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化基因測試的一大賣點,便是期待人們在知曉自己可能有患上心臟病、癌癥和糖尿病的風險后,能夠行動起來,改變生活方式,從而擁抱更健康的未來。然而,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小組日前在《英國醫學雜志》上發表論文指出,迄今為止,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一美好愿望成了真。研究者對此前18項相關研究的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知道并不等于能做到,尤其是在戒煙和鍛煉這兩種對健康影響最大的行為上。DNA檢測的最大用處,似乎就只是促使那些高風險人群更主動地尋求疾病篩查、手術和藥物治療而已。
以東京大學醫學院為首的研究小組針對小鼠進行的實驗顯示,鈣離子對于調節睡眠長度發揮著重要作用。當把小鼠體內與鈣調節相關的基因剔除后,三分之一的小鼠睡眠時長發生顯著變化,而鈣離子流入神經元則是小鼠能夠入睡的必要條件。
現代人生兒育女的年齡一再推遲,但我們大可不必擔心這會導致人類遺傳基因的退化。德國哥廷根大學的研究小組日前發現,雖然年紀大的父親生下的后代存在基因變異的概率較高,但他們的孫輩數量也更少,兩相沖抵,人類的前途依然光明。
從上世紀80年代,鳥類學家便觀察到,歐洲鸛鳥開始放棄冬季遷徙到非洲,而是終年停留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的研究小組日前指出,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鸛鳥發現了在填埋場中尋找垃圾食物過冬的捷徑,從而寧愿與垃圾為鄰。
一項針對美國老年人健康狀況的最新綜合分析顯示,雖然女性預期壽命平均比男性高出5年,但老年女性的總體健康狀況和改善幅度卻遠遠不如男性。一個85歲的男性平均仍可享受4年多相對健康、活動如常的老年時光,而女性的對應數字僅為兩年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