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玲
春節的喜慶氣氛還沒消散,中華大地迎來了雨水節氣,不僅象征降雨的開始,而且表示雨量開始增多。雨水之前的天氣相對比較寒冷。雨水后,我們可以明顯感到春天的暖意越來越濃。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已達到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上下,華南氣溫在10℃以上,而華北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
雨水時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這種變化無常的天氣,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及至心神不安,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對高血壓、心臟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為了消除這些不利的因素,因采取積極的精神調攝養生鍛煉法。保持情緒的穩定對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
雨水時節,要保證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使其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后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雨水節氣重在脾胃
在雨水節氣,冬天的寒冷過去以后,天氣開始轉暖,冬天儲存在地下水中的能量開始上升,人體相應的就是肝氣也開始生發,陽氣開始浮動,但這會導致一些人的身體根基不穩,中焦空虛,小兒多會表現出體虛的病癥。因此,我們應根據“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注意養陽、養脾胃。
雨水節氣過后,氣溫開始回升,濕度逐漸升高,但冷空氣活動仍較頻繁,所以早晚仍然較冷。因此,在這個時候,養生保健最關鍵的就是保護好中焦脾胃,注意保溫。這是因為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則人體營養利用充分,反之則營養缺乏,體質下降。古代著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具體來說,我們養生保健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雨水節氣天氣較涼,要注意根據氣溫培養衣服。同時,不要過多的吃寒冷的食物或喝涼茶,可適當吃些較溫些的甜食,以養脾胃,避免脾胃受涼。正如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第二,雨水仍然是早春節氣,特別是北方,仍然較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過于激烈的運動,以便讓肝氣慢慢和緩的上升,避免因為體內能量(中氣)消耗太過而失去對肝氣的控制,導致肝氣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現發熱、上火等癥狀。可做些散步、打太極拳等較輕松的運動。
第三,雨水節氣,飲食調節是根據春季氣候轉暖,早晚較冷,風邪漸增,常見口舌干燥現象,為此,我們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少食油膩之品。可多食大棗、山藥、蓮子、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療多以粥為好,可做成蓮子粥、山藥粥、紅棗粥等。此季節,我們應少吃羊肉等溫熱之品。
調養脾胃的具體方法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飲食調節、藥物調養和起居勞逸調攝。
飲食調節: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由于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否則肝木生發太過,則克傷脾土。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黃粥,以補腎。”(鮮地黃150克,搗汁備用,粳米50克洗凈,冰糖適量,同入鍋中加適量水,煮成粥后,將鮮地黃汁倒入粥內,文火煮20分鐘即好。)二曰防風粥,用以祛四肢之風。取防風一份,煎湯去汁煮粥。三曰紫蘇粥,取紫蘇一份,炒至微黃,略有香氣時,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雜食物,以防傷及脾胃。
藥物調養:要考慮脾胃升降生化機能,用升發陽氣之法,調補脾胃。可精神調攝:“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因此在精神調攝方面要靜心寡欲、不妄作勞,以養元氣。
起居勞逸調攝: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使其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后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天人合一緩運動
1.早睡早起:
雨水過后,在起居方面也要做到順應自然,早睡早起。隨著氣溫回升,人們應逐漸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以加快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春季健身以不出汗或微出汗為佳,這時比較適合進行節奏和緩的運動,不宜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否則會消耗津液、損傷陽氣、易受風寒。同時由于氣候仍然干燥,運動時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
2.陽氣養肝:
萬木吐翠的春天,也是采納自然陽氣養肝的好時機,各人應根據自身體質狀況,選擇適宜的鍛煉項目。清晨、傍晚及節假日,可漫步于芳草小徑,舞拳弄劍于河畔林間,或去郊外踏青問柳,游山戲水,賞花行歌,登高望遠,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人天合一,無形之中增強了心身健康。
3.老年人春練注意:
老年人春練不要太早,防止因早晨氣溫低、霧氣重而罹患感冒或哮喘、支氣管炎,應在太陽升起后外出鍛煉。另外,春練不能空腹,鍛煉前應喝些熱湯飲。同時運動要舒緩,鍛煉前應先輕柔地活動軀體關節,防止因驟然鍛煉而誘發意外。
謹防寒濕上身
雨水之后空氣中水分增加,導致氣溫不僅低,而且寒中有濕。這種濕寒的氣候對人體內臟和關節有一定的影響。養生應注意下列事宜:
(1)勿過早減外衣。“燥寒凍肉,濕寒入骨。”由于春氣涌動,身體偏熱的人從感覺上欲減外衣。體熱外泄,濕寒交換于內入骨,易傷骨關節致病。
(2)年老體弱者勿用冷水。按中國五行學說,水對應腎,腎主骨。雨水時節年老體弱者用冷水洗臉、洗手,濕寒易侵入關節,又無充足的陽氣驅寒于外,濕寒滯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則變形;濕寒滯留于頭,頭易疼痛。
(3)洗頭及時吹干。洗頭淋浴后要及時吹干頭發和擦干身體,不然一則容易感冒,二則容易濕氣進入體內。
做做這些動作能養生
在雨水前、中、后三天做下述養生運動,以此來提高腎、肝、脾臟腑經絡功能。具體做法如下:
1.漱口吞津:每日上午10時前后,用舌體攪拌口腔,產生唾液后慢慢咽下,每日36次,可以清除大部分有害物,有益健康。
專家認為,唾液在體內化生為精氣,為生命須臾不可缺少的物質,具有強腎益腦等作用。現代醫學證實:唾液除具有滅殺微生物、健齒助消化等功能外,還發現唾液含有能促進神經細胞生長和皮膚表皮細胞生長的神經生長因子和表皮生長因子;唾液能消除從氧氣和食物中產生的對人體十分有害的自由基;唾液還有很強的防癌效果。
2.撮谷道:即做收縮肛門的動作。其具體做法概括歸納為“吸、舔、撮、閉 ”四字訣。
專家認為:即“放松全身,將臀部及大腿用力夾緊,配合收氣,舌舔上腭,向上收提肛門,稍閉氣,然后慢呼,全身放松。”每天堅持收(提)縮一百,每次1-2分鐘,若大便后應延長至2-3分鐘,可以促進肛周血液循環,防治靜脈瘀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內痔、外痔、肛瘺、慢性腸炎等;同時對治療和預防冠心病、高血壓、下肢靜脈曲張等慢性疾病有顯著效果。
3.揉腹:即用手來回擦或搓介于胸和骨盆之間。最佳時間為每日上午10時前后以及和晚上睡前。每次先用右手大約在胃腔部按順時針方向揉120次,然后下移至肚臍周圍揉120次,再用全手掌揉全腹120次,最后逆向重復一遍。
專家認為:腹為人體“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脾胃居中,負責主運化水谷精微和統攝精血神液來充養敷布全身,令五臟六腑常壯無恙。通過揉腹,可以收到調理脾胃,通和氣血,培補神元等功效。現代醫學證實:揉腹有強壯脾、胃、腸和腹壁肌,提高消化系統功能和減肥作用,還有治療中老年性便秘、胃潰瘍、周期性失眠、遺精、心血管病等疾患的功效。至于揉腹次數可因人而異,但飽食或空腹或腹部患有炎癥、腫瘤等則不宜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