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潔 袁富艷/四川省寧南縣農牧局
?
雞痘與球蟲病大腸桿菌混合感染的診治
曾潔 袁富艷/四川省寧南縣農牧局
2015年7月下旬至8月,寧南縣兩個鄉部分林下養雞戶的雞相繼發病并出現死亡,經診斷采取措施后,病情得到控制,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養殖戶損失。
7月21日,某鄉政府工作人員報告,該鄉有五戶林下養殖的黑山雞發病并出現死亡,我們隨即前往進行查看,經診斷為雞痘、球蟲和大腸桿菌混合感染,五戶養殖黑山雞5 000余只,當時發病率達30%~35%,死亡率已達9%,發病雞都是6月30日在同一個供應商處購進的十七日齡脫溫雞苗,購進后每天都有幾只死雞,近四、五天突然死亡劇增,每戶每天死亡十幾只到三十多只不等。次日另一鄉四戶黑山雞同樣存在發病,發病情況相同,發病率30%,死亡率7%。經診斷后采取消毒、球蟲藥治療、氟苯尼考、消瘡散等藥物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病雞精神沉郁甚至萎頓,蜷縮,閉眼、羽毛逆立,呼吸困難并有啰音,鼻腔有鼻涕,糞便呈水樣或夾雜白色稀便和血便、紅色糞便,冠髯、臉、腳出現米粒至豌豆大痘疹,群體采食量下降20%~30%。
先后解剖48只病死雞,氣管有粘液,大部分病死雞打開腹腔可聞到臭雞蛋味,氣囊出現混濁增厚有豆腐渣樣滲出物、心包膜增厚變粗糙呈灰白色,有的與心粘連,肝表面覆蓋膠凍樣滲出物或黃白色滲出物粘在肝臟上,腸與腹腔粘連,腹腔內有黃白色凝塊,腸道不同程度出血性炎癥;有33只病死雞冠髯、臉、腳、口腔、氣管、食管上可見痘疹;有17只病死雞盲腸腫大呈血紅色或黑色,表面有結節,內有血凝塊或血栓。
圖1 盲腸中有血凝塊
圖2 氣管上出現痘疹
圖3 肝周炎和腹膜炎
取病死雞肝、心、肺、脾等內臟器官作細菌培養和組織抹片。在普通營養瓊脂37℃24小時培養長出灰色圓形、濕潤有光澤隆起的菌落,進一步用SS和麥康凱瓊脂培養24 h,長出紅色圓潤菌落。用組織抹片和培養的細菌作鏡檢,細菌呈單個或成對的革蘭氏陰性桿菌,無芽胞,無莢膜。采集雞群50份血清進行新城疫血凝抑制(HI)試驗,平均抗體滴度為8,且整齊度較高。
根據臨床癥狀、解剖變化和實驗室診斷,診斷為雞痘、球蟲和大腸桿菌混合感染發病。
1.采用聚維酮碘、苯扎溴胺、戊二醛輪流對雞群、圈舍和放牧場地消毒,稀釋濃度按照使用說明配比,每天一次。
2.隔離病雞,淘汰深埋病殘弱雞和病死雞;晚上對雞群加強保溫措施。
3.根據藥敏試驗用氟苯尼考、環丙沙星加多維葡萄糖飲水,飼料中添加驅蟲藥磺胺氯吡嗪鈉、消瘡散(主要成份為金銀花、皂角刺、白芷、天花粉等)拌料飼喂,連續飼喂5~7 d。
4.對健康雞用雞痘苗緊急刺種。
采取上述措施后,6 d內九戶養殖戶雞群死亡率增加,隨后病情得到控制,但隨后到出欄仍然每天都有少量雞死亡,解剖主要是大腸桿菌引起的瘦弱雞。
1.本次雞病是由雞痘、球蟲病和大腸桿菌混合感染發病,據調查,九戶所養殖的雞均來源于同一供應商的同一批雞,購進雞當天氣溫高,但送雞苗的車是面包車,雞苗到達時,很多雞的羽毛已潮濕,到達后每天都有零星病死雞,可以推斷雞苗來時存在嚴重的熱應激,同時有七戶養殖戶是第一次養雞,毫無養殖經驗,恰好這七家養殖戶的雞發病最嚴重,死亡率也最高,因此雞苗購進時的熱應激造成抵抗力下降,同時飼養管理水平低,球蟲病沒有預防控制好,是雞群發病的主要因素。雖然調查供應商反映其雞苗已作過雞痘免疫接種,但雞群發生雞痘病,說明雞痘苗是沒有接種好或者說是接種沒有完全成功。
2.發生雞痘時實行緊急免疫接種,雖然會造成雞群一定的損失,但對雞痘病的處置,免疫接種仍然是最好的辦法;球蟲病預防關鍵在于藥物預防控制且藥物的使用上有很多注意事項,但上述養殖戶對球蟲病的防控上毫無經驗,用藥混亂無章法,往往用藥只用一天或兩天,造成球蟲病沒有控制好,同時又發生雞痘和大腸桿菌病,致使球蟲病發生更加嚴重;大腸桿菌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其發生跟飼養管理有關,這次大腸桿菌病的發生與供應商在運輸途中產生的熱應激有很大的關系,但雞苗到達后,沒有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控制也是大腸桿菌病持續存在的原因,大腸桿菌容易產生耐藥性,養殖戶用藥不規范,飼養管理不到位,致使雖然雞痘和球蟲病得到有效控制,但雞群由大腸桿菌引起的死亡一直沒有間斷過,因此這三種病混合感染,造成嚴重的危害。
3.治療大腸桿菌病時,應做藥敏試驗,選擇高效藥物,雖然藥敏試驗中新霉素、慶大霉素抑菌圈最大,但考慮其腸道吸收效果,最后選用了氟苯尼考和環丙沙星,由于涉及養殖戶多,所以用藥量應讓養殖戶按照購買的藥物使用說明進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