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李長征

[摘 要]全面改革形勢下,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發展是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新趨勢,是對我國農村金融系統的發展與創新,極大豐富了我國農村的金融機構形式,成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有利于促進我國農村小微企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我國農民的收入。然而,伴隨著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的發展,出現了一些阻礙其發展的障礙和瓶頸。因此,文章在研究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時,以新型農村金融合作組織的現狀作為起點,深入、全面地剖析其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提出如何在新形勢下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
[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2.202
1 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現狀
(1)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發展狀況。2006年,銀監局開展了對新型農村金融合作組織的試點工作,自此之后,試點地區的農村金融供給缺乏的狀態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存在較多的金融服務空白領域也慢慢得到填補,大大促進了農村金融的發展。根據銀監局2013年年報統計,到2012年年底,我國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數量達到了652家,其中村鎮銀行514家,貸款公司67家和農村資金互助社71家。如表1所示。
表1 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狀況
年份[]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新型農村金融組織[]30[]95[]115[]341[]560[]652
村鎮銀行[]18[]79[]91[]277[]455[]514
貸款公司[]4[]6[]8[]27[]51[]67
農村資金互助組[]8[]10[]16[]37[]54[]71 資料來源:中國金融年鑒。
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作為農民和農村小微企業新的融資渠道,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的融資難問題,對加快農村經濟建設和農業現代化做出突出貢獻。從表1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村鎮銀行一直保持較快速度的增長,其發展規模和數量遠遠大于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組。
(2)各類銀行對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的發展重視程度不同。近年來,在政府和相關機構的努力下,我國新型農村金融組織數量的增長較快。然而,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發展,主要的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對其發展并沒有表現出較高的興趣。為此,銀監會于2009年在對各大商行開會時指出:大中型商業銀行必須發揮在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培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表2 村鎮銀行發起人的狀況
[]村鎮銀行數量[]所占百分比(%)
國有商業銀行[]4[]4.17續 表
[]村鎮銀行數量[]所占百分比(%)
政策性銀行[]6[]6.25
股份制銀行[]3[]3.13
城市商業銀行[]44[]45.83
農村信用社[]19[]19.79
農村商業銀行[]14[]14.58
外資銀行[]6[]6.25
合計[]96[]100 資料來源:中國金融年鑒。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村鎮銀行的發起人中,主要是城商行、農商行以及農村信用社,而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合計起來不過10%的比例,由此而看,大中型商業銀行對村鎮銀行的建設缺乏有效的積極性。
2 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存在的問題
(1)市場準入門檻普遍偏低。在農村設立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時,不同的機構組織的門檻和要求是不同的。但與其他金融組織相比,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門檻相對比較低。例如,設立村鎮銀行時,在鄉鎮設立的注冊資本只要不低于100萬元人民幣即可,即使在縣市設立,注冊資本300萬元人民幣即可。與村鎮銀行比來,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組的注冊資本會更低。這些較低的門檻使得越來越多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進駐農村。但是,較低的門檻也使得一些籌資能力較弱和服務水平一般的金融機構入駐農村,根本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不利于農村金融的發展。
(2)金融組織的資金來源渠道少。新型農村組織的資金來源少,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其存款來源相對較少。就目前我國“三農”發展的數據來看,農村金融市場存款和貸款的金額明顯增加,但兩者之前的差距卻逐步加大。同時,由于農村金融組織抽走資金之后,沒有把資金運用到支農上面來,而是發展和支持別的產業,導致其無法發揮資金支農的作用。二是農民的收入普遍偏低。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迅猛發展,農民的收入不斷提高。然而,1995年以前,農民的人均收入主要分布在2500元以下,收入動力不足,即使到了2005年,農民人均收入低于3500元的人數仍舊占據農村總人口的46%,而收入超過5000元的只占據了30%左右,出現了農村地區的收入差距擴大的局面,2008年時低于5000元的比重仍達到了60.7%。
(3)控制信貸風險的能力弱。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被看作是基礎性產業,但是農業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首先,農業一直是一個弱質產業,其發展受到不定性自然條件的制約,而農業的經濟基礎和基礎設施較弱,對抵御自然條件的能力有限,這就使得農業經營的產出規模不可能保持均衡,不同年份的產出和收入水平狀況也就有所差異。其次,農民面臨市場風險。農民的收入主要依靠農產品和牲畜的買賣,這就需要農民參與市場的交易,而其收益就直接受到市場供給需求和價格的影響,因此當市場發生較大波動時會對農民的收入產生較大的影響。
3 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的對策建議
(1)設置金融組織市場準入原則。2006年年底,銀監會實施相關政策,允許有條件的銀行業金融組織入駐鄉鎮和農村,從而降低了金融組織開闊農村市場的標準。但是,這種進入并非一擁而入,而是在源頭上進行了管控,對金融組織的質量和資質進行了嚴格的審核。銀監會應優先選擇注冊資本較高的組織,這樣可以有效地加強新型農村金融組織自身的風險自控能力,來抵抗不確定性因素和風險對其的影響,同時必須加大對組織的審批力度,來確保能夠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組織真正意義上為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2)開拓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的資金來源渠道。解決資金不足不僅僅是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問題,更是政府的問題。首先,解決資金不足最重要的就是發展本地區農村經濟,加快農村經濟的轉型和創新,促進農民增收,只有農民收入提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其次,入駐農村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加大與其他金融加強合作,從其他金融組織融入資金來投入到農村市場,保證流動資金的額充足性。三是要積極吸收和引進農村的民間資本的參與,給予其較為優惠的政策,讓其為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資金穩定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
(3)通過加強風險控制能力來維護農村金融市場和金融組織的穩定。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信貸風險不僅關乎自身利益的發展,更加關乎農民的利益和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因此,必須加強對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風險控制。首先,建立起長久的監督制衡機制。監督機制的建立有利于對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實時監督,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其次,建立和完善風險準備金計提制度。對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資產進行風險分類,進而分層計提風險準備金,這樣能夠全面降低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風險發生率。
(4)創新和豐富農村金融產品的多樣性。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想要在農村發展壯大和獲取較高的收益,必須根據農村經濟特有的情況和農民的需求,創造和開發適合農村市場的、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的產品來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對于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民收入較高的農村地區,可以開發出收益率較為高的理財產品,比如說股票、基金、債券和保險等,這樣不僅使得農民手中的資金獲得投資,獲得了較高的收益,同時金融組織也從而獲得較為廣泛的資金來源渠道;相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銀行和貸款公司可以開發出小額貸款來滿足需求,而保險公司可以根據當地特點創新出新的保險險種來保障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董鵬,黃志紅.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山東農業工程學報,2015(3):6-8.
[2]劉江蒙,楊寧生.普惠金融體系下的村鎮銀行覆蓋面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4(22):200-204.
[3]曹協和.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J].海南金融,2014(1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