國范圍內的觀眾都能同一時間接收到,親子節目還延伸到網絡平臺上,影響范圍大。
5.傳媒對受眾的吸引力、影響力大。數字電視早已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鋪開,收看電視節目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娛樂方式。受眾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手機平臺,非線性瀏覽音視頻,并且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和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受眾能夠更廣泛、更便捷地接觸到此類節目,更主動、更積極地參與節目互動,使得節目的傳播效果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反饋。受眾接收節目所傳達的訊息,又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傳播,擴大了節目的影響力。
三、傳媒影響力的渠道烙印與價值塑造
親子教育節目作為時下最典型的電視節目個案,折射出整個傳媒影響力的效能發揮方式。傳媒影響力的內涵主要是渠道烙印和價值塑造。
1.“傳媒影響力是一種‘渠道烙印。”渠道烙印,是指受眾把傳媒當成與社會普遍聯結的一個工具,是一種信息傳遞和交流的渠道,而這種渠道變成了生活方式,使傳媒成為人們生活的烙印。因此,在渠道烙印的方式中,傳媒的影響力得以最大化地發揮。網絡的出現,雖然改變了很多年輕人獲取信息的渠道,但是電視傳媒的渠道仍然占據著主流收視市場,甚至代表著一種權威。
電視渠道是一種權威,意味著節目主題方向或節目內容傳遞主流價值觀,影響和引導著輿論,給觀眾一種權威的印象。電視渠道的權威通過幾個方面來體現:一是電視節目制作的精良程度高,是由專業電視團隊制作和推出的“作品”;二是電視節目必須經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嚴格的論證和審批,對內容進行甄選,保證節目內容不違反法律法規,符合當下的道德標準和人們的審美習慣;三是節目內容的收視率必須能夠吸引觀眾,有市場。
2.傳媒的影響力通過價值塑造來構成與體現。傳媒起到了一種中介的作用,它制造內容,然后將觀眾與傳播內容聯系起來,形成了一種價值塑造的過程。傳媒影響力在于制造能夠吸引觀眾注意力的節目,引發觀眾在價值觀方面的變化。觀眾的價值觀被影響的程度越大,傳媒的影響力就越大。在觀看親子節目后,許多家長開始重視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親子節目的社會意義非常突出。
四、傳媒影響力的提升——迎合與解構
馬克思說過,矛盾的對立統一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從傳媒影響力的塑造來看,“迎合”與“解構”就屬于一對對立而統一的兩個方面。“事實上,傳媒的社會能動屬性則是通過一種系統化、結構化和有機化的信息呈現與解構方式影響著人們的關注視野、議題設置甚至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這便是傳媒在一定的物質技術屬性的基礎上對于人們的社會活動所發生的能動的‘影響力。” 上文提到,“吸引眼球”和“過程展示”是親子節目價值塑造的兩個方式,也是“迎合”觀眾的重要手段;而節目內涵中展示的“愛的有效性”,傳遞了多種愛的價值觀,一定程度上“解構”了傳統親子教育理念。簡單說,觀眾愛看親子節目,傳媒影響力得到提升,是由于電視節目既迎合又解構了觀眾的價值觀,在對立而統一的沖擊中被觀眾接受。
當下,電視節目制作者要提升節目制作的質量,發揮電視節目價值塑造的功效,把“迎合”與“解構”的雙向力量增強,提升電視節目的影響力。電視節目制作者要做好一檔叫好又叫座的電視節目,離不開對市場和觀眾心理的分析,“影響力的提升環節:選擇最具社會行動能力的人群;占據最重要的市場制高點;按照社會實踐‘問題單的優先順序定制自己的產品”。
同理,我們也可以觀察到,許多收視率低的節目,要么內容上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沒有迎合觀眾和市場;要么迎合了觀眾和市場,但是傳播的價值觀比較傳統,沒有能夠產生“解構”某種文化的作用,沖擊力較小,生命力不強。
傳媒是社會化的產物,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社會在發展,媒介所傳達的內容也要與時俱進,甚至要引領時代。電視媒體人更要懷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來制作電視節目,提升電視節目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謝誠. 傳統電視媒體的優劣勢分析[J] . 視聽界,2013(3).
[2]喻國明. 關于傳媒影響力的詮釋——對傳媒產業本質的一種探討[J] . 國際新聞界,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