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妙 李培 張鵬飛
李培教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經驗
●趙淑妙 李培 張鵬飛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組以上腹痛、腹脹、早飽、惡心、噯氣燒心或進餐后加重等癥狀為主要表現,經生化、內鏡和影像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的綜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種常見病,占消化專科門診就醫的20%-40%。李培主任醫師系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從醫四十余年,在診治內科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李老在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有自己獨到之處,現總結如下:
李老認為脾胃虛弱,肝脾不調是本病的關鍵。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協調,脾主運化水谷之功和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傳化糟粕之功能正常運行。如脾胃受損、脾胃虛弱,或肝之疏泄失職則橫逆犯胃,而致肝胃不和。那么脾胃的運化功能受阻、傳導失司、清陽不升而降,濁陰不降而升,升降失職,出現水谷不腐之痞滿證。李老認為肝與脾胃功能失調可互為因果,如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橫逆犯胃,胃失和降,為木強乘土,可出現胃脘飽脹、噯氣、嘔吐等癥狀,屬實;脾胃虛弱,運化失常,肝氣乘脾,脾土受伐,為土虛木乘,亦可出現上述癥狀,屬虛。兩者臨床癥狀相同。但有虛實之分,治療前者當以抑木為主,后者當以培土為主。李老經常選用四君子湯、四逆散等加減治療該病。
2.1 治當調理中焦,斡調氣機
氣機不調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共同的病機特征,無論虛實,調理中焦氣機是不可缺少的,包括兩方面:一是降胃氣,健脾氣。所以,在和降胃氣是根據病情酌加升麻、柴胡、葛根、防風等升提脾氣之品,益氣健脾時少佐萊菔子、隔山撬等通降胃氣藥物。李老遵循“治中焦如衡”,多選用平和之藥,如蘇梗、陳皮、旋覆花、代赭石收效而止。葉天士指出:“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胃升降相宜,則受納腐熟和轉輸運化功能正常,諸證皆去。再者,肝主疏泄,與脾胃升降關系密切,故本病多見肝胃不和、肝胃郁熱、肝郁脾虛。治當疏肝理氣、益氣健脾。
2.2 治當靈活辨證,隨證加減
功能性消化不良往往存在中焦氣機升降失調,一旦氣機失調,則氣、火、痰、濕又可相因為患,所以臨床治療時,應當靈活辨證,隨證加減。病程長者,可加活血藥,如:四逆散合四君子湯加減。柴胡主散能升,長于扭轉氣機,疏解郁結。枳殼行氣導滯,與柴胡相配,一升一降,疏肝胃,導壅滯;柴胡配白芍柔肝緩急,剛柔相濟;白芍配甘草緩急止痛和中;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四君子湯補益脾氣。如患者惡心嘔吐,可選用法半夏、生姜、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止嘔;如出現胸骨后灼熱、疼痛,可選白及、煅瓦楞、海螵蛸、制酸保護胃粘膜止痛,或兼有肝胃郁熱之灼熱疼痛選用左金丸清胃中郁熱;如果肝郁日久,化火傷陰,可配北沙參、麥冬等養陰和胃。如有氣滯血瘀可選用丹參、川芎等活血化瘀藥。現代藥理表明:柴胡、枳實可明顯增強小鼠胃排空及小腸推進功能。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有增強消化吸收功能,調節消化道平滑肌張力以及保護胃粘膜的作用,白芍有促進胃排空的作用,半夏有促進胃動力作用。李老將中醫辨證論治與中藥的相代藥理作用相結合運用于臨床,療效更顯著。
2.3 治當用藥輕靈,切忌壅補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臟腑功能失調、中焦氣機不暢所致,當先調整,使之歸于平衡,非必以補,方能助其后天。李老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藥輕靈流暢,當升者升,當降者降,最忌壅補。李老認為,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臨床實踐中單純虛證患者較少見,而以實證和虛實夾雜證較多見,主張臨床治療以祛邪為主,補虛為輔。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雖有脾虛,但常兼有明顯氣滯,若一味補之,則氣滯更甚,常用香附、陳皮、枳殼、厚樸、柿蒂、旋復花等行氣通降,先治其標,而收以通為補之效;脾虛夾濕,如過用甘膩,反滋痞滿,常用藿香、砂仁、白豆蔻等芳香化濕,濕去則脾運;脾虛食滯者,則先用雞內金、炒麥芽、炒谷芽、枳殼、檳榔、熟大黃等消積導滯,食化則納化升降正常,脾氣健運。
2.4 治當重視心理,加以指導
李老認為當代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致人們性情急躁,易怒,多慮,或性情低落,脘悶不舒,食欲不振,腹瀉等癥。屬中醫“郁證”范疇。國內有學者發現FD患者中26.3%有焦慮情緒,31.7%有抑郁情緒,FD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顯著高于我國正常人群水平,消化不良癥狀程度與焦慮、抑郁分數呈正相關。所以李老認為除了應用疏肝理氣的同時要重視心理指導工作。
王某,女,47歲,綿陽市花荄人氏。上腹脹滿隱痛10余年,伴有胃燒、呃氣。于2014年6月20初診。患者于10余年前因與他人發生爭吵后出現上腹脹滿隱痛、伴胃脘灼熱、呃氣,多次檢查胃鏡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多方求醫,病情未見明顯好轉,經常反復,特別是在生氣時反復或加重。患者現食后脹痛加重,噯氣頻頻,納欠佳,消瘦,面色少華,大便不爽,日行2—3次。查體:脘腹脹滿、腹軟、無明顯壓痛,舌質淡、苔厚膩,脈細弦。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證屬脾胃氣虛、肝氣不疏、胃氣上逆。治當健脾益氣、疏肝理氣、降逆止嘔。藥用:黨參20g ,(炒)白術15g,茯苓20g,炙甘草6g,柴胡12g,枳殼20g,白芍20g,黃連6g,吳茱萸6g,葛根20g,焦麥芽20g,焦建曲20g,法半夏15g,生姜10g,山藥20g,二日一劑,一日三次,水煎服。服藥10天后,患者上腹脹滿隱痛明顯緩解,胃灼熱呃氣減輕,納好轉,大便每日一次,稍稀,苔薄黃,脈細。上方去法半夏,生姜再服20天后,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納可,大小便正常,薄白苔,脈細。勞累后易疲乏,以四君子湯繼續鞏固治療一月。囑患者調節暢情志,充足休息。
總之,李老認為脾胃虛弱,肝脾不調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生的關鍵。治當健脾益氣,斡調氣機;注重靈活辨證,隨證加減;用藥宜輕靈,切忌壅補;重視心理指導。臨床用之,每獲良效,值得推廣。
(作者單位:綿陽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
[1] 梅應兵. 甘愛萍脾胃病學術思想及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經驗研究[D]. 湖北中醫藥大學 2015
[2] 楊帆,金小晶. 中醫辨證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J]. 吉林中醫藥.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