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亮
針灸臨床服務發展現狀研究
●文清亮
針灸治療疾病在歷史上一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曾經有過很輝煌的發展歷程。但是,近些年來,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影響下,針灸的發展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退和衰弱現象。當前,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在淡化,服務領域在縮小、貢獻率在降低、醫療服務功能在下降,中醫藥的理論創新還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這是制約中醫藥發展的一些重要問題。我們要充分認識中醫藥的科學價值和繼承發展中醫藥的重要現實意義,認清針灸發展存在的問題,積極應對挑戰,創新服務模式,發揮綜合優勢,推動中醫針灸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針灸;臨床服務;發展現狀
針灸治療疾病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隨著科技的發展,針灸的發展也日益迅猛,從針法灸法、針刺手法、經絡理論和臨床治療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獨特的理論和實踐體系,為中醫治療邁出了時代的腳步。
針灸治療作為一種醫療服務,具備醫療服務的共性。其服務市場不同于其他服務市場,市場機制不能夠完全解決其問題,所以完善針灸臨床服務離不開醫療改革這個大局。由于針灸治療的服務特性,公共品特性,盈利性小,造成了市場主體不愿意做。當前的針灸臨床服務大多依附于大型醫院,是醫院的一個科室,無論是在防病和治病,還是檢查用藥等方面都依靠醫療衛生機構以及醫務人員來完成,因此,醫療衛生機構以及醫務人員對針灸臨床服務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醫院既有社會服務職能又有企業盈利職能,社會服務職能主要是服務大眾、服務社會的非營利性特征;企業盈利職能主要是盈利性、創在價值的特征,如何平衡二者達到一個最佳平衡點,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近些年,國內針灸臨床工作者大力開展針灸適宜病種研究,不斷進行臨床驗證和挖掘提煉,隨著人類病譜的變化,針灸適應病癥也發生了巨大的進步,不斷地拓展與深入發掘針灸適宜病種。 2003年,我國開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穴典》項目,針對過去認為有效病癥的并正開展大規模臨床研究;同時,國家也啟動了100種針灸方法、技術、方案的研究,要完善一部具有針灸特色的文本;2006年出臺的《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該綱要的出臺,極大的促進了國內學者對針灸適宜病種的深入研究。國家科技部也在2006年啟動了“針灸診療方案和評價研究”,選擇發病率較高,現代醫學效果不佳的病例進行研究,主要包括:功能性便秘、中風后遺癥、帶狀孢疹、頸椎病、偏頭痛、抑郁癥、周圍性面癱等,密切結合過去的臨床科研基礎,充分考慮針灸臨床治療的關鍵因素,努力形成優化的治療方案和實踐指南。
當前循證醫學逐漸代替傳統思維模式成為國際醫學領域主要的新型臨床醫學思維模式,循證醫學更加強調證據的科學性,提出臨床證據應該由良好的研究中心根據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得出,我國在醫學改革中也深受其影響。北京市成立的“針灸臨床研究網絡及質量控制平臺的方法學研究”是在循證醫學原理的基礎上建立的,它的建立使臨床研究評價中心網絡、質量控制平臺成為現實,為針灸臨床研究提供了方法指南,使針灸臨床研究獲得國際上的認可。在2007年,在國家“十一五”中醫支撐計劃項目中,對中醫臨床研究方案和臨床研究質量控制進行了綱要的實施,以循證醫學的原則和方法提出了培訓相關的工作人員計劃。
當前科技的發展帶來醫學領域的巨大進步,越來越多的醫學成像技術應用于針灸臨床服務,像正電子體層發射掃描、單光子發射斷層成像、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等。學者利用相關技術對太沖、光明、合谷、陽陵泉、太溪、三陰、內關等穴位的腦功能成像研究,獲取了大量有意義的發現。此外,代謝組學的發展也應用于針灸臨床機理的研究之中。國家也出臺相關研究計劃課題從全局的角度對經穴效應特異性的基本規律及生物信息學基礎進行了研究,揭示了針灸的體液調節機理,證明了針刺對無先兆偏頭痛患者體內的唔知道些具有良性調整作用。還有學者根據針灸的經絡理論,在基因芯片技術的基礎上對不同刺激方法、穴位、強度、頻率引起的相關組織基因轉錄差異進行了觀察,深化了對經絡現象的認知,提出了生命活動的表型:各種信息通過物質、能量信息渠道輸送至外周來進行外周器官的控制和調節,這也是經穴效應特異性的最終體現。
首先,隨機對照試驗的質量有待提高,完善樣本含量估算依據,計算方法,將對照組間基本資料加強對比分析,加強隨訪時間等等。其次,加強與國外針灸臨床研究的交流。近年來,我國對國外相關研究回應較少,這就使得很多研究的重大成果并沒有得到在國際學術平臺展示的機會。其原因有二,第一,相關研究忽視國際平臺試驗注冊,這就導致研究課題不被國外所了解,論文發表也困難;第二,研究設計缺陷。在研究的過程中經常出現統計方法不正確、數據處理不合理等問題,這很容易被高質量的期刊拒稿,使整個實驗結果缺乏公信力。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21世紀,包括自然醫學、傳統醫學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必然會有更加現代化的針灸理念、技術出現,針灸技術也不再局限于中國,必將邁向國家化的發展浪潮之中。當前,已經提出了建立針灸臨床研究基地,培養復合的研究型人才,建立規范的評價體系等,這種起源于中國,發展數千年的傳統醫學方法必將在現代化的21世紀有所創新、有所突破,最終邁向國際化進程,為全世界的衛生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針灸發源于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在現代化的今天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章從針灸臨床服務的背景出發,總結了當前研究現狀:開展針灸適宜病種研究、遵循針灸臨床服務科學原則、結合現代科技開展針灸作用機制的研究,最后對針灸臨床服務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并對將來針灸發展進行了展望,希望為相關課題研究者提供參考。
(作者單位:河北省邢臺市第三醫院康復科)
[1] 李德華, 李涓, 陳姣,梁繁榮. 針灸臨床研究若干問題探討[J].中醫雜志,2013(01).
[2] 楊駿, 儲浩然. 針灸研究應依從于臨床實踐[J].中國針灸,2010 (01).
[3] 梁繁榮, 吳曦, 李瑛. 中國循證針灸學研究現狀與展望[J].天津中醫藥,2006(06).
文清亮(1982~),男,碩士研究生,醫師,研究方向為針刺鎮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