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日益高漲,許多創業者的首要目標是融資、估值和上市。據說,如果一家新創公司一年內估值不增長數倍,就會被投資者鄙視或拋棄。于是,估值或市值似乎就成了衡量所有創業者是否成功的“試金石”。許多上市公司害怕轉型、不敢轉型、不能轉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擔心市值下降或主要股東反對。然而,縱觀歷史,真正站得住、立得穩的偉大公司一定是專注于技術和產品,而不是上市和股價。我們不能僅僅以所謂市值來評價一家企業或一位企業家是否成功和偉大。
實際上,任何公司的上市都是一把雙刃劍。很多(或許是所有)公司老板或CEO都經受過上市后的煎熬,主要就是如何說服投資者相信自己的戰略決策。在公司進行戰略轉型時,這種煎熬尤其痛苦。如果CEO的戰略決策不符合投資者預期,股價將會大幅下挫。這必然會損害公司形象,加大融資難度,嚴重制約公司轉型。如果CEO迎合投資者短期利好需求、放棄宏圖大略,則可能喪失戰略轉型的最佳時機,最終導致公司失敗乃至徹底消亡。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那么,公司創始人、CEO和董事會究竟應該如何應對投資者希望股價不斷高漲的訴求?如何面對股東壓力,保持定力、堅持理想?去年秋天,通用電氣公司(GE)現任CEO伊美爾特先生做客央視《對話》節目,暢談他任CEO十多年來如何再造GE,筆者有幸參與,其中伊美爾特談到GE戰略轉型和公司股價關系的一番話,令人印象深刻。他說,作為CEO必須為股東創造價值,但創造價值的最佳辦法不是天天為股價漲落操心,而是致力于將公司打造成具有獨特技術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偉大企業。如果因為股價短期波動而分散精力,甚至為此改變自己深思熟慮做出的戰略決策,那才是對投資者真正不負責任的行為。
伊美爾特的經驗告訴我們,偉大的公司不應該被“華爾街”(這里的華爾街代表所有資本市場和投資者的短期訴求)牽著鼻子走,而應該堅持偉大的理想,特立獨行,我行我素,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只有如此堅持,才能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最終贏得股東的最大尊重。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當今能不被“華爾街”的市值理念牽著鼻子走的企業家越來越少,因為人類經濟體系已經演變成全球金融資本主義,企業的經營目標已經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市值最大化,這是一個非常不幸的變化。
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盲目追求市值最大化,甚至為了推高股價不擇手段,制造故事、編造新聞、篡改財務、操控股價、內幕交易。結果企業市值泡沫越吹越大,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卻空空如也,最終的受害者不僅僅是股票投資者,更是整個國家經濟和創新活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必須掙脫“華爾街”規則的束縛,拋棄股價和市值最大化的誘惑,集中精力發展真正能夠屹立世界、傲視群雄的核心競爭力,這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