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國
光伏與農業相結合,集低碳、節能、環保、觀光旅游于一身,成為“六次產業”發展的突破口之一。
作為新興產業,光伏農業在新農業、新能源、扶持新政等利好背景下,一經推出便受到行業追捧,被視為振興光伏產業的“救星”。目前,各地對發展光伏農業積極性很高,各地光伏農業項目頻頻涌現,政府引導、企業投資等都呈現井噴之勢。
光伏農業將太陽能發電、現代農業種植和養殖、高效農業設施三者高效結合,可以圍繞光伏農業發展“六次產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進而逐步實現農業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
“新能源+新農業”
光伏農業將太陽能發電與農業的種植、養殖、灌溉、病蟲害防治,以及農業機械動力等過程相結合,集低碳、節能、環保、觀光旅游于一身,成為“六次產業”發展的突破口之一。這種現代產業發展的新模式,近年來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2014年,國家能源局頒布新政,將與農業結合的光伏應用納入分布式規模范圍,且項目不再受6兆瓦、10千伏分布式指標限制。35千瓦—66千瓦、規模達20兆瓦的農業光伏項目均可納入,同時一并享受與地面電站一樣的1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補貼。
2015年,國家又增強力度,大大增加入網指標,并逐步放寬很多限制。去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因地制宜采取電網延伸和光伏、風電、小水電等供電方式,2015年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
光伏農業沐浴政策春風,發展迅速、前景廣闊。按照最新的電價補貼標準,投資光伏農業有利可圖,穩賺不賠。據測算,一個投資超過1億元的10兆瓦光伏農業大棚項目,回收期為6—8年,年收益率10%以上。因此,大量社會資本紛紛涌入。特別是英利、保利協鑫、青島昌盛等知名光伏企業紛紛涉足光伏農業項目,大大促進了國內光伏農業項目的發展。
目前,光伏農業項目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牧光互補、光伏灌溉系統等四個大類、十幾種模式。在各類項目中,光伏農業大棚的應用最為廣泛。
光伏農業大棚由光伏電站、太陽能棚頂和溫室大棚等構成,它的優點是結合了太陽能發電、智能溫控、現代化高科技種植等技術。太陽能系統所發電力可供智能控溫與灌溉、補光等功能使用,通過在農業大棚上架設不同透光率的太陽能電池板,滿足不同作物的采光需求,可種植有機農產品、名貴苗木和進行水產養殖,還能為綠色農業生產提供一條新的路徑。
同時,太陽能的利用不占用地面,也不會改變土地使用性質,因此能夠節約土地資源。特別是我國東部地區土地資源嚴重稀缺,適宜發展分布式光伏電站,但可用的屋頂資源又十分有限,還涉及到屋頂歸屬等法律問題,普及難度大。而農業大棚產權清晰,具備經濟作物和光伏發電的雙重價值,又沒有占用額外的土地資源,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目前,光伏農業大棚項目主要集中在山東、江蘇、江西等省,這些省份有著大量的農業大棚。全國的蔬菜大棚面積保守估計在5000萬畝左右。如果大面積、大范圍地推廣光伏農業,短期市場可達千億元規模,在5年內可達到萬億元規模。
創新結合的地方探索
光伏農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就是不能改變土地的使用屬性。光伏農業模式創新,應當在不改變使用性質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利用農業設施發電,進而增加單位面積土地的經濟附加值。
北京順義區農村能源創新“太陽能加溫大棚”模式。通過將太陽能加溫系統與農業設施大棚有機結合,改變了以往農業設施大棚冬季依賴煤、電等常規能源加溫的模式,實現“新能源+新農業”的無縫對接。太陽能系統加溫可提高大棚溫度4-5℃,每個大棚1個取暖期可節約標準煤近7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8.2噸、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約0.2噸。目前,該模式已經在北京全市農業系統推廣,通州區等5個郊區縣6家生態農業園區共建設新模式試點大棚12座。
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讓人們看到光伏農業的光明前景。2015年7月,漢能首個光伏農業示范基地項目正式啟動。憑借全球領先的薄膜發電技術,漢能在安徽省安慶市建設農業種植與光伏發電結合的新型溫室大棚。
“安慶模式”致力于打造特色型光伏生態農業。該項目除了廣泛適用在花卉園藝、蔬菜種植及育種育苗領域,并帶來農民增收外,還將應用于農業宅基地、畜牧屋頂、漁光互補、牧光互補、觀光旅游、景觀溫室等方面,為業主帶來復合型回報。
山東青島的即墨市在政府、企業等多方探索的基礎上,提出“以PPP模式打造光伏農業產業綜合體”的即墨發展模式。它有三個特色:第一是光伏農業科技大棚。由即墨市骨干企業昌盛日電創新推出,實現了光伏發電與現代農業1+1﹥2的效果。
第二是太陽能小鎮。以完整的光伏產業鏈為工業集聚模式,以研發、觀光、旅游等為現代服務業發展手段,開辟出一條一二三產協調發展、小城鎮與新社區同步推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以農民生產方式的改變帶動生活方式的改變,最終建成“低碳生活+和諧生產”的城鎮化樣板。
第三是光伏農業綜合體。即墨市組建了PPP模式投資公司和光伏農業產業基金,重點扶持園區內農業科技項目孵化、規劃范圍內現代農業發展,有效破解光伏農業發展面臨的融資瓶頸;打造了國內首個農業創客空間,重點建設農業孵化器綜合服務、智力人才支撐、科技投融資服務等12大平臺,為創客及創客團隊提供高效優質服務;成立青島農業創業大學,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訓資源;實施園區資源整合,形成產業聚集效應。
產業發展中的“痛點”
雖然各地發展光伏農業如火如荼,但中國的光伏農業發展還是起步階段,很多模式都還不成熟,很多問題和瓶頸還有待破解。
光伏重點在建設,農業重點在運營。光伏發電性質決定了光伏電站建成后維護工作相對簡單;而現代農業不僅初始投入大,后期園區經營管理和搭建農業產業鏈都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很多光伏企業轉型做光伏農業,短時間內很難做到“前后并重、統籌兼顧”,特別是少數企業拿到指標后重光伏、輕農業,對行業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現在光伏農業還處于無序發展的狀態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標準缺失,不論是技術標準還是管理標準。
國內沒有明確文件規定光伏農業享受哪些政策,只是參照設施農業享受補貼,實際執行上存在地區差異、理解差異。另外,光伏農業在設計、規模上也缺乏專業標準。光伏農業涉及面廣、領域交叉、地域差異性大,經營主體不同,利益關系復雜,需要強有力的協調機制,明確經營主體、相關經營者之間的權責利關系。
同時,光伏農業融資難的問題依然是發展中的最大“痛點”。由于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較長,相關企業很難獲得融資,自有資金占比相當大,企業往往很快面臨無法維持的困境。
昌盛日電的模式是與地方政府共建農業光伏園區,將光伏發電業務和各地優勢農作物種植相結合,同時設計了孵化器功能、開展“創客”大賽引入商業團隊。光伏電站的發電收益可向銀行進行抵押貸款,從而解決農業項目發展前期的資金困局,這種模式值得研究和借鑒。
發展光伏農業最終目的是服務于農民,發展新農業,所以引導農民參與其中非常關鍵。農民應該是光伏農業發展的主要參與者、主要經營主體,政府應當合理引導農民參與,吸引更多的農民與農業投資主體進來。光伏農業作為一個農業的經營項目,在經營上需要處理好農民的權、責、利關系,讓農民以某種形式作為主人參與,從而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持參與。
光伏農業大棚要求投資需要有一定的規模,農戶們可以單獨或者抱團承包經營,或者以農業合作社的方式與光伏農業綜合開發訂立合作關系,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