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峰 張俠福 徐智敏
繆正來治療銀屑病關節炎的經驗
●何峰 張俠福 徐智敏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紅斑鱗屑性皮膚病,是臨床治療頗棘手的皮膚病,繆正來主任醫師認為血熱毒蘊是銀屑病關節炎的病因。治療銀屑病以清熱涼血解毒為主,佐以熄風、養陰、化瘀等。清熱應貫穿銀屑病治療的始終,或清風熱、或清血熱,或偏于清虛熱,方藥以草木藥為主,適當加入蟲類藥,熄風止癢起效迅速,效如浮鼓,特別對于關節型患者,蟲類藥的熄風通絡止痛效果更著。
繆正來;銀屑病;清熱涼血解毒;驗案
繆正來:主任醫師,江蘇省名老中醫,江蘇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江蘇中醫藥雜志》編委,從醫50余年,學驗豐富,擅婦科、皮膚科疾病及內科疑難雜癥,著有《湯頭歌訣詳解》、《實用方劑詞典》、《中國藥茶譜》、《中醫良藥良方》、《章次公醫術經驗集》等。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紅斑鱗屑性皮膚病,是臨床治療頗棘手的皮膚病,本病發病率約為0.1-0.3%,年齡以25-45歲青壯年為多,男性略高于女性。銀屑病臨床分為尋常型,關節型,膿皰型,紅皮型。一般春秋兩季發病或復發,冬季加重,纏綿難愈,患者皮膚受損,對生活、社交影響明顯,甚為痛苦。
祖國文獻有很多類似銀屑病的記載,如“白疕”、“干癬”,對本病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也有不少記載,如清《外科證治全書·發無定處證》載:“白疕因歲金太過,至深秋燥金用事,乃得此證,多患于血虛體瘦之人,生血潤膚飲主之,用豬脂搽之。”《外科大成·不分部位大毒》中載:“白疕宜搜風丸、神應養真丹加白蛇之類。”《醫宗多鑒·外科心法要訣》載:“由風邪客于肌膚,血燥不能榮養所致。初服防風通圣散,次服搜風順氣丸,以豬脂、苦杏仁等份共搗,絹包擦之俱效”。《外科正宗》著者陳實功認為本病“總皆血燥風毒客于脾肺二經所致。《醫林改錯》著者王清任則認為本病成因是“血行不暢,瘀熱不化而成瘀血”。繆正來主任醫師認為血熱毒蘊是銀屑病關節炎的病因,然形成血熱的因素很多,但不外風邪客膚、郁而化熱或風熱侵于肌膚,七情內傷,心肝火旺,熱入營血,過食辛辣肥甘,導致氣機不暢,郁而化熱,終致熱毒蘊發于肌膚。
繆主任治療銀屑病以清熱涼血解毒為主,佐以熄風、養陰、化瘀等。清熱應貫穿銀屑病治療的始終,或清風熱、或清血熱,或偏于清虛熱,方藥以草木藥為主,適當加入蟲類藥,熄風止癢起效迅速,效如浮鼓,特別對于關節型患者,蟲類藥的熄風通絡止痛效果更著。
1.1 基本方清熱消疹湯:銀花10g,連翹10g,碧玉散30g,生大黃10g,丹皮15g,黃芩10g,土茯苓30g,土牛膝30g,紫草30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方中銀花、連翹、黃芩、生大黃清熱解毒,碧玉散、土茯苓、土牛膝瀉濁化濕,丹皮、黃芩、紫草、地膚子、白鮮皮涼血消疹止癢。全方清熱解毒,消疹止癢。
1.2 隨癥加減:1、皮疹以斑丘疹為主,皮膚顏色紅,舌紅苔薄,脈弦數以熱像為主者,加生石膏180g,知母20g寒水石40g。2、皮損多呈點狀或片狀,表面覆蓋白屑,苔薄黃,脈浮數以風邪外侵者加蟬衣15g僵蠶15g,3、皮疹干燥,顏色淡,伴五心煩躁、口干,舌紅苔少,脈細數以陰虛為主者加生赤芍20g,生地30g,4、皮損潮紅,甚至有糜爛滲出,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者,其濕毒較重,加半枝蓮30g,蒲公英30g,地丁草30g,生薏仁40g,5、皮膚瘙癢劇烈者或者伴關節疼痛者加炙烏梢蛇30g蛇蛻10g金剛藤30g。6、反復久病,皮膚增厚呈苔蘚樣變者,可加生水蛭10g,地鱉蟲12g
1.3 繆主任治療銀屑病通常還配合以中藥外洗,全方由苦參20g黃柏20g生半夏15g細辛6g烏梅15g蛇床子30g冰片6g,加醋100ml煎湯外洗患處,全方燥濕斂瘡消疹,可迅速緩解患者瘙癢及皮疹癥狀。
1.4 注重飲食忌口及生活調養,繆主任認為酒、海鮮、辛辣食物易引起病情加重或復發,應該嚴格忌口,同時生活中應注意避免過度勞累、感冒等,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同時心情宜舒暢。
后患者皮損基本緩解,隨訪1年無復發。
案例:患者施某某,男,30歲,南通人,因“周身皮疹伴多關節疼痛7年余”就診,患者7年前出現雙上肢紅疹,呈銀屑樣,初未重視,皮疹漸增多,延及全身,無明顯瘙癢不適,就診于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診斷為“銀屑病”,服中西藥效欠佳,癥狀漸加重,下肢皮疹融合成片,并伴雙手指、足趾關節腫脹疼痛,予“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等治療,足趾關節腫脹漸消,惟全身皮疹明顯增多,伴瘙癢。2015年03月19日首診,就診時全身多發銀屑樣皮疹,色紅,皮屑多,四肢皮疹融合成片,局部有滲出,雙手指、足趾關節疼痛,活動不利,納谷尚可,夜寐安,二便自調。舌質暗紅,口干欲飲,苔薄黃,脈弦。
首診:患者辨證屬“白疕”范疇,乃濕熱內蘊,日久傷陰,經脈痹阻。治以清熱養陰,通絡止痛,處方:清熱消疹湯 生石膏180g 寒水石40g知母20g 生苡仁40g蟬衣15g僵蠶20g 地鱉蟲12g 蒲公英30g 赤芍30g 生地30g炙烏蛇30g。(7劑,日一劑) 另予苦參20g黃柏20g生半夏15g細辛6g烏梅15g蛇床子30g冰片6g,加醋100ml煎湯外洗患處。
二診:患者訴皮膚瘙癢減輕,皮損處滲出已無,紅斑漸淡,皮膚脫屑后新生皮膚無脫屑,惟仍有手指、足趾關節疼痛,納可,大便稀溏,日行2-3次,夜寐尚可,舌質偏紅,苔薄白,脈細小弦。患者癥情改善,但久病陰傷,經絡痹而不通,治療非一日之功,前方去生薏仁40g,生地改40g加生水蛭10g金剛藤30g(14帖繼服,日一劑),繼予苦參20g黃柏20g生半夏15g細辛6g烏梅15g蛇床子30g冰片6g,加醋100ml煎湯外洗患處。
三診:患者訴皮膚瘙癢基本緩解,四肢皮損范圍漸縮小,鱗屑樣皮疹脫落后新生皮膚正常,關節疼痛亦減輕。活動亦轉靈活,納可,寐安,二便調。舌淡,苔薄白,脈細小弦。患者病情已明顯好轉,效不更方,繼予前方30帖(一帖藥服1天半)。
后患者皮損、關節疼痛緩解,囑患者堅持服中藥,注意飲食忌口,隨訪半年無復發。囑服藥至1年無復發可停藥。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良春中醫醫院門診)
[1]繆正來.中醫良藥良方.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
[2]吳小紅,王煜明.莊康國運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皮膚病經驗[J].中醫雜志,2013,54(6):466-469.
[3]趙炳南,張志禮.簡明中醫皮膚病學.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3: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