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嬿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勘察設計企業專利發展新常態探究
尤嬿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92)
介紹了國內外專利制度的發展史,闡述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勢下,勘察設計企業做好專利管理工作的意義和措施,并提出勘察設計企業應改變傳統的專利服務理念,為企業創新、創業做好全方位、貼身式服務。
勘察設計企業;專利管理;專利法
專利,較為被人們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是:由政府機關或者代表若干國家的區域性組織,根據申請而頒發的一種文件,這種文件記載了發明創造的內容,并且在一定的時間內產生這樣一種法律狀況,即獲得專利的發明在一般情況下只有經專利權人許可才能予以實施[1]。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第一部專利法的誕生是在1474年,而中國直到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才頒布了《振興工藝給獎章程》。這是我國建立專利制度的初次體驗,然而,隨著“百日維新”的失敗,該章程也壽終正寢[2]。千年帝制被推翻后,民國政府于1912年6月13日制定了《獎勵工藝品暫行章程》,1944年5月29日又頒布了《中華民國專利法》[2]。
新中國的成立掀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然而,從1949年到1985年,我國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建立專利制度,只是實行了對發明和技術改進的獎勵制度[3]。直到1984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草案)》,并于1985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至此,我國建立專利制度的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誕生了[3]。
為了適應我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模式,實現可持續科學發展,促進創新型國家的建設,2008年6月5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該綱要指出:“知識產權制度是開發和利用知識資源的基本制度,知識產權制度通過合理確定人們對于知識及其信息的權利,調整人們在創造、運用知識和信息過程中產生的利益關系,激勵創新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當今世界,隨著知識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知識產權日益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和掌握發展主動權的關鍵。”
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新的議題。“雙創”時代的到來,讓創業者們摩拳擦掌,創新型企業百花齊放。在創新成果遍地開花的新形勢下,對知識產權服務的需求也更加突出。如何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支撐創新創業活動,是國家知識產權局等五個部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運用與保護助力創新創業的意見》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就是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直接助力,就是進一步推動對外開放。知識產權保護與創新直接相關,企業要強化創新,不搞創新就沒有出路。無論是體制機制,還是科學技術,兩個方面都要創新,企業抓“雙創”,這將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勘察設計行業,企業要制定全面的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型企業,才能更好地支撐創新驅動發展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才能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蓬勃發展。
要深化企業專利領域改革,破解專利事業發展瓶頸,推動專利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在專利申請過程中,許多工程技術人員有時出現“盲區”,即不知道什么是可以申請專利的內容,因此出現部分專利流失,或交底材料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企業專利管理部門應從被動等待轉而主動挖掘,深入企業生產第一線,主動探索可申請內容。就勘察設計行業而言,可以通過直接查看施工圖、初步設計文本來尋找創新點。針對具體項目,盡量挖掘方案中的創新點,幫助工程技術人員挖掘可申請點,準備交底材料。這樣可以省略許多中間環節,為專利申請贏得機會成本。同時,可以縮短往來修改的步驟,短頻快地完成第一手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專利管理部門還可以提供專利交底材料模板,以便幫助工程技術人員準備交底材料,提高交底材料的質量。
要優化專利智庫培養體系,廣泛開展專利申請培訓體制,健全創新創業輔導機制。
在勘察設計行業,許多工程技術人員對專利的認識不清晰,不清楚怎樣的技術可以申請專利。企業可以通過定期或者不定期安排相關人員進行知識產權方面的培訓,全面提高相關人員的專利保護和管理意識,增強相關人員的專業素質,使工程技術人員對知識產權的概念有新的認識,發現工程項目中存在的創新知識點,并通過專利申請的方式使其合法有效地得以保護。
大多數企業都普遍存在專利智庫培養體系缺失,較少關注自身知識產權人員的培養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企業自身專利管理制度缺失或者不健全,不注意運用現行的專利法律制度保護自身的創新技術成果。由于企業內部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的缺失,將直接導致企業知識產權無法得到正常的運用和保護,因此,優化專利智庫的培養刻不容緩。
要加快專利輔導平臺建設,進一步提高專利申請的質量,為創新創業者提供高效服務。
就勘察設計行業而言,如果涉及重大工程或者有專利產品轉化前景的潛在專利,專利管理人員在接到交底材料后,首先要進行檢索,然后與發明人進行詳細溝通,將該發明創造拆分成多個發明點進行申請,在基本發明點周圍編織專利網,既可以增加授權率,也可以在授權后擴大對產品的保護力度,有效規避專利侵權的發生。
在發明專利申請中,盡量挖掘方案中的創新點,保證一個發明內至少有兩個可能授權的發明點,以提高授權率。深度挖掘發明內容,在說明書中增加本領域技術人員不容易想到的內容或者意想不到的效果。對于在發明實質審查過程中發現有授權前景的申請,如果有分案可能的話,可對其進行分案處理,以增加授權率。
專利管理部門可以制作競爭對手或同行業的專利申請數據庫,一是可供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在申請專利時有效避免重復申請的無用功,減少被駁回的可能;二是有助于了解競爭對手的發展動態,了解同行業的技術發展趨勢,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或者是進行侵權規避;三是可探索自身技術領域的發展前景和發展方向,找出創新創業的亮點。企業專利管理人員每年可以定期列出一些邊緣化的可供出售的有效專利,供工程技術人員在合適的機會進行專利成果轉化,實現專利價值鏈的形成。
要推進專利全鏈條式服務,避免資產流失的潛在威脅,確保創新創業資金的穩增長。
目前,許多勘察設計企業的專利技術長期處于一種自循環的狀態。所謂“自循環”,就是說申請資金—開發專利—申請專利—專利授權—拿到證書—證書歸檔,然后再申請資金—開發專利—申請專利—專利授權—拿到證書—證書歸檔,如此反復。所謂“新技術”,僅僅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沒有形成價值鏈,即沒有將開發的專利技術轉化成產品,再通過銷售產品轉化為資金,利用資金投入研發或者生產。換言之,就是沒有形成創新后的創業,而是變相造成了資產的流失,使得原本有可能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專利技術,在檔案室里慢慢等待保護期限終止的那一天。非但如此,大量的有效專利的積壓,還會給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逐年遞增的維護費將是一筆可觀的支出。因此,推動專利技術通過市場化機制和資本化途徑,為創新創業者提供專利全鏈條式服務,便是彌補這些專利工作短板的制勝法寶。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時代下,知識產權服務關系著企業創新和經營發展的命脈,為青年創業者和企業創新、轉型提供了實實在在的保障。因此,勘察設計企業專利管理工作要轉變傳統的服務理念,為企業創新、創業做好全方位、貼身式的服務。
[1]國家知識產權局條法司.新專利法詳解[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1.
[2]趙元果.中國專利制度的孕育與誕生[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
[3]尹新天.中國專利法詳解[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G306
B
1009-7716(2016)03-0137-02
10.16799/j.cnki.csdqyfh.2016.03.040
2015-10-16
尤嬿(1980-),女,上海人,工程師,從事技術專利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