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成受訪者認為,隨著經濟轉型的深入推進,干部“不作為”“亂作為”的情況較之前有所減少;
面對經濟轉型,“認識不深,不會做”(43.8%)成為干部干事創業面臨的最大瓶頸;
經濟轉型中,“利益矛盾難以化解”(34.4%)成為干部干事創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提供社會服務”(62.5%)是干部在經濟轉型中應承擔的最主要職責;
為使干部在經濟轉型中更好履行自身職責,當前最需要做的是“健全考核制度和辦法”(53.1%)。
調查時間:2015年月10月8日-10月22日
調查范圍:31省、區、市
調查方式:互聯網發布+微信公眾平臺推送電子問卷
調查樣本:共發放問卷3522份,其中有效樣本3201份,樣本有效回收率90.9%。
調查分析:
黨的十八大以來,干部作為問題相較以前有了明顯改善。除了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促使干部干事心態有所調整,更多的是得益于黨中央在從嚴治吏政策方面的改善和強化。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抓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深入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促進各級各地落實“八項規定”、反“四風”、踐行“三嚴三實”樹正氣,用制度的籠子約束干部手中的權力。依據本次調查結果,這一系列的舉措,著實給干部套上了行使權力的“緊箍咒”,使得干部的行為切實得到了規范。
調查分析: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局部地區和領域的利益矛盾變得更加尖銳、利益關系也變得更為復雜,這也使得全面深化改革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中國的經濟轉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除涉及政府轉型外,還牽涉到社會經濟結構調整等多個方面。因此,推進經濟轉型不僅意味著政府部門內部的組織架構、人員配置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變革,而且也涉及對某些微觀市場主體關系的重構,其間涉及的利益矛盾之復雜程度可見一斑。
調查分析:
經濟轉型重在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換,關鍵在于科技創新和要素投入的改善。這不僅是發展觀念上的重大轉變,同時也標志著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歷史上并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因此在這一新舊發展模式的更替過程中,一些干部出現認識不深、理解不透的情況。
調查分析:
對于干部而言,在推進經濟轉型過程中,若要真正做到“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需加快轉變如“政府包攬一切”等不合時宜的傳統觀念,進而以群眾的現實需求為導向,以打造服務型政府為目標,向社會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調查分析:
只有通過科學地設計考核制度和辦法,才能使那些在經濟轉型中真正有所貢獻的干部得到認可。從正反兩個方面激勵和約束干部,有利于促進干部在經濟轉型中更好履行自身的職責,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層面上促進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的提升。
(執筆:趙博藝、欒大鵬)
責編/潘麗莉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