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超群
南昌職業學院
淺談電子技術實驗教學的實踐改革
廖超群
南昌職業學院
本文結合當前電子技術實驗教學的實際情況,通過分析發現傳統的電子技術實驗教學存在一些與當今教學需求不相符合的問題。根據我國高校對高素質的專業電子技術學生的教學要求,結合社會對該專業的實際要求,高校應當對電子技術實驗教學進行改革。
電子技術 實驗教學 實踐改革
在傳統的電子技術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成績考核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問題,電子技術教學無法達到應有的教學要求,更無法達到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實際需求。高校應當樹立先進的教學思想,確立明確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改變理論為主的教學觀念,注重教師隊伍的建設,使學生經過高校的培養后能夠達到社會所需專業人才的標準。
在發現電子技術實驗教學與時代脫節之前,我國高校一直采用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因而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傳統實驗教學模式是分組教學,將每兩人劃分為一組進行實驗,教務處根據教學要求對實驗實踐、實驗項目、實驗場地和實驗數量進行安排。但這類實驗均為驗證性實驗,教師會仔細向學生講解實驗內容和實驗的注意事項,學生則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師的安排和學科教材的舉例完成實驗,并在課后完成實驗小結遞交給教師,教師通過學生的實踐小結評定學生的實踐成績。傳統的電子技術實驗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主管能動性,機械的實驗教學抑制了學生求知和探索能力的發展,這對學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2.1 設備稀缺
因為實驗設備的昂貴和學校有限的資金投入,實驗設備數量往往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無法通過大量的實驗跟上理論課的進度,有限的實驗課程也導致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較低。
2.2 小組搭配存在問題
因為實驗設備有限,學生進行實驗需要分組,但在分組實驗時學生容易產生依賴思想和懶惰意識,許多學生以記錄實驗過程為借口拒絕做實驗,使高校的教學目的無法達到,學生的能力無法得以很好地培養。
2.3 應付現象嚴重
電子技術實驗教學是根據該專業學生教學進程提前安排好的,實驗時間、實驗場地和實驗項目都是教務處的固定安排。學生往往把這當成是一個任務,因此在實驗過程中敷衍了事,實驗小結也存在抄襲現象。
2.4 成績評定不合理
教師評定學生的實踐成績僅以學生遞交的實驗小結為標準,忽略了學生在實驗進行時的表現,而且實驗小結抄襲現象嚴重,不足以作為評定學生真實成績的標準。
3.1 加強高校電子技術實驗設施建設
高校應當加大對電子技術實驗教學的資金投入,完善學生實踐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使所有學生都能獨立在一臺設備上完成實驗。同時,高校實驗設備數量增加之后,教務處應當通過建立健全相應的系統用以保證實驗設備的合理使用和學生實驗作業的及時完成。此類系統將會先考察學生對該實驗各項知識點和實驗步驟的掌握程度,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決定學生能夠進入實驗室完成實驗,并將已經完成實驗的學生記錄下來。這一過程中,學生必須獨立自主完成實驗,并完成實驗小結當堂上交。這種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給學生自由,同時保證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
3.2 建立合理的實驗成績評定機制
取締傳統的實驗成績評定方法后,實驗成績評定新機制將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組成。平時成績由教師根據學生學期中實驗的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評定,該綜合評價由學生的實驗表現和實驗小結完成情況兩方面組成。該機制防止學生在平時對實驗不予以重視,將所有實驗任務堆積在期末完成,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3.3 改進電子技術實驗教學方法
其一,教師在進行理論教學時應當注重形式的多樣化,使教學過程充滿趣味性。教師應當改變傳統教學照本宣科的講授方式,合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的便捷性和趣味性進行教學,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其二,教師應當合理搭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組成比例,并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同步教學,講練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對理論知識形成深刻印象,這有利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
其三,教師應當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并根據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將學生進行合理分類,并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進度進行合理安排,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實踐能力保持在一個相對差距較小的情況下。
目前,高校已經認識到傳統的電子技術實驗教學存在的缺點,并通過加大投入資金完善設備、改進教學方式和改革考察機制等方式對教師和學生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提高了高校電子技術專業的教學水平,增強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實踐動手能力,這為學生步入社會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1]王香婷,劉濤,張曉春,徐瑞東.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04):112-115
[2]張天鵬,張瑋瑋,侯君. 數字電子技術實驗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6(04):106-108
[3]孫梯全,盧娟,許鳳慧,龔晶,關宇,魏毅,郭健.電子技術實驗教學整體設計改革與實踐初探[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5(01):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