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品
新興科技的發展除了對傳統紙張產生巨大沖擊之外,對于紙質產品的沖擊也相當巨大。在近乎無紙化辦公的今天,依賴于林業資源的傳統紙質傳媒也紛紛被部分電子書籍所取代。
談及電子書籍,似乎不可不提其代表人物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出生于1943年,不僅是一名美國計算機科學家,還是赫赫有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人兼執行總監。
201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葛洛龐帝預言,以林業資源為依托的紙質書將在五年內消亡。書籍的歷史似乎來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有人擁抱科技的前進,堅信預言指明的方向;有人仍對墨香戀戀不舍,面對似乎無法避免的轉變不禁唏噓感嘆。
但似乎巨變并不會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如今五年過去,尼葛洛龐帝的預言顯然落空了。
隨著當代林業資源的保護與發展,依賴于林業資源的造紙行業以及紙質傳媒,不僅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更具個性化的紙張服務,也將傳統閱讀方式繼承與發展。
根據目前數據來看,紙質書并沒有消亡,反而銷量卻在增加。
與此同時,國內電子書的發展似乎進入了平臺期,甚至有人說Kindle更新換代都沒什么革命性的改變,可見這個行業幾乎連競爭都沒有。
當電子書像影碟那樣被安上一個普遍通用的格式和DRM措施以后,上述傳統圖書的一些優勢可能會消失。但從純粹的經濟學角度說,傳統圖書比電子書更有經濟價值,也有更多的折扣空間。電子書的優勢在于方便攜帶、易于在電子設備上閱讀,但也僅限于此。在沒有電子設備,沒有網絡,甚至沒有電的情況下,電子書籍根本無法為用戶提供閱讀體驗。
以造紙業大省山東省為例,隨著全國林業資源的不斷整合與保護,山東省內各大造紙廠商也逐漸降低了企業對林業資源的依賴。為了更好地保護林業資源,同時也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紛紛推陳出新,從造紙工藝著手,確保林業與造紙業共發展。
目前山東紙業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產業模式的提升和優化,以先進技術為支撐,除了林業資源以外,還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構建了“一草三用”和生產過程污染物資源化的循環經濟模式。不斷加大技術改造,實施資產整合,推進循環經濟,綠色健康發展。并且奉行利民利國利業的經營模式,始終把踐行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多年來一直堅持優質高效、節能減排、環境和諧,水資源利用率達90%,污水進行三級深度脫色處理后用于植樹造林和農業生產。在加快技術創新步伐,建立高效技術服務流程的同時,運用刪除、合并、重排、精簡現有流程,對流程的各個環節進行評價和改進。一是自主梳理問題流程,二是通過過濾管理評審推進流程優化,三是發揮技術優勢及時糾錯解決異常流程,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也縮減了紙質傳媒的經濟成本。從而導致一臺電子設備以及電子書購買費用加起來遠比一本精裝書還貴,所以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電子書依舊太過昂貴。尤其對于一個經濟拮據的人來說,購買紙質書在省錢方面是電子書無可比擬的。

很多人認為,傳統紙制品相比于電子產品,包括電子閱讀器來說,競爭優勢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傳統紙制品的制作過程大量消耗林業資源且排出的各類廢氣破壞現有環境。其實,電子產品在消耗能源和對環境的影響方面,相比傳統紙制品有過之而無不及。
與大多數人認為的剛好相反,線上業務的開展其實是目前全球變暖的一大主要貢獻因素。
雖然電子產品的高效率性能已經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但是其可持續性發展還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比如電子產品公司必須尋找自己的原材料,加工制造硬件設施,而這些設施都需要通電運行,然后是通電發熱后的冷卻,這些過程都會向環境不斷地排放二氧化碳溫室氣體。
據統計,每個月因google搜索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達260噸,而這個數據在逐月增加。
除此以外,由于電子書的使用而產生的電子垃圾也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由此產生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加之由于全國各級部委推廣宣傳林業保護制度,以林業資源為主要能耗的傳統造紙業也提出了科技革新方針,與此同時,作為用紙大戶的中國出版界也改變了用紙種類,摒棄了傳統紙張,大力推廣使用再生紙。出版物走近再生紙也是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必由之路。
再生紙作為一種以廢紙為原料,經過分選、凈化、打漿、抄造等十幾道工序生產出來的紙張,并不影響辦公、學習的正常使用,并且有利于保護視力健康。
在全世界日益提倡環保思想的今天,使用再生紙是一個深得人心的舉措。目前已有部分出版社、雜志社及學校印刷使用了再生紙,為中國的出版界送出了第一批由國產再生紙印刷的綠色讀物,受到了讀者和環保人士的歡迎。再生紙的使用不僅保護了現有林業資源,也推動了紙質傳媒的壯大與發展。
在數字科技已經如此發達的今天,傳統紙質書籍似乎早就應該被時代所淘汰。但事實上,人們在展開一些深度閱讀的時候,似乎還是更傾向于傳統紙質印刷的方式,因為透著油墨香的紙質讀物承載的不僅是內容本身,更多的是一份文化與內涵。
當看書的目的不只是獲取知識時,電子書便無法替代紙質書的存在。造紙術作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以木材為原料,造紙成書,在每個炎黃子孫的心中,書本與紙張密不可分,而紙張更是木材存在的另一種形式。在以木材等林業資源為原料的紙張上書寫紀錄,所代表的早已不僅僅是承載的知識本身了,更重要的是紙張背后的文化意義。
不論之前各方專家曾多么堅定地向我們灌輸“傳統紙制品將沒有明天”的觀念,僅從近幾年的圖書行業發展數據來看,以林業資源為依托的紙質產品的生命力依然非常強大。
從近兩年我國圖書出版數據可以看到:我國2013年共出版書籍356122種,總印數48.30億冊(張),總印張442.12億印張,定價總金額929.24億元。與上年相比,種數增長7.25%,總印數增長9.41%,總印張增長12.20%,定價總金額增長12.57%。不難看出,2014年我國圖書零售市場總量相較2013年略有提高,呈現出溫和增長的態勢,我國書業市場也已成為規模僅次于美國、全球規模排名第二位的市場,在全球圖書市場占比12%。
而另一項針對學生用紙的調查也證明了,紙質產品依然非常受歡迎。針對學校用紙量的“第二屆年度返校報告”的調查顯示,課堂用紙量呈上升趨勢,調查中高達82%的大學生表示會選擇紙類材料進行學習、考試等,而這一調查數據顯示同比2015年的調查結果增長7%。學生對于紙張的認同感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及肯定。
由此可見,電子書改變的只是閱讀方式,閱讀仍以內容為王。在中國書市,多數經典作品或最新作品為紙質出版。而閱讀那些內容深刻的書籍,讀者依舊首選紙質書。知名圖書策劃人金麗紅就說:“深閱讀、重閱讀必定是歸于紙媒的。”
由此可見,電子閱讀器不是萬能的,它的發展也伴隨著各種環境問題,而它的出現也并不是紙質產品的終結。林業制度的變革與傳統紙質產品的發展必將打破電子閱讀器所帶來的市場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