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芳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老年結石性膽囊炎的對比研究
●周書芳
目的:研究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老年結石性膽囊炎的對比。方法:選取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結石性膽囊炎患者30例作為對照組,給予開腹手術治療;選取同期同類型患者30例作為研究組,給予腹腔鏡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和對比。結果:給予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后,研究組的治療總體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有統計學意義。討論:對老年結石性膽囊炎患者來說,采用腹腔鏡治療效果顯著優于開腹手術。
腹腔鏡;開腹手術;老年結石性膽囊炎;對比研究
近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飲食結構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導致膽囊炎疾病發生率呈現出逐步上升趨勢,尤其以老年患者居多,給予患者的身心造成極大痛苦[1]。臨床中,采用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損傷大,患者恢復時間久。近年,腹腔手術憑借其自身優勢得到廣泛應用,可以很好的彌補開腹手術的不足。現本文選取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結石性膽囊炎患者60例為代表,研究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老年結石性膽囊炎的對比,詳細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結石性膽囊炎患者30例作為對照組,給予開腹手術治療;選取同期同類型患者30例作為研究組。男性為19例,女性為11例,年齡最大的為76歲,最小的為60歲,平均年齡為64.3歲;所有患者均在自愿情況參與到本次調查研究活動。均排除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以及不愿參加本次調查研究者。兩組患者經過醫護人員把相關資料(性別、年齡、體質、病情)對比分析后發現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對比有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開腹手術:給患者氣管插管麻醉之后,可選擇右肋緣下切口、腹直肌旁切、上腹經腹直肌三個位置中任意一個行切口,切口的長度為5-12厘米,把腹壁切開后,采用順切、逆切或者兩種結合的方法把膽囊切除。
研究組接受腹腔鏡手術:,首先給予所有的患者行氣管內插管麻醉,在幫助患者建立氣腹的時候使用二氧化碳,保證氣壓控制在10-13mmhg的范圍之內。在肚臍部上緣位置幫助患者行第一個穿刺孔,該孔為腹腔鏡的主要觀察孔。在劍突下大約兩厘米的位置行第二個穿刺孔,并把施夾器、分離鉤以及手術剪從該孔內置入,在置入過程中動作要輕緩。在患者肋緣交叉部右下方和右側鎖骨正中線右下方大約兩厘米的位置行第三個穿刺孔,把無創傷牽引鉗在該部位緩慢置入。當所有的手術器械都被置入到患者的腹腔后,在腹腔鏡的作用下把患者的膽囊頸部提起來,并對其分離。使用電凝對膽囊創面進行止血,檢查是否存在出血、膽汁漏、膽囊管斷端等,把器械和紗布取出后,對切口進行縫合,手術完畢[2]。
1.3 效果評價
最終結果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進行,最終的治療效果可分為顯效、有效以及無效三個等級。治療總體有效率=(顯效+有效)/30x100%。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獲取的數據均使用SPSS22.2軟件進行計算,最終計算結果如果P<0.05,則可以得出兩者存在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算過程為:首先把數據輸入到該軟件內,并采用%、n、false±s來分別表示百分數、例數以及計量。
兩組患者在接受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后,研究組的治療總體有效率(96.7%)顯著高于對照組(83.3%),組間數據對比存在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其中,對照組中,治療顯效、有效以及無效的分別為17例、8例、5例;研究組中,治療顯效、有效以及無效的分別為20例、9例以及1例。
最近幾年,膽囊疾病發病率呈現逐步上升趨勢,給患者身心造成極大痛苦,給日常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為此,第一時間接受診斷和治療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在傳統治療方法中,主要采用開腹手術治療,但該手術方式切口大,風險高,損傷大,易感染,給患者增加恐懼心理,同時也非常不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容易導致粘連性腸梗阻發生率。腹腔鏡手術近年被廣泛應用在臨床中,可有效彌補上述不足,患者行腹腔手術,可迅速的把病灶去除,防止手術切口位置與膽囊向相互接觸,進一步降低了局部感染幾率,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高效安全、操作快、損傷小的優點[3]。
本次研究結果可知:研究組的治療總體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有統計學意義。結果提示:對老年結石性膽囊炎患者來說,采用腹腔鏡治療效果顯著優于開腹手術,應對腹腔鏡治療方法大力推廣。
(作者單位:貴州省紫云縣貓營鎮衛生院)
[1] 趙峰子,李偉,毛遠迅.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療效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15,23 (12):990-993.
[2] 楊浩雷,保紅平,姚永良,李奎,高瑞崗,方登華.老年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應用體會[J].肝膽外科雜志.2015,24(01):755-757.
[3] 陳武生.開腹手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30例臨床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20(28):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