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雪梅,楊靜宜,崔建弘,汪小志
(1.河北工程技術學院,石家莊 050091;2.南昌工學院,南昌 330108;3.武漢理工大學,武漢 430070)
?
基于移動4G的株距自適應玉米收割機優化設計
寇雪梅1,楊靜宜1,崔建弘1,汪小志2,3
(1.河北工程技術學院,石家莊050091;2.南昌工學院,南昌330108;3.武漢理工大學,武漢430070)
摘要:為了提高玉米收割機的株距的自適應能力、降低漏采率、提升工作效率,設計了一種新的株距自適應玉米收割機,大大提高了玉米收割機的作業精度和效率。依據移動4G信號的傳播特性,設計了玉米株距實時測量系統,針對中國4G現場測試環境,研究提出了一種電波傳播特性測量與建模方法,結合高性能測試儀器和虛擬儀器技術設計構建了3.5GHz測量系統。測量得到的株距量由A/D轉換器轉換為數字信號,再由單片機進行處理,對執行末端發出指令,調整玉米收割機割臺分禾器的間距,從而可以對不同株距的玉米進行收割作業。對設計的玉米收割機進行測試發現:其株距自適應能力較好,可以隨株距的變化自動調整分禾器間距,玉米穗的漏采率和破碎率較低,符合高精度作業玉米收割機的設計要求,為玉米自動化收割機械裝置的研究提供了較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玉米收割機;移動4G;株距測量;單片機;分禾器;自適應
0引言
我國玉米種植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廣泛,且是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主要產區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等地區,在我國糧食生產和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種植面積的增加,加上玉米收割難度大,玉米的種、管和收等都面臨很多問題。近年來,在國家實施強農惠農政策支持及聯合收割機購置補貼的拉動下,聯合收獲機的研究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在玉米收割過程中,由于株距的不同,玉米秸稈的收割位置有所不同,如果不調整分禾裝置的位置,很容易造成玉米的漏采或者割臺的阻塞。為此,利用4G間距測量系統,設計了株距自適應的調節的分禾系統,提高了玉米收割機的作業精度和生產效率,對于收割機的優化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1株距自適應玉米收割機總體優化設計
由于玉米播種的機械化程度低,人工點播行距不均,寬行達到800mm,窄行一般為400mm,這就要求收獲機對行距的適應性要好。
1.1株距自適應總體設計
在配置兩對摘輥中心距時,考慮中間情況定位800mm,然后在分禾器、摘輥前端的秸稈引導裝置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機組的行距適應能力,其總體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玉米收割機株距自適應調節過程
圖1中,株距的測量使用4G測量系統,并利用PC單片機實現A/D和D/A轉換功能,最后將間距調整信號發送給液壓傳感器,實現分禾器間距的自適應調節。
1.2機組生產率
玉米收割機的機組生成效率可表示為
Q=2×5.4ηBV
(1)
其中,η表示機組工作時間利用系數,一般為0.7~0.9;B表示行距;V表示機組作業速度。

表1 收割機各擋速度
表1表示收割機各個擋的速度。根據各個擋位的速度,可以在不同地塊選擇不同的擋位,從而調節收割的速度,來實現收割機的優化設計,提高作業效率。
1.3留茬高度
留茬高度是指秸稈粉碎還田機構粉碎秸稈時所留根茬高度。秸稈粉碎還田機構工作時,因為粉碎機的轉速比較高,刀片不能進入土中作業,因此需要利用支撐輪的高度來限制留茬高度。為了使收割機適應不同地塊的收割效果,在設計時保持支撐輪的位置可調整,實現留茬高度0~100mm內可調。
1.4割臺總體設計
玉米收割機的優化設計主要是割臺的優化設計,通過優化達到不同株距玉米收割的自適應調節功能。割臺的總體設計如圖2所示。

1.分禾器 2.喂入裝置 3.摘穗錕 4.第一升運器 5.排莖錕
圖2中,主要部分為分禾器和摘穗錕。為了適應不同株距玉米收割的需要,需要對分禾器進行改進,利用4G移動信號進行株距測量,使用液壓控制系統和單片機完成分禾器間距的自動調節。
2株距自適應玉米收割機結構和控制系統
為了實現對不同株距的玉米進行收割,需要對分禾器的結構進行改進。在此利用4G測距裝置、PC單片機和液壓控制系統對分禾器的間距進行調節,系統分布在割臺的分禾部分,其收割臺的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割臺單行布局圖
圖3中,主要分為分禾部分和摘穗部分,株距自適應收割系統安裝在分禾部分;而分禾的機械結構主要利用張緊輪進行控制,其結構示意圖如圖4所示。

圖4 割臺分禾器張緊鏈輪部分
工作時,利用PC單片機的D/A轉換功能,將不同的株距控制轉換為模擬信號對張緊部件進行控制,從而實現分禾器的不同間距調整。
表2表示玉米收割機設計植株參考數據。其中,包括玉米植株高度、玉米莖粗、結穗高度、玉米穗直徑和玉米行距。其中,分禾器自適應調整系統的設計主要參考玉米行距,通過設計滿足不同行距收割的需要。

表2 植株參考數據
測量系統包據發射端和接受端,如圖5所示。發射端由信號發生器、功率放大器和發射天線組成;接收端由頻譜分析儀、控制計算機和GPS接收機系統組成。依據發射端和接收端的GPS地理坐標信息測試結果,接收采樣點與基站之間的距離d可以表示為
(2)
其中,接收采樣點的坐標為(Xr,Yr),基站坐標為 (Xt,Yt)。在測量過程中,使用虛擬儀器實現自動化采集、采樣和存儲數據,一般來說路徑損耗理論模型可以表示為
PL(d)=A+10nlg(d/d0)+χ
(3)
其中,d0表示參考距離;d表示測量點和基站之間的距離;n表示路徑損耗指數;χ表示陰影衰落,符合正態分布;A為自由空間損耗。其表達式為
(4)
其中,λ表示發射信號波長。將式(2)等效為d的一元函數形式,其表達式為
PL(d)=B+10nlgd+χ
(5)
B的表達式為
B=A-10nlgd0
(6)
傳播測試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擬合預處理后的測試數據PL(d)和d,對于不同的玉米植株可以分別進行測距,對兩次測距結果進行對比可以得到株距的實際值。利用測距系統對分禾器間距進行控制原理如圖6所示。

圖5 4G測距系統框圖

圖6 分禾器間距控制原理圖
玉米收割機利用3.5GHz測量系統可以實時地測量玉米的株距,利用A/D轉換器對模擬進行轉換,然后利用PC單片機對數字信號進行處理,再將數字信號利用D/A轉換器轉換為控制量進行輸出;利用變頻器對液壓控制系統發出信號,控制分禾器不同間距的調節,從而提高收割機不同株距收割的適應能力。
3株距自適應玉米收割機性能測試
為了測試設計的玉米收割機自適應株距的收割效果,在玉米收獲機上安裝分禾器自適應調整裝置后,對玉米聯合收割機進行了性能測試。測試項目主要包括分禾器間距調整的響應性能、收割間距隨時間變化及漏采率和破碎率等收割性能。測試場景如圖7所示。

圖7 株距自適應玉米收割機性能測試圖
圖7中,可收割行數為6行。為了適應不同株距玉米的收割,采用自適應調節式的分禾器,通過測試,得到了如圖8所示的分禾器間距響應曲線。
由圖8可以看出:利用自適應調整系統后,分和器響應時間短,響應速度快,超調量低,可以滿足分禾器間距調整的自適應設計需要。

圖8 分禾器間距調整系統響應曲線
圖9表示分禾器間距調整數據隨時間變化曲線。由圖9可以看出:在4G測距的作用下,收割機的分禾器可以實現非線性調節,調節精度高,可以滿足高精度玉米收割作業的需求。

圖9 分和器間距調整隨時間變化曲線
表3表示株距自適應調節玉米收割機的性能測試結果。由測試結果可以看出:株距自適應玉米收割機除可以自動調整收割株距外,其果穗的漏采率和籽粒破碎都比較低,可以滿足高精度采摘作業需求。

表3 株距自適應玉米收割機性能測試表
4結論
針對玉米種植株距不均勻、收割難度大等問題,設計了一種新的可自適應調整株距的玉米收割機。在收割機上安裝了4G株距測量系統,可以實時地測量玉米的株距,并根據株距來調整分禾器的間距,實現不同株距玉米的收割,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降低了漏采率等。對收割機的整體性能進行測試發現:收割機的漏采率低,總體果穗的損失率和破碎率較低,收割性能較好,為玉米聯合收割機的研發提供了較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劉偉,趙春芳,王振強.基于solidworks-simulation對玉米剝皮機剝皮齒的有限元分析[J].農業機械,2011(9):109-111.
[2]王優,張強,于路路.玉米摘穗裝置的應用現狀與展望[J]. 農機化研究,2011,33(1):228-231.
[3]褚幼暉, 李福欣, 邸志峰.背負式玉米收獲機摘穗輥的設計[J].農業裝備與車輛工程,2008(8):48-50.
[4]陳松濤,周學建,師清翔,等.玉米收獲機摘穗裝置運動參數特性研究[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8(1):64-69.
[5]賀俊林,佟金,陳志,等.指形撥禾鏈分禾機構的虛擬設計與運動仿真[J].農機機械學報,2007,38(6):53-56.
[6]范國昌,王惠新,籍俊杰,等.影響玉米摘穗過程中籽粒破碎和籽粒損失率的因素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02, 18(4):72-74.
[7]郭玉明,袁紅梅,陰妍,等.作物莖稈抗倒伏的力學分析及綜合評價探討[J].農業工程學報,2007, 23(7): 14-18.
[8]郭新宇,趙春江,肖伯祥,等.玉米三維重構及可視化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農業工程學報,2007, 23(4): 144-148.
[9]宋建農,王蘋,魏文軍,等.水稻秧苗抗拉力學特性及穴盤拔秧性能的力學試驗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3, 19(6): 10-13.
[10]袁紅梅,郭玉明,李洪波.小麥莖稈彎折力學性能的試驗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 25(2): 173-176.
[11]李婉, 李尚平, 劉東美.小型整稈甘蔗收獲機械喂入機構仿真分析與試驗研究[J].農機化研究, 2010, 32(7): 152-154.
[12]Takuyki Y, Katsuaki S, Koki I, et al. Application of a Sugarcane Harvester for Harvesting of Willow Trees Aimed at Short Rotation Forestry: an Experimental CaseStudy in Japan[J]. Croatian Journal of Forest Engineering, 2012, 33(1): 5-14.
[13]宋春華, 區穎剛, 劉慶庭, 等.兩段式螺旋扶起機構理論的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0,32(11): 34-36.
[14]杜現軍,李玉道,顏世濤,等.棉稈力學性能試驗[J]. 農業機械學報,2011,42(4):87-91.
[15]宋占華,肖靜,張世福,等.曲柄連桿式棉稈切割試驗臺設計與試驗[J].農業機械學報,2011,42(11):162-167.
[16]王鋒德,燕曉輝,董世平,等.我國棉花秸稈收獲裝備及收儲運技術路線分析[J].農機化研究,2009,31(12):217-220.
[17]李耀明, 秦同娣, 陳進,等.玉米莖稈往復切割力學特性試驗與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1):160-164.
[18]解福祥, 區穎剛, 劉慶庭.甘蔗收獲機組合式扶起裝置設計與試驗[J].農業機械學報,2011,42(2): 94-97.
[19]賴曉, 李尚平, 秦志文, 等.新型甘蔗收割裝置的仿真分析與試驗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1, 33(2): 102-105.
[20]王健康, 吳明亮, 任述光, 等.往復式切割器傳動機構運動動力學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 2011, 27(1): 90-194.
[21]李俊峰,介戰.聯合收割機谷物損失測試研究探討[J].農機化研究,2007(12):248-250.
[22]梁振偉,李耀明,趙湛,等.切縱流聯合收獲機夾帶損失監測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增2):179-183.
[23]李耀明,梁振偉,趙湛,等.聯合收獲機谷物損失實時監測系統研究[J].農業機械學報,2011,42(增1):99-102.
[24]徐立章,李耀明,李洪昌,等.縱軸流脫粒分離-清選試驗臺設計[J].農業機械學報,2009,40(12):76-79.
[25]賀俊林,佟金,胡偉,等.輥型和作業速度對玉米收獲機摘穗性能的影響[J].農業機械學報,2006, 37(3): 46-49.
Optimization Design for Corn Harvester of Adaptive Spacing Based on Mobile 4G
Kou Xuemei1,Yang Jingyi1,Cui Jianhong1,Wang Xiaozhi2,3
(1.He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2.Nanch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Nanchang 330108,China;3.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daptive ability of row spacing in corn harvester, reduce the loss rate, improve work efficiency,it designs a new adaptive spacing in the rows of corn harvester, and it greatly improves the working precision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corn harvester. According to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4G mobile signal,it designs the spacing corn real-time measurement system, for Chinese 4G field test environment.Combined with the high performance testing instrument and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the study proposes a method of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of radio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 constructs the 3.5GHz measurement system. Amount of spacing measurements it obtains by the A/D converter conversion to digital signals, and then processes by the microcontroller, spacing on end effector issued a directive, the adjustment of corn harvester header divider, which can different spacing in the rows of corn harvesting operations.On the design of the corn harvester was measured, the spacing of adaptive ability is good, which can be change with spacing automatically adjust the divider between.And the corn leakage recovery rate and the broken rate is low, in line with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of high precision operation,the research offers a mor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corn automation mechanical harvesting device.
Key words:corn harvester; mobile 4G; distance measurement; MCU; divider; adaptive
文章編號:1003-188X(2016)07-0070-05
中圖分類號:S225.5+1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寇雪梅(1980-),女(滿族),河北承德人,副教授。通訊作者:汪小志(1981-),女,武漢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E-mail) wangxiaozhi@ncu.edu.cn。
基金項目: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4CFB322)
收稿日期: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