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蘭君/河北省邢臺市獸醫院
?
豬瘟與副豬嗜血桿菌病混合感染的診治
邢蘭君/河北省邢臺市獸醫院
豬瘟是危害養豬業的主要傳染病之一,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的病毒性疾病,可表現為急性、慢性、不典型感染的病程。急性型豬瘟的癥狀很明顯,病死率極高。慢性型癥狀較輕有反復,病程相當長。感染豬瘟病毒的豬,抗病力降低極并易發其他病毒、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尤其是在寒冷、潮濕、冷熱交替、氣候多變等因素使豬體抵抗力降低,可引起副豬嗜血桿菌大量繁殖、毒力增強而繼發或并發感染。如不及時控制可造成豬只大批死亡。現就一例典型病例介紹如下。
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某養豬場,約200頭豬,其中種母豬10頭,斷奶仔豬40頭,未斷奶仔豬50頭,今年11月初購入100頭斷奶仔豬。新購入仔豬在購入1周左右后發病,表現體溫升高,全身發紅,食欲下降,反應遲鈍,呼吸困難,咳嗽,其中有的仔豬關節腫脹,跛行。在發病不到1周時間已經死亡16頭仔豬,且陸續又有18頭仔豬發病,1頭母豬流產。曾用過安痛定、青霉素、鏈霉素、黃芪多糖等藥物治療但效果不明顯,遂于2015年11月21日帶病死豬來邢臺市獸醫院診治。通過剖檢化驗確診為豬瘟與副豬嗜血桿菌混合感染,經采取綜合性的治療措施,使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豬群突然發病,病豬精神沉郁,發抖,體溫升高達40℃~42℃,食欲減退或絕食,全身發紅,耳尖、臀部、頸部及四肢皮膚有紫斑,指壓不退色。呼吸困難,咳嗽,腹式呼吸。跗關節腫脹,跛行,背毛粗亂,個別豬眼瞼皮下水腫。通常發病2~5 d后出現死亡,個別豬突然死亡,臨死前側臥或四肢呈劃水樣。
共剖檢4頭病死豬,全身淋巴結腫大、出血、呈暗紅色,膀胱黏膜出血。腎表面有出血點,脾臟表面有出血點和綠豆大小的暗紫色的出血梗死。回盲瓣、盲腸及結腸黏膜有扣狀潰瘍。3頭豬心包積液、胸腔、腹腔和關節等部位出現淡黃色的纖維素性滲出物。1頭病程較長的死豬,可見心包與心臟、肺與胸膜粘連,整個腹腔臟器包括肝、脾與腸道等發生粘連。腦膜充血,腦溝中有漿液性滲出物。心包由大量纖維素性滲出物附著,呈現“絨毛心”。切開腫大關節,有淡黃色液體流出。
1.取病死豬的扁桃體、淋巴結、脾組織作涂片,用熒光抗體處理后,再用熒光顯微鏡檢查,可見細胞呈亮黃綠色熒光。
2.細菌學檢查。
(1)直接涂片鏡檢,無菌操作采取病豬的心包液、腦組織、關節液抹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短桿狀、球狀、長絲狀的菌體。
(2)無菌采取病豬的心包液、腦組織、關節液、漿液表面的纖維滲出物等病料,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兔血瓊脂、巧克力瓊脂平板上,37℃培養24~48 h后,可觀察到僅在巧克力瓊脂平板上長出針尖大小、無色透明、光滑濕潤的菌落。挑取菌落涂片,用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球狀、桿狀、長絲狀等多形態短小革蘭氏陰性桿菌,多單個存在或呈短鏈狀排列,與直接涂片鏡檢的結果相同。另挑取該菌落接種于兔血瓊脂平板上,再用金黃色葡萄球菌點種,呈現“衛星生長”現象。
(3)生化試驗:將分離到的純培養菌株分別接種于蔗糖、麥芽糖、葡萄糖、乳糖、蛋白胨、山梨醇、甘露醇、尿素酶生化鑒定試管內,每個試管中加入1μL 0.3%NAD(煙酰胺嘌呤二核苷酸),置于37℃恒溫生化培養箱內培養24 h,觀察生化反應結果,分離到的菌株能發酵蔗糖、麥芽糖、葡萄糖,而蛋白胨、山梨醇、甘露醇、尿素酶生化反應為陰性,不能發酵分解乳糖、甘露醇。
通過特征性的臨床癥狀、剖檢病變和實驗室檢驗,確診為豬瘟與副豬嗜血桿菌病混合感染。
1.加強飼養管理,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舍內保持通風干燥。平時飼喂全價飼料,增加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增強豬群抗病力。
2.對發病豬進行隔離治療,病死豬及其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疫情擴散,對場地、豬舍及周圍環境進行全面徹底消毒。
3.治療。
(1)病豬治療,肌肉注射豬瘟高免血清每千克體重0.1~0.2 ml、息熱(主要成分:磺胺嘧啶等)每千克體重0.1 ml、 氟尼康(主要成分為氟苯尼考等)每千克體重0.1 ml,分別肌肉注射,1次/天,連用5 d。
(2)全群豬,飲水中增加呼喘泰(主要成分為甘草流浸膏、免疫增強劑等),本品每100 g兌水50 kg,2 次/d,連用5 d。飼料內混菌沙星(主要成分:恩諾沙星等),本品50 g拌料50 kg,2次/d,連用5 d。
(3)同時應用中草藥治療,方劑:生石膏40 g,板藍根20 g,大黃30 g,知母20 g,玄參20 g,炒枳殼20 g,生山梔10 g,金銀花10 g,鮮竹葉30 g,生甘草10 g,共研細末,按1~2 g/kg,混入飼料內飼喂,2 次/d,連用5 d。通過采取以上綜合性防治措施,3 d后豬群病情基本控制,再無新的病豬出現,5 d后豬群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