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王偉
[摘 要]大學生志愿者是社區志愿服務的主力軍,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已初具規模,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仍存在志愿服務領域狹窄、服務方式簡單和志愿者自身素養限制等問題和不足,文章通過從“志愿者需求評估、制定培訓目標與計劃、開展培訓和記錄以及志愿者培訓活動評估”四個方面構建志愿者培訓機制以彌補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不足,以推動我國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者;社區服務;培訓機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2.074
1 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區服務的背景與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變動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社區”逐漸代替了原來“單位”包辦的事項,社區居民也由“單位人”向“社區人”轉變。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細胞,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各種類型的便民利民服務,成為連接社區居民學習、工作、生活中緊密聯系的“紐帶”,社區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當前,我國大學生志愿者的公民參與意識、社會責任感日趨增強,促使大量的大學生志愿者走進社區,參與到社區服務與建設中。國家積極推動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到社區服務中為社區居民提供豐富多樣的社區活動。1996年12月23日共青團中央、國家教委聯合民政部一起下發了《關于在城鎮街道開展“大學生社區援助”的意見》,并共同組建“全國大學生社區援助活動領導小組”,揭開了我國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區服務活動的序幕。2002年,黨中央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建立青少年參與社區服務和社區建設的制度”,為大學生志愿者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和社區建設提出了明確的任務和要求。2006年年底,團中央開展了題為 “參與志愿服務,共建和諧社會”的社區志愿者服務行動,積極推動大學者志愿者參與到社區服務活動中來。2010年全國社區志愿者組織達28.9萬個,社區志愿者人數達2900多萬人,服務小時數達1500萬小時。
大學生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把社會實踐領域從校園延伸到社區。不僅有利于為社區群眾提供精神文明服務,提升人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精神文明風尚,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大學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區、認識社會,鍛煉和提升他們的實踐和社會適應能力,為以后的成才做好積極的準備。
2 大學生志愿者社區服務的含義與內容
2.1 大學生志愿者社區服務的含義
九部委(2005)在《意見》中開宗明義地闡釋了社區志愿者服務的內涵:“由社會組織和個人自愿用自身的時間、技能等資源,為居民和社區慈善事業、公益事業提供幫助或服務的行為”。據此,董慧、梁凱(2011)認為大學生志愿者社區服務是指,大學生依據個人的意愿,以社區為依托,以社區公共服務為主要領域,通過充分運用社區資源,面向社區特殊困難家庭和居民開展服務的一種公益性活動。
2.2 大學生志愿者社區服務的內容
鄒思敏、程誠(2009)提出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區服務的內容包括:①志愿者定期、定點為社區居民提供多種技能性或勞務性服務,如課業輔導、法律咨詢等服務;②針對特殊服務對象的“一對一”重點幫扶服務;③協助居委會及轄區單位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共建活動。
在此,綜合有關學者研究,筆者將大學生志愿者社區服務按照專業程度劃分為兩類:
(1)一般性志愿服務
此類志愿者服務內容簡單、專業技術性要求不強,主要包括課業輔導、教育幫扶、文明交通勸導、安全培訓、社區活動組織和安排等,此類服務對志愿者要求不高,只要有志愿意愿皆可參與。
(2)專業性志愿服務
此類志愿者服務內容較為復雜、專業技術要求較高,主要包括:針對社區特殊群體提供的社區照顧、社區融入、就業輔導、精神壓力與心理疏導、社會支持與保護、親子關系、親職培訓等。此類服務對志愿者專業和能力有嚴格的要求,一般傾向于志愿者具有社會工作、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等專業背景。
隨著社區發展和志愿服務事業的推進,社區居民的志愿需求逐漸由“一般性志愿服務”向“專業性志愿服務”轉變,這使得社區服務對志愿者隊伍的專業化的要求越來越高。
3 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區服務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區服務不僅豐富了志愿服務的內容,而且也實現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與社區服務在雙贏機制下的相互促進。在近20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并舉得了顯著的成就。隨著社會主義社區建設的不斷深入發展,社區居民對生活環境及生活質量改善的需求不斷增加,對社區志愿者服務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有主客觀方面的原因使得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志愿者存在如下問題。
3.1 服務領域狹窄
孫元(2008)、周燕(2014)指出當前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領域還停留在扶弱、助殘、支教等傳統領域,而對社區教育、社區建設和社區發展方面的志愿服務較少涉及,并且大學生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也出現了服務能力較低、服務質量不高的問題。
3.2 服務方式落后
唐經倫(2014)根據西南財經大學和華南師范大學兩所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區矯正服務指出,當前大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普遍存在:服務形式單一、服務層次較淺,志愿者缺乏促使服務對象再社會化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3.3 自身素養限制
梅霞(2014)指出由于大學生志愿者在服務時間的有限性使得大學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出現情緒不穩定、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不夠等現象,使得志愿者在參與一段時間志愿服務后就自我放棄,半途而廢。此外,大學生志愿者還存在處理突發事件能力不足、眼高手低、對某些服務不屑一顧等現象。
4 大學生志愿者培訓機制探討
面對大學生志愿者社區志愿服務所存在的種種問題,筆者認為究其原因,主要由于當前我國大學生志愿者培訓機制方面發展滯后,而導致志愿服務效果不佳。很多大學生志愿者組織將大學生招募之后,相關組織缺乏或很少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服務技能、服務知識、服務經驗分享和社區常識等方面培訓。一項基于北京、天津、上海等九個省市32所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培訓措施的調查顯示,見下表。
調查表
每次都有大多數時候都有只有部分服務有從來沒有
志愿者相關培訓16.1%29.7%35.8%18.5%
大學生志愿者作為志愿者組織的重要社會資源,為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者組織的培訓既是大學生志愿者的權利也是他們的義務。通過培訓志愿者組織可以向大學生志愿者傳授技能、強化志愿者組織宗旨并塑造組織文化。綜合國內外志愿者管理的相關經驗,筆者在此嘗試構建一套大學生志愿者培訓機制:
4.1 志愿者培訓需求評估
(1)運用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需求;
(2)根據志愿者所要承擔的工作內容,運用行為觀察和技能測試的方法判斷志愿者的培訓需求;
(3)志愿者培訓需求評估可以為培訓目標的設定和培訓方案制定提供明確的方向。
4.2 制定培訓目標及培訓計劃
(1)在了解大學生志愿者培訓需求的基礎上,設定志愿者培訓目標,志愿者培訓目標重點關注于:志愿服務價值觀、傳授知識和提升技能,注重培訓的實踐性和操作性。
(2)制定志愿者培訓計劃:培訓計劃應包括志愿者培訓的內容、培訓形式、培訓時間以及培訓方法和手段。
4.3 開展志愿者培訓及記錄
選擇有經驗的志愿者或外聘專家對志愿者按照“志愿者培訓計劃”進行培訓,培訓的過程中須注意對整個培訓過程進行記錄并存檔,以便培訓經驗的總結和反思。
4.4 志愿者培訓活動評估
在志愿者培訓活動結束之后,志愿者組織還需要對志愿者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相關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運用情況進行觀察記錄,以評估志愿者培訓活動的效果,從而促進培訓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九部委.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的意見[J].社區,2005(22).
[2]董慧,梁凱.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區服務的幾點思考[J].文教資料,2011(7).
[3]鄒思敏,程誠.大學生志愿者社區服務管理模式探討[J].科技咨詢,2009(5).
[4]孫元.大學生志愿者社區服務制度化的建議[J].青年志愿者,2008(1).
[5]周燕.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14.
[6]唐經倫.大學生參與社區矯正志愿服務機制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4(2).
[7]梅霞.高校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相關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