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艷冬
摘 要: 《漢語大字典》收字眾多,釋義詳盡,是一部以揭示漢字形音義為主要任務的大型語文工具書,在漢語辭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漢語大字典》的編纂時間緊迫,所涉內容廣泛,加之成于眾手,故難免存在一定的疏漏。本文以“攴”部為研究對象,對《漢語大字典》“攴”部下釋義有失妥當的字予以補苴。
關鍵詞: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 “攴”部 注音 釋義 字形
引言
《漢語大字典》(以下簡稱為《大字典》)作為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漢語工具書。該部字典自1986年出版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和海內外人士的好評。由于初次修訂的緣故,其注音和釋義存有不合理之處。漢語大字典編纂處專家針對這些問題對《大字典》進行了第二次的修訂,糾正了不少體例性、硬傷性的錯誤。由于《大字典》的修訂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相關語言文字工作者不斷地加以補正。在此筆者不揣淺陋,利用相關文獻資料對《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攴”部字的注音和釋義進行考察,并從以下八個方面對“攴”部字予以補苴,以期為《漢語大字典》的修訂工作奉上一份綿薄之力。
一、注音待商
《大字典》作為一部綜合性的字典,在注音釋義各方面都力求詳盡,但是其中有些字的讀音還是有待商榷的。
1581頁,“數”字“shuò”音下義項④:“細;密。《集韻·燭韻》:‘數,細也。……《孟子·梁惠王上》:‘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趙岐注:‘數罟,密網也。楊伯峻注:‘數,音朔(shuò)。細也;密也。”
按:《大字典》將“數罟”中的“數”讀音標為“shuò”,而《漢語大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簡明古漢語字典》等辭書將“數罟”中的“數”標為“cù”。“數罟”中的“數”音“shuò”還是音“cù”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通過查檢古代的文獻資料,筆者認為音“cù”更為妥當。《集韻》:“數,細也。毛萇曰:‘庶人不數罟。”[2]P561該解釋處于《集韻》“促”小韻下。“促”,《集韻》注“趨玉切”,屬入聲,燭韻三等字。據此“數”切出的音應為“cù”。又因毛萇為西漢著名學者,與毛亨并稱,其注釋具有可信性。“庶人不數罟”,是說百姓捉魚不用細密的網。這也正是《孟子》“數罟不入洿池”的意思。故表示“細,密”義時音“cù”比較合適,而《大字典》“數”字下并未收錄“cù”這一讀音,欠妥當。
二、釋義待考
《大字典》中某些字的釋義有待商榷,還需要繼續完善。
1551頁,攷字下義項④:“用同‘考,舊稱已死的父親。唐陳子昂《唐故朝議大夫梓州長史楊府君碑》:‘攷墳其左,叔塋其旁。”
按:《大字典》將“攷”釋為同“考”指“已死的父親”,此解釋未反映出詞義發展演變的過程。許多詞典都將“考”和“妣”解釋成“死去的父親”和“死去的母親”。其實“考妣”的本義并非如此,在先秦文獻中“考妣”指的是“父母”,而并不特指“亡故的父母”,如《爾雅·釋親》:“父曰考,母曰妣。”《倉頡篇》:“考妣延年。”《尚書·酒誥》:“‘奔走事厥考厥長。孔安國傳:‘奔走事其父兄。”由此可知先秦時代,“考”指父親,并非特指亡父。到漢代,“考妣”的詞義范圍縮小,“考妣”開始專指“亡父亡母”,《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釋名》卷八:“父死曰考。”“考”由“在世的父親”發展成為專指“死去的父親”,《大字典》應該將“考”的本義點明。“攷”用同“考”,釋義應為“本義為父親,后專指已死的父親。”
1576頁,“●”音kuaì“錢。《改併四聲篇海》引《川篇》:‘●,錢也。”
按:“攴”部字下各字多以“攴”為形旁,故字的本義多與治事、動武有關。該字引《川篇》釋為“錢”,無其他例證,故釋義的準確性待商。張涌泉認為“●”字“錢也”之訓有誤,“以其形音而言,此字應為‘害攴的俗體。”[3]P625在古代文獻資料中,“害”可俗寫作“●”,《玉篇·宀部》:“害,何賴切,殘也,利害。俗作●。”[4]漢《營陵置社碑》:“災●不侵,五谷熟成。”北魏《元襲墓志》:“喻以安危,曉以利●。”以“害”作偏旁的字,其中的偏旁“害”也可俗寫作“●”,如《敦煌俗字譜》:“●,同‘轄。”《龍龕手鏡》:“嗐●(俗)。”[5]P267另《康熙字典》引《五音篇海》注“●”同“衤害”,“●”同“●”。由此類推,“●”應該為“害攴”的俗寫。“害攴”,《廣韻》注“苦蓋切”,“害攴,伐也,擊也。”[6]P362“●”,《改併四聲篇海》引《川篇》注“口外切”,兩字古音相同。故“●”應為“害攴”的俗寫,表“伐也”、“擊也”而非表“錢”義。
1576頁,“親攵”字條:“同‘親。《字匯·攴部》:‘親攵,古文親字。”
按:就形體來看“親攵”與“親”字繁體“親”相近,但從目前掌握到文獻資料來看,沒有充足的例證可以證明該解釋的正確性。《龍龕手鏡》中記有該字,文部入聲下記“親攵”音“煞”,這就出現了矛盾的地方,因為“親”在《廣韻》中為平聲真韻七人切,而“親攵”列于《龍龕手鏡》入聲字下,既然兩字不同音就不應該釋作“親攵”同“親”。張涌泉先生在《漢語俗字叢考》中對“親攵”進行了一番考釋,認為“親攵”應為繁體“殺”的俗體,并從音韻和字形等方面做了考證。“殺”字在《廣韻》中有兩個讀音:一是所拜切,為去聲怪韻字;一是所八切,為入聲黠韻字。當“殺”音“所八切”時與“親攵”在聲調上正相合。從字形來看,繁體“殺”與“親攵”也相近,故張涌泉先生認為“親攵”并非“親”的異體字而是繁體“殺”的訛俗字,筆者認為張涌泉先生的觀點是有道理的,《大字典》在修訂時應當對“親攵”字進行適當的補充說明。
三、義項缺失
義項缺失是詞典編纂過程中最易出現的一個問題。雖然《大字典》以釋義詳盡見長,但是難免也存有義項缺失的現象。筆者在對“攴”部進行查檢時,發現下列字存在義項缺失的現象。
1551頁,“收”字條共收17個義項,漏收“消散,消失”這一義項。唐于鵠《途中寄楊涉》:“日色云收處,蛙聲雨歇時。”宋林逋《秋日西湖閑泛》:“疏葦先寒折,殘虹帶夕收。”“收”的“消散,消失”義其實是與“收回,取回”義相對應的,“收回、取回”這一動作導致的結果便是事物的“消失”,《大字典》中收錄了“收回、取回”義而未收“消散、消失”義,有失妥當。
1556頁,“政”字條缺少“懲罰、處分”義。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折:“觀其言而察其行,審其罪而定其政。”其中“政”意為“懲罰、處分”,《大字典》失收。
1563頁,“救”字收錄表動作的“援助;救護,使脫離災難或危險”義,如《詩·邶風·谷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名動相因,“救”又可作名詞表示“救兵、援兵”,如《墨子·號令》:“凡守城者,以亟傷敵為上,其延日持久,以待救至,明于守者也。”《北齊書·段韶傳》:“計彼援兵,會在南道,今斷其要路,救不能來。”這一用法在古漢語中使用頻率比較高,應立為一個獨立義項。
1564頁,“敕”字諸義項多含有“戒”、“謹”、“治”義。除《大字典》列舉的義項外,“敕”還有“周備、詳明”義。王充《論衡·問孔》:“圣人之言,不能盡解,說道陳義,不能輒敕。”又:“周公告小材敕,大材略。”例句中“敕”意為“周備、詳明”。
1568頁,“敢”字條,義項⑥列舉了“敢”作副詞的幾種用法:“1.正、正好;2.準;定;3.莫非、大概”,其中失收了“敢”作副詞表“可、可以”這一義項。元鄭光祖《亻芻梅香騙翰林風月》第三折:“白敏中云:‘小生敢去也不敢去?正旦云:‘先生,你去不妨。”例句中“敢”作副詞“可、可以”用。
1573頁,“敦”字音dūn時失收“敦”表“盛、茂盛”義,古稱太歲在午之年為“敦牂”,意為是年萬物盛壯。《爾雅·釋天》:“[太歲]在午曰敦牂。”孫炎注云:“敦,盛也。”又《淮南子·天文訓》:“太陰在午,歲名曰敦牂。”高誘注云:“敦牂,敦,盛。牂,壯也。言萬物皆盛壯也。”
四、書證偏晚
《大字典》在為義項列舉書證時,存在某些書證年代偏晚的現象,筆者根據自己掌握到的文獻資料提前了一部分義項的書證。
1553頁,“改”字義項③:“修改。如改文章;改衣服;葉圣陶《倪煥之》四:‘學生作了文,必須認真給他們改。”
按:書證明顯偏晚。《左傳·襄公九年》:“荀偃曰:‘改載書。公孫舍之曰:‘昭大神要言焉。若可改也,大國亦可叛也。”又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改章難于造篇,易字艱于代句,此已然之驗也。”上述用例都可用來作“改”表“修改”的書證。
1555頁,“放”字條義項⑩:“開,行(船)。唐杜甫《陪諸貴公子納涼晚際遇雨》:‘落日放船好,輕風生浪遲。”義項{11}:“發出,發射。如放槍;放光;放冷箭。唐王績《古意六首》之五:‘但使雛卵全,無令繒繳放。”
按: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放”表示“開、行(船)”的用法,謝靈運《石室山》:“清旦索幽異,放舟越坰郊。”“放”表“發出、發射”義舉唐王績詩為例也偏晚,漢代就有這種用法。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大兵一放,玉石俱碎,雖欲救之,亦無及已。”
1557頁,“故”字條義項⑨:“死亡。如身故;病故。《徐霞客游記·黔游日記一》:‘時沙土官初故。”
按:漢代就有“故”表“死亡”的用例,如《漢書·蘇武傳》:“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顏師古注:“物故謂死也,言其同于鬼物而故也。”《大字典》舉明代用例,偏晚。
1567頁,“敝”字下義項⑦:“同‘弊,毛病。《漢書·晁錯傳》:‘陳勝行戍,至于大澤,為天下先倡,天下從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按:該例證偏晚。《尹文子·大道下》:“其敝在于不知乘權藉勢之異,而惟曰智能之同。”戰國時期“敝”已被借作“弊”,表“弊病、害處”。
1577頁,“敲”字義項⑤:“敲詐。如:敲他一筆錢……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之余》:‘自有歷史以來,中國人是一向被同族和異族屠戮,奴隸,敲掠,刑辱,壓迫下來的。”
按:元代已有“敲”表“敲詐”的書證。馬致遠《青衫淚》第四折:“掩那虔婆見他是個官人,心中要敲他一下,不想又沒甚么大錢,好生埋怨。”該句可作“敲”表示“敲詐”義的書證。
五、書證缺失
1554頁,“攽”字條義項①:“分。《說文·攴部》:‘攽,分也。《廣雅·釋詁二》:‘攽,減也。王念孫疏證:‘攽者,分之減也。”
按:該義項未舉書證。其實《說文》中已收錄“攽”表“分”的例證,“攽,分也。從攴,分聲。《周書》曰:‘乃惟孺子攽,亦讀與彬同”。《大字典》引《說文》時未將書證引用出來,導致該義項書證缺失,有失妥當。
1572頁,“隹攴”字條,“《廣韻》士咸切,平咸崇。①鳥啄物。《廣韻·咸韻》:‘隹攴,鳥隹攴物也。”
按:該義項《大字典》未舉書證,蒲松齡《日用俗字》可補書證。《日用俗字·莊農章》:“煮了信石須謹慎,雞隹攴狗舔染黃泉。”《日用俗字·禽鳥章》:“鸜鵒鸚哥秦吉了,雖然嘴巧亦隹攴張。”其中的“隹攴”表“鳥啄物”義。
1572頁,“朋攴”音“pēnɡ”。“擊。《改併四聲篇海》引《川篇》:‘朋攴,擊也。”
按:“朋攴”字缺少書證,蒲松齡《日用俗字·爭訟章》“揢著脖子朋攴打,掿起石頭束攴腦漿”中的“朋攴打”即為“擊打”之義,可為其補充書證。
1575頁,“敫”音“qiǎo”時義為“擊”。“《集韻》牽幺切,平蕭溪。擊。《集韻·蕭韻》:‘敫,擊也。”
按:該字未舉書證。《太平御覽》卷九一七引《淮南子》:“夫雁從風飛,以愛氣力;銜蘆而翔,以備弋矢敫。”其中“敫”為“擊”義,可用作書證。而“敫”之“擊”義具體指的是“弋射”。
1576頁,盍攴:“《集韻》克盍切,入盍溪。敲打。《集韻·盇韻》:‘盍攴,敲也。”
按:禪宗語錄中有相關例證,《蔗庵范禪師語錄》卷十:“橫三豎四機機相副,撞頭盍攴額法法全該。”又卷十五“雖然于著不得處,不妨敲盍攴,沒交涉時正好商量。”其中“盍攴”表“敲打”義。
六、書證與釋義不合
《大字典》中存有書證與釋義不合的現象。
1567頁,“敝”字條下義項{13}:“通‘蔽。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敝,假借為蔽。1.遮擋。《周禮·考工記·弓人》:‘長其畏而薄其敝。鄭玄注引鄭司農曰:‘敝,讀為蔽塞之蔽,謂弓人所握持者。《墨子·經說下》:‘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
按:“敝”表“遮擋”義時,所舉的第一條例證有誤。《周禮·考工記·弓人》中的“敝”應表“弓把”義,鄭玄注“謂弓人所握持者”指的就是“弓把”。孫詒讓《正義》引戴震曰:“敝與柎皆弓把。”該處的“敝”表示的是名詞“弓把”,而非“遮擋”義,書證與釋義不合。《墨子·經說下》中的“敝”字才是“遮擋”的意思。
“敝”的“弓把”義源于“被”字。《周禮·考工記·廬人》:“凡為殳,五分其長,以其一為之被而圍之。”鄭玄注:“被,把中也。圍之,圜之也。”陸德明《釋文》:“被,皮義反。”“把中”為“手握持處”,孫詒讓《正義》:“《說文·手部》云:‘把,握也。言當手握處之中也。”故“敝”為假借字,假借作“被”,表示“弓把”義。
七、字際關系不明
1572頁,忽攴,音hū“擊。《改併四聲篇海》引《川篇》:‘忽攴,擊也。”
按:“攴”偏旁與“手”偏旁在意義上有相通之處,這兩個偏旁有時會出現換用,如《大字典》中“冒攴”字下注“冒攴”同“扌冒”,“皆攴”字下注同“揩”,“易攴”字下注同“揚”,“夫攴”字下注同“扶”,類似情況還有不少,它們都是音義皆同的異體字。“忽攴”字也有異體字,但《大字典》沒有點明。手部下“扌忽”字與“忽攴”音義相同,“扌忽,《廣韻》苦骨切,入沒溪。又《集韻》呼骨切。擊。《方言》卷十:‘南楚凡相推搏曰扌必,或曰扌忽。《廣雅·釋詁》:‘扌忽,擊也。”[1]P2014《大字典》也應在“忽攴”下注明“忽攴”同“扌忽”。
八、音義未詳
《大字典》中也有不少音義未詳或者音闕義闕的字。考這類字的讀音和意義對于《大字典》的修訂十分有必要。
1566頁,字條“禿攵”,“禿攵,音義未詳。《說文長箋·攴部》:‘禿攵,闕。《石鼓文》:‘禿攵●康康。《字匯補·攴部》:‘禿攵,音義闕。”
按:“禿攵”當為“敕”的異體字,音chì。《字學呼名能書》昌石切,入聲字下有“禿攵”字。《康熙字典》引《說文長箋》注“《石鼓文》申敕。敕字訛作禿攵。”[11]P1427《生冷僻字匯編》、《異體字字典》“敕”字下異體字中都有“禿攵”,由此可知“禿攵”是“敕”的異體字,“禿攵”與“敕”音義相同。
結語
通過對《大字典》“攴”部字進行考察,我們可以發現《大字典》在注音釋義等方面確實存在著疏漏之處,其中義項缺失、書證偏晚、書證缺失等問題較為嚴重,這與當時編寫者掌握的語料有限有關。隨著我們掌握的語料越來越多,《大字典》中也應該適當地增加義項,更換、補充書證,不斷更新完善。除此之外,“攴”部字中還有一些疑難字和未詳字,我們應加強對這類字的關注和考釋,以期早日作出合理的說解,補全《漢語大字典》的闕失。
參考文獻:
[1]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2版)九卷本[M].湖北長江出版集團,2010.
[2][宋]丁度.集韻.新興書局影四部備要本.
[3]張涌泉.漢語俗字叢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0.
[4][梁]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元至正二十六年南山書院刊本.
[5]釋行均.龍龕手鏡(高麗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陳彭年,丘雍.宋本廣韻(張氏澤存堂本)[M].北京:中國書店,1982.
[7]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8]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9]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0]章太炎講授.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縮印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0.
[11]張玉書等編.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58.
[12]張永言,杜仲陵,向熹編.簡明古漢語字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3]李學勤主編.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
[14]毛遠明.《漢語大字典》指瑕[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
[15]曹瑞芳.“如喪考妣”辭書釋義辨析[J].古漢語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