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病門診
欄目協辦: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禽病研究中心電話:0531-85982001
近幾年,我中心連續接診一些病雞病例。這些病雞多為青年雞,病情看似普通卻難以診治,多數病雞經抗菌素及抗病毒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剖檢發現,肌胃和腺胃病變嚴重,其他臟器病變程度各異,但均與常見的疫病不同,按一般方案治療難以奏效。給養雞場戶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經查這種雞病本地區以前罕見,近幾年才時有發生且逐漸蔓延,危害越來越大。兩年來經過深入調查探索,查閱相關資料,通過近百病例的診、治、試驗,總結和積累了一些經驗。就對本病的相關情況介紹如下:
流行特點及危害本病多流行于每年6~9月份,其他季節少發。各種雞群均可發病,發病日齡以4~50日齡多見。發病率10%~30%,呈間斷性死亡,死亡率30%左右。成年雞多為隱性感染,發病率及隱發率可達90%,無繼發感染時死亡率較低。本病能引起嚴重的免疫抑制,免疫后HI抗體產生不足,至使免疫失敗。不但容易誘發其他疾病。還能引起生產性能下降,致使青年雞生長緩慢,蛋雞產蛋率減少,肉雞體重輕肉質差,產品內蓄積大量霉菌毒素,威脅人身安全。種雞由于霉菌毒素不易分解,長期儲存體內,經代謝進入種蛋,可引起垂直感染。
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首先病雞采食量減少,精神萎靡,近而消瘦,冠髯發白,腿軟或癱瘓。拉淺黃色稀便,便中常見未消化飼料。有的眼腫、流淚,伴有角膜炎、結膜炎。剖檢可見肌肉蒼白,肝臟變性、有壞死點或腫大。腺胃腫脹或呈球狀,剪開腺胃,胃壁增厚外翻,乳頭腫脹出血或糜爛,有的腺胃乳頭消失。肌胃萎縮松軟,內膜易剝離有的糜爛,胃內分泌大量黑褐色液體。嗉囊松弛膨脹,倒提口中有粘液流出。胸腺、脾臟、法氏囊嚴重萎縮。腸壁變薄,有的粘膜腫脹,內容物呈黑褐色水樣。其他臟器無肉眼可見變化。
診斷與治療可根據本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初步確診。肌胃和腺胃病變是本病的典型癥狀。雞群發病初期或病情輕微時,除肌胃腺胃病變外其他臟器變化不明顯。由于腺胃乳頭有時出血,診斷時還要根據其他癥狀注意與ND、AI相區別。為進一步確診,可進行回歸試驗,即從病雞肌胃腺胃組織或腺胃分泌物中提取、培養多種霉菌,將飼料污染后供雞采食,一周后剖檢發現大量雞腺胃腫大,肌胃角質層潰瘍或糜爛。
治療應本著凈化飼料、抑制霉菌、排解霉菌毒素,修復腺胃粘膜及肌胃角質層潰瘍,抑制胃酸分泌、增加食欲,保肝解毒、恢復免疫功能,消除胃腸炎癥為原則。具體治療可根據雞群發病時間、病情發展程度選擇不同藥物治療:①制霉菌素+維生素C或制霉菌素+肽壯素,連用5d;②雙胃康霸+暢康+維生素C或雙胃康霸+暢毒康+維生素C,連用3~5d;③真菌速治+速壯,150kg飼料拌真菌速治100g、速壯600g,連用4~5d;④雞腺舒+舒奇特,混飼各500g拌料500kg,混飲各500g兌水1000kg,連用3~5d;⑤胃益美,100g兌水150kg,100g拌料75kg,每天1次。連用3~5d;⑥益胃舒,A包100g拌料50kg,B包100g兌水100kg。集中用藥3~5d;⑦多樂吉,100g兌水150kg,連用4d。
發病機理本病發生主要由于雞群采食霉變飼料,在霉菌及霉菌毒素作用下破壞免疫系統,進而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由于內分泌減少,消化吸收不良,胃腸動力不足。腸道菌群紊亂,厭氧梭狀芽孢桿菌及埃希氏等有害細菌數量增加,導致氨基酸被脫羧基形成生物胺。生物胺增加促進胃酸分泌增多,滋生大量幽門螺旋桿菌,使腺胃腫脹、出血,肌胃發生潰瘍、糜爛、消化不良,并伴隨一系列消化道病理變化。
預防與控制措施①嚴禁飼喂霉變飼料。為防飼料霉變,可在飼料中添加脫霉凈、脫霉肽、霉必妥等脫霉飼料添加劑和增加維生素、微量元素添加量;②每年6~9月份,雞群2~5日齡真菌速治飲水,15~20日齡速壯拌料,30日齡真菌速治飲水+速壯拌料。蛋雞、種雞以后每兩個月用藥一次,每次4~5d。或用前述治療藥物減半量定期投藥,預防本病發生;③搞好環境衛生,禽舍定期消毒,防止霉菌污染飼料及飲水。整飼養密度,同時注意補充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
(300454)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程東云
心包積水-肝炎綜合征又稱安卡拉病,是一種新發現的疾病。初步認為本病的病原為腺病毒。發現患雞肝細胞內有嗜堿性核內包涵體,并且肝臟勻漿經無菌處理后,可以復制出相同的病癥。在電子顯微鏡下從病雞肝中觀察到呈二十面體的病毒,并且分離到血清型不同的多株腺病毒。本病發生于3~6周齡的肉雞,也可見于肉種雞和蛋雞。首次發現于巴基斯坦卡拉奇靠近安卡拉的地方,故又名安卡拉病。發病雞群多于3周齡開始死亡,4~5周齡達高峰,高峰持續期4~8d,5~6周齡死亡減少。病程8~15d,死亡率達20%~80%。本病可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易與傳染性法氏囊和傳染性貧血病并發。其特征是無明顯先兆而突然倒地,沉郁,羽毛成束,排黃色稀糞,兩腿劃空,數分鐘內死亡。病雞心肌柔軟,心包積有淡黃色透明的滲出液。肝臟腫脹、充血、質地變脆,色澤變暗,并出現壞死,腎蒼白或暗黃色。
發病情況金鄉縣一麻雞養殖戶飼養的黑腿麻雞,2015年9月10日接雛雞3000只,飼養至2015年10月10日計30日齡存活2900只,從30日齡出現發病:初期表現為精神沉郁,不活動,不愿吃料,逐漸出現排黃色稀糞,次日(10月12日)就有死亡,10月13日(33日齡)起死亡逐漸增加,死亡持續15d之久,死亡雞多為中等體重或偏大的雞。病死雞冠髯呈暗紫色,體表未見出血。
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解剖發現典型病變是心包腔內有大量積液,呈淡黃色,內含膠凍樣物。肝臟腫脹、充血,質地變脆,呈灰黃色,肝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或有壞死灶。心臟腫大、心肌松弛。肺出血、水腫。腎臟腫大。腺胃與肌胃交界處有出血斑。法氏囊多數萎縮,個別腫大。
治療情況最初懷疑通風不良、缺氧。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增加通風,勤出雞糞,每天兩次進行室內外環境消毒,不見效果。此后采用中西醫相結合的治療方法,以抗病毒藥為主、適量配合抗菌消炎控制繼發感染,同時使用一些保肝護腎藥物,以緩解水腫、減輕腎臟負擔,并在飲水中增加多種維生素。常規方法治療7d不見明顯效果,反而進入死亡高峰。發病8d時注射抗心包積液綜合癥卵黃抗體進行治療,2d后收到明顯效果,死亡顯著減少,又過7d雞群停止死亡。繼續飼養至62日齡出欄。
分析與討論本次雞病發生于30日齡的麻雞,與有關報道的主要侵害4~6周齡雞的心包積液綜合征相吻合。該雞群個體發病率38%,死亡率27.38%。病死率72.18%。病死雞大多數出現心包積液等典型癥狀。根據發病日齡、發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特征性剖檢變化,治療情況,診斷為雞心包積液綜合征。經農業部外來動物疫病診斷中心專家到場采集病雞病料進行實驗室診斷,分離到腺病毒。由于該病源尚未最后確定,如何有效防控本病還需要進行更廣泛的研究。
(272200)山東省金鄉縣畜牧獸醫局
孟祥東,崔彬,孫玉林,呂二文
更正聲明!
《家禽科學》2015.12期“行業論壇”欄目《地方民族珍禽養殖的生態空間考量——基于南皋烏骨雞養殖的實證分析》一文中,因編排疏忽,缺失基金項目、作者簡介,現補充更正如下:
2012年教育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貴州省丹寨縣龍泉生態烏骨雞養殖創新訓練規劃”(201210672004)。
文波(1988-),男,苗族,貴州丹寨人,貴州民族大學2013級民族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包龍源(1986-),男,苗族,貴州榕江人,貴州民族大學2013級民族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王韜(1989-),男,苗族,貴州道真人,貴州民族大學2013級民族史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西南民族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