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國+++劉文博
【摘要】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是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本研究選取河南省農村留守幼兒和非留守幼兒、城市流動幼兒和非流動幼兒為研究對象,以《家庭嘈雜度量表》測查四類幼兒家庭的嘈雜度。結果發現,農村留守幼兒家庭嘈雜度最高,之后依次為農村非留守幼兒家庭、城市流動幼兒家庭、城市非流動幼兒家庭。除了農村非留守幼兒家庭和城市流動幼兒家庭間嘈雜度差異不顯著、城市流動幼兒家庭嘈雜度略低于農村非留守幼兒家庭外,其他家庭均兩兩差異顯著。因此,在關注農村留守幼兒和城市流動幼兒問題時,有必要關注其家庭嘈雜度問題,通過構建家庭、幼兒園、社區支持網絡,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等手段,創設安靜、有序的家庭環境,有效降低家庭嘈雜度,以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家庭嘈雜度;農村留守幼兒;城市流動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6)01/02-0024-05
近年來,有關農村留守兒童和城市流動兒童問題頗受社會輿論關注。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目前全國約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總數的37.70%,占全國兒童總數的21.88%;全國城市流動兒童達2877萬;農村留守兒童與城市流動兒童之和,約占全國兒童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0~5歲)達2342萬,占農村留守兒童總數的38.37%;學齡前城市流動兒童(0~5歲)達981萬,占城市流動兒童總數的34.09%。調查顯示,46.74%的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雙方均不在兒童身邊?!?〕在關于留守兒童所面臨困境的調查中,69.1%的受訪者認為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62.5%的受訪者認為留守兒童缺少關愛,56.6%的受訪者認為留守兒童居住條件差?!?〕
兒童的發展是一個以自身為主體,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家庭環境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學前兒童在家時間較長,認知和社會心理調節能力較差,因此家庭環境對其發展的影響更為顯著。在我國學前教育領域,對家庭環境因素的研究并不少見,但較多關注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父母教養觀念和教養方式、家庭結構、親子關系等方面的研究,而對家庭環境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家庭嘈雜度(home chaos)的關注甚少。國外則已有大量有關家庭嘈雜度與兒童發展關系的研究。家庭嘈雜度可分為物理性和社會心理性兩個方面,主要是物理性嘈雜度,包括噪音、擁擠、無規則和秩序三方面。瓦奇等人將嘈雜度定義為高噪音、擁擠和不穩定以及缺少時間和空間的組織性(沒有規則、沒有日常生活程序或慣例、時間和空間上混亂無序)。〔3〕國外的研究發現,在控制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條件下,家庭嘈雜度可單獨預測兒童認知和社會心理的發展,其影響作用甚至超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戴特戴克等人以302個家庭為樣本進行的縱向追蹤研究表明,家庭間的嘈雜水平差別很大。家庭嘈雜度與住宿條件、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智商、家庭文化氛圍、生活壓力等顯著相關。在控制其他影響條件的情況下,有關的縱向追蹤研究表明,家庭嘈雜度與兒童的行為問題顯著相關。〔5〕過度嘈雜的家庭環境甚至會導致兒童心理失調,以致影響兒童的本體安全感和文化認同以及自我認同?!?〕從國外的相關研究可知,與家庭環境的其他因素相比,家庭嘈雜度代表的是家庭環境的另一個獨特方面,很值得關注。為此,本研究嘗試從家庭嘈雜度這一國內研究者較少關注的角度,研究農村留守幼兒和城市流動幼兒的家庭環境問題。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4~6歲農村留守和非留守、城市流動和非流動幼兒及其家長。研究采用分層隨機取樣方法,分別從河南省Z市5所民辦幼兒園及河南省H市某農村6所民辦幼兒園的22個中、大班中共選出700名幼兒,向幼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問卷652份,其中有效問卷601份。本研究所指農村留守幼兒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的農村,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幼兒。農村非留守幼兒是指與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農村,且戶籍所在地在農村的幼兒。城市流動幼兒是指隨務工父母到戶籍所在地以外的城市生活半年以上的幼兒。城市非流動幼兒是指戶籍在所居城市,且與父母共同生活在城市的幼兒。研究對象詳細情況見表1。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運用馬瑟尼(Matheny)等人編制的《家庭嘈雜度量表》(Confusion、Hubbub and Order Scale,CHAOS)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由幼兒第一看護人根據自己家庭實際情況填寫。本量表分為混亂、喧鬧、生活無規律3個維度,共有15個題項,重點調查家庭物理性嘈雜度,包括噪音、擁擠、時間無序、空間混亂、日常生活無規則、缺少程序和慣例等內容。據報告,該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α=0.79)和12個月后重測的穩定性(r=0.74)?!?〕巴基斯坦學者希耶達(Syeda)將該量表翻譯為當地語言進行了跨文化研究,證明了其跨文化的適用性(α=0.75)?!?〕本研究約請相關專家將該量表翻譯成中文,而后再回譯成英文,經過反復推敲,最后確定中文版問卷。預測檢驗表明,本問卷的克倫巴赫α系數為0.77,顯示本問卷的中文版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根據已有關于家庭環境的研究,本研究假設,幼兒的年齡和性別不會對家庭嘈雜度產生影響,而幼兒所在的家庭類型會對家庭嘈雜度產生影響。從表2中各類幼兒家庭嘈雜度的均數分布情況看,留守幼兒平均分最高,其次是非留守幼兒和流動幼兒,非流動幼兒最低。本研究以年齡班(大班、中班)和性別(男、女)及幼兒類型(留守、非留守、流動、非流動)為自變量,家庭嘈雜度水平為因變量,進行2×2×4的單因變量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年齡班因素和性別因素在家庭嘈雜度水平上沒有顯著的主效應,這一結果驗證了本研究的假設,即家庭嘈雜度不因幼兒的年齡和性別因素而變化。從幼兒類型主效應來看,家庭嘈雜度存在顯著的幼兒類型差異,說明不同類型幼兒的家庭嘈雜度存在顯著差異。此外,年齡班、性別和幼兒類型之間在家庭嘈雜度水平上均不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說明在四類幼兒中,不同年齡班、性別幼兒的家庭嘈雜度水平雖略有一些差異,但均未達到顯著水平。
為了進一步分析幼兒類型主效應的影響,研究者又進行了多重比較分析,結果見表4。從表4看,家庭嘈雜度得分在留守幼兒與非留守幼兒之間、留守幼兒與流動幼兒之間、留守幼兒與非流動幼兒之間、流動幼兒與非流動幼兒之間、非留守幼兒與非流動幼兒之間均存在極其顯著差異,且留守幼兒所居家庭的家庭嘈雜度平均分高于非留守幼兒、流動幼兒和非流動幼兒,流動幼兒所居家庭的家庭嘈雜度平均分高于非流動幼兒,非留守幼兒所居家庭的家庭嘈雜度平均分高于非流動幼兒,而流動幼兒與非留守幼兒所居家庭的家庭嘈雜度不存在顯著差異。
三、討論
1.留守幼兒與非留守幼兒之間家庭嘈雜度差異顯著
本研究結果表明,留守幼兒家庭嘈雜度水平顯著高于非留守幼兒。調查數據顯示,留守幼兒的家庭生活往往沒有規律,噪音較大。尤其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的家庭,留守幼兒的家庭監護人多數為老人。農村老人大多文化水平較低,不懂科學的教育方法,加上老人大多體弱多病、精力有限,所以往往會溺愛、縱容孩子,導致幼兒無法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有幼兒長時間看電視、玩電子游戲,老人不會加以制止。而單親外出務工(多為父親)的家庭,母親因為要承擔幾乎全部的家務勞動,所以生活壓力很大,精力有限,因此也很難保障幼兒有規律的生活,容易忽視對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正是以上原因導致了留守幼兒家庭的嘈雜度較高。
2.流動幼兒與非流動幼兒之間家庭嘈雜度差異顯著
流動幼兒家庭嘈雜度高于非流動幼兒,且差異顯著。這也許是因為家庭嘈雜度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城市住宅擁擠程度顯著相關。〔10〕與城市非流動幼兒家庭相比,城市流動幼兒家庭往往經濟收入較低、社會地位較低、處于文化邊緣地帶,導致流動幼兒家庭嘈雜度顯著高于非流動幼兒家庭。或許可以說,較高的家庭嘈雜度可能是較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兒童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的中間機制。
3.留守幼兒與流動幼兒之間家庭嘈雜度差異顯著
留守幼兒家庭嘈雜度顯著高于城市流動幼兒家庭。這可能一方面反映了城鄉之間在家庭居住環境、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跟祖輩一起居住在農村的留守幼兒,受祖輩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導致了生活節奏較為紊亂,而流動幼兒因為與父母居住在一起,受城市文化環境影響,家庭生活比在農村跟著祖輩一起生活的幼兒更規律,父母也更關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4.非留守幼兒與非流動幼兒之間家庭嘈雜度差異顯著
非留守幼兒家庭嘈雜度顯著高于非流動幼兒。這也許是城鄉差異導致的,非留守幼兒居住在農村,非流動幼兒居住在城市,城鄉之間由于 在社會經濟文化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其在文化環境、行為方式、風俗習慣和價值觀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從而導致農村非留守幼兒家庭嘈雜度顯著高于城市非流動幼兒家庭。
5.非留守幼兒與流動幼兒之間家庭嘈雜度差異不顯著
非留守幼兒的家庭嘈雜度略高于流動幼兒,但差異不顯著。這或許是因為,雖然流動幼兒家庭的居住環境、學習環境比住在農村好很多,但較低的家庭社會經濟水平會導致較高的家庭嘈雜度。有研究表明,流動幼兒的家庭環境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經濟狀況較差導致的?!?1〕
已有研究表明,安靜、有序的家庭環境是促進幼兒認知發展的重要環境因素。生活規律的家庭,幼兒的幸福感往往較強,且家庭成員沖突較少。〔12〕嘈雜度較高的家庭,父母的教養質量往往較低,如父母對幼兒的應答不足,對幼兒的活動參與較少,為幼兒提供的學習機會也較少等。生活在嘈雜度較高家庭的幼兒通常自律性較差。噪音環境還會影響幼兒的勝任能力,容易導致幼兒產生習得性無助。〔13〕這可能可以部分解釋家庭嘈雜度與幼兒學習成績和社會情感調節方面的相關性。
四、建議
1.創設安靜、有序的家庭環境
現代社會中,電視、電腦等新媒體造成的背景噪音是家庭喧鬧和噪音的主要來源,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幼兒的健康發展。創設安靜的家庭環境,合理安排學前兒童看電視、玩電腦的時間,可避免幼兒承受過度的噪音刺激,從而促使幼兒健康發展。
如果看護人沉溺于打麻將、玩撲克牌等娛樂活動,或家中人員來往繁雜,也往往會導致家庭環境的過度嘈雜。如果看護人時常因為家庭瑣事大吵大鬧,則會加大家庭噪音,不僅可能影響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而且可能嚴重干擾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因此,看護人有責任合理安排家庭生活,盡量降低家庭嘈雜水平,以期為幼兒營造噪音較少的家庭氛圍。此外,家庭生活井井有條,家庭環境整潔有序,也有利于為幼兒創設一個低噪音的家庭氛圍。
2.構建家庭、幼兒園、社區支持網絡
家庭是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重要場所。建議政府部門進一步加大家庭教育干預力度,構建家庭、幼兒園、社區支持網絡,如以社區、村為單位建立親子園,組織幼兒園教師為幼兒家庭提供教育指導和兒童早期綜合發展服務等,以期為幼兒的發展保駕護航。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幼兒的生活質量、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況、成長環境均劣于由父母看護的幼兒。政府應當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例如,通過制度創新,鼓勵、支持和幫助外出務工人員帶著未成年子女一起外出,努力融入城市生活,從而使幼兒能夠在父母身邊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全國婦聯課題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EB/OL〕.〔2015-09-15〕.http://acwf.people.com.cn.
〔2〕王琛瑩,杜園春.留守兒童釀悲劇,74.0%受訪者歸因父母無法經?;丶摇睳〕.中國青年報,2015-07-02(7).
〔3〕WACHS T D,CORAPCI F.Environmental chaos, development and parenting across cultures〔J〕.Soci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Individual,Social,and Cultural Processes,2003,(1):54-83.
〔4〕HART S A,PETRILL S A,DEATER DECKARD K,et al.SES and CHAOS as environmental mediators of cognitive ability:A longitudinal genetic analysis〔J〕.Intelligence,2007,35(3):233-242.
〔5〕DEATER-DECKARD K, MULLINEAUX P Y,BEEKMAN C, et al.Conduct problems,IQ,and household chaos:A longitudinal multi-informant study〔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09,50(10):1301-1308.
〔6〕ACKERMAN B P,BROWN E,IZARD C E.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levels of externalizing behavior in school of children from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J〕.Child Development,2003,74(3):694-709.
〔7〕MATENY A P,WACHS T D,LUDWIG J L,et al.Bringing order out of chaos: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fusion,hubbub,and order scale 〔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5,16(3):429-444.
〔8〕SHAMAMA-TUS-SABAH S, GILANI N, WACHS THEODORE D.Relation of home chaos to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behavioral adjustment of Pakistani primary school childr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10,35(6):507-516.
〔9〕蔣俊杰.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及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2.
〔10〕EVANS G, GONNELLA C, MARCYNYSZYN L A,et al.The role of chaos in poverty and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adjustment〔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5,16(7):560-565.
〔11〕申繼亮.流動和留守兒童的環境資源比較〔J〕.教育探究,2008,(6):1-7.
〔12〕JENSEN E W,JAMES S A,BOYCE W T,et al.The family routines inventory: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1983,17(4):201-211.
〔13〕EVANS G W. A multimethodological analysis of cumulative risk and allostatic load among rural childre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3,39(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