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申法
[摘 要]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是當前農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而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體現土地流轉方式發展方向,探究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完善路徑非常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戶治理;規范運行;農村金融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2.204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強調,“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深入推進示范社建設行動,構建農戶、合作社、企業之間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強調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為股份進行入股合作,通過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這一形式,以市場的手段將土地經營權由實物形態轉變為價值形態,實行股權量化、按股分紅機制,實現土地規模經營,集中開發。因此,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可定義為:農戶以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把土地經營權變成股份,自愿聯合從事農業合作生產經營的經濟組織。是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新發展,是農業經營體制的一種創新和發展。2014年12月安徽省肥西縣官亭鎮新民社區成立了全省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并通過工商注冊,這在全國尚屬首例,合作社的成立標志著肥西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也標志著安徽省開展的農村承包權確權試點工作取得新進展。一年來,新民社區的土改新模式主要體現以下特點:第一,整村推進,土地規模大增。以前新民社區的地稅面積是4400多畝,通過村莊拆遷、土地平整后,經確權后達到10400畝。第二,內股外租,農民收入提高。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把村民變成股東,土地統一對外發包,目前已有5家苗木、園林等農業科技企業與該土地合作社進行合作,村民獲得每畝550元的租金,并每三年上漲7%,村民在企業打工每年收入1萬元,農民每年增收2.4萬元,幅度很大。第三,工商注冊,合法地位提升。通過注冊意味著合作社是一個合法的、有營業執照的組織,是一個法人單位,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的利益,確保了土地流轉的安全性,同時也有利于招商引資,加強與企業的長期規范合作。
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實質上是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集體土地財產權的有效實現形式,其最終目標是:建立起產權明晰以確認土地所有權、權能明確以限制土地征收權、權益保障以規范搞活土地使用權、流轉順暢以保障土地所有者收益權、分配合理以強化土地用途管制權的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2014年中共中央審議通過的《關于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指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把產業鏈、價值鏈與現代產業方式引入農村,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實現集約發展、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最有效形式。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并工商注冊成功,能最大限度地克服現行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弊端:農村土地股份經濟組織法律地位不明確,受行政權力干預大,難于持續經營;農民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屬性難體現,權益轉讓、抵押等路徑不通暢,權能難以保障;分紅并未實現增值,土地的資本屬性難以體現等。官亭鎮新民社區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大膽嘗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還需要不斷克服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組織治理水平不高、治理結構不盡合理、缺乏效率與科學性等。因此,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農村土地合作社的運作效率必須學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路徑,努力完善制度。
1 進一步明晰權益,保障農民收益權
土地股份合作社要加強對社區集體土地所有權的確認,細化全體成員的用益物權,集體成員大會討論決定合作社管理者對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行使,土地合作社要充分提供集體成員表達訴求的渠道,明晰社區里集體農用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的界限,完善制度和規章建設,避免少數人說了算,逐步減少行政權力對合作社的干預,要規范農民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形成合法有序的流入和退出機制,充分保障社區農民的各種土地的用益物權,不斷提高社區農民的收入。
2 進一步優化管理,增長土地收益率
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對傳統管理制度的重大改變,體現了現代管理的新理念,建立健全內部管理運行機制和利益鏈接機制尤為重要,鄉鎮政府在合作社成立和運行過程中一直都發揮著重大作用,完善土地合作社的管理機制,必須正確認識政府主導監督作用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主體作用的對立統一關系,積極尋找解決二者之間矛盾的路徑,努力探索建立流轉風險保障機制,確保土地收益的不斷提高,避免政府的兜底風險和入地農民的失地風險。
3 進一步加強培訓,提高農戶治理力
要重視對合作社集體農民的治理團隊綜合素質的培養,不斷提高其管理水平,為土地經營權股權化的推行提供人才骨干支持。還要提高作為股東的集體農民的文化素質、科學水平,對他們進行農業技術以及其他的技術培訓,使其具有脫離傳統農業生產和從事第二、三產業農產品深加工及市場營銷的新型農民素質,或爭取就業及轉移勞動力的市場優勢。
4 進一步規范運行,增強市場適應力
土地股份合作推進農業經營的規模化和產業化,能大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三農”建設,對發展以集約化、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為表征的農業現代化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規范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運行,健全其治理結構非常重要,要詳細、科學、合法制定《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章程》,完善相關制度的示范文本,對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四大治理機制(股東組建和決策機制、股權設置治理機制、社會風險防范機制、成員和合作組織加入、退出機制)都要做出明確界定,對土地股份合作社及其他相關經營者的法律權利和義務、合作社的設立、運營、破產、清算都要有章可循。
5 進一步打造平臺,提高農村金融支持力
規模經營的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對資金的需求不斷增高,以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名義向銀行提交農地貸款申請,大幅度增加了農地抵押貸款的額度和可獲性,從而緩解了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運行過程中投入不足以及融資難的困境。同時,要積極推動承包經營抵押與農業產業鏈融資的深入融合,發揮產業化、規模化效率。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以農地抵押以及其他渠道獲取資金后,由于農業生產經營風險高,仍存在一定的違約風險,因此,應該大力參與農業保險,增加農業保險品種,設立保險扶持基金,形成多重風險保障體系。
6 進一步密切關系,催生利益融合力
目前,官亭鎮新民社區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引進省內外5家科技企業,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經營土地,雖然給農村注入了資本,提高了技術水平,但同時也有負面影響,擠占農民就業和發展空間,嚴重侵害農民利益,因此,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有序流轉中,土地股份合作社應兼顧農民、企業以及村級其他經濟組織等多方利益,和諧共榮,應不斷了解、規范工商企業租賃農民承包地的經營行為,鼓勵工商企業建立、完善土地租金預付制度。工商企業也應做好承租前的充分調研,分析市場和當地情況,制訂長遠的贏利計劃,要增強社會責任感,與土地股份合作社、鎮政府、村兩委、村民等保持密切聯系,互通信息,共生共榮,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民早日走向全面小康之路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胡勇.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制度基礎及治理機制研究[J].農村經濟,2014(12).
[2]劉承韙.產權與政治——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3]王小瑩.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