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血液透析中低血壓的預防及護理
●陳靜
探究血液透析中預防與護理低血壓的措施。方法:選擇我院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間收治的60例血液透析者作為研究對象,回顧分析其臨床資料,分析低血壓發生情況,總結預防與護理低血壓的措施。結果:本研究中60例患者的低血壓總發生次數為95次。58次發生于年齡大于65歲者,發生率為61.05%;37次發生于年齡不足65歲者,發生率為38.95%。透析前曾服用降壓藥物的患者發生率為60.00%(57/95),未服用降壓藥物的患者發生率為40.00%(38/95)。此兩組發生率相比,均為P<0.05,前者顯著高于后者。結論:低血壓現象主要發生于65歲以上的老人,且與透析前服用降壓藥物有明顯關系。醫護人員可針對此結果為患者實施預防與護理。
血液透析;低血壓;預防;護理
低血壓在血液透析中較為常見,據報道,20%的患者約會出現低血壓。[1]此并發癥發展速度較快,常伴隨心律不齊等各種癥狀,直接阻礙血液透析的進行,降低透析的充分度與效果,使患者生命受到威脅。因此,加強對于低血壓的預防力度,通過有效護理措施減少低血壓發生率,是提高血透質量的必要保證。我院此次對60例血透治療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了其發生率與年齡、是否用降壓藥之間的關系,總結了預防和護理措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此次納入回顧性分析研究的60例患者,全部為2014年3月~2016年3月間入我院行血液透析者。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65歲,平均年齡為(45.17±2.26)歲。其中,23例患高血壓腎病,11例患糖尿病腎病,18例患慢性腎炎,8例患多囊腎。所有患者知悉研究內容,并簽署研究同意書。
1.2 方法 回顧性研究6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針對其低血壓發生情況,分析低血壓的發生與患者年齡、透析前所用將要藥物之間存在的關系。所有患者均采用費森尤斯4008S(德國)血液透析儀器實施血液透析,碳酸氫鹽透析液鈉溶度為135~145mmol/L。患者透析頻率為2~3次/周,透析時間為4h/次,透析液流量500ml/min。肝素為0.3~0.5mg/kg普通肝素。血管通路的建立以患者具體情況為依據確定,或為深靜脈下留置導管,或為動脈造瘺。
1.3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版本為SPSS19.0,原始數據轉化為數據庫文件之后,開始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描述作頻數(n)、構成比(%),檢驗行x2值法檢驗;計量資料描述作均數±標準差(±s),檢驗行t值法檢驗。P<0.05是所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的標準。
2.1 年齡 本次研究中60例患者共出現95次低血壓現象。60例患者95次低血壓中,年齡大于65歲者發生率為61.05%(58/95),年齡不足65歲者發生率為38.95%(37/95)。兩組發生率相比,年齡大于65歲者發生率高于不足65歲者,x2值=9.28,P<0.05。
2.2 降壓藥物 60例患者95次低血壓現象中,57次(60.00%)發生于透析前曾服用降壓藥物的患者,38次(40.00%)發生于未服用降壓藥物的患者。此兩組數據相比,x2值=7.60,P<0.05,服用降壓藥物者明顯高于未服藥者。
臨床調查研究發現,血透中發生的低血壓由多種因素引起,對患者危害較大,但此癥狀可以通過早期預防與有效護理,實現有效控制。[3]因此,醫護人員需要重點做好預防與護理工作。我院此次選擇60例行血透治療的患者,統計其發生的低血壓現象,共計95次,多數患者有反復低血壓的問題。研究者對低血壓者的年齡與透析前用藥情況加以分析,結果發現,年齡在65歲以上的患者相較于不足65歲者更易出現低血壓,透析前用降壓藥者比不用者更易出現高血壓,且P<0.05,證實這一比較具有統計價值。
針對本次研究的結果,我院研究者總結了預防血透中低血壓的幾點措施,即:①認真做好透析準備工作,在開始透析之前,對管道、穿刺針等設備進行嚴格的檢查,查看是否有裂縫、脫落問題。若存在此類問題,及時對相關配件進行更換,以減少設備問題引發的失血性低血壓發生率。②透析開始前,認真準確地對患者體質量進行綜合評估,嚴格地將每小時超濾量控制在患者體質量1%以內。透析開始超過2h后,不再為患者提供飲食,以避免胃腸血管擴張。③透析開始后,密切觀察患者的面部狀態,若有大量汗出、心悸抽筋、呼吸困難、頻打哈欠、惡心嘔吐等癥狀,及時檢查血壓是否正常。若有低血壓征兆出現,立即幫助患者低頭,根據具體情況調低其血流量,降低超濾速度,并適當靜滴葡萄糖或者鹽水,必要時給予升壓藥物或強心劑。若依舊無法改善,則停止透析。
在護理方面,針對年齡、服用降壓藥與低血壓之間的關系,開展優化護理,具體如下:①健康宣教:透析開始前,加大對于患者的宣傳教育力度,努力提高患者對血液透析知識的掌握度,使患者意識到低血壓的危害,主動進行自我護理。例如:向患者告知遵照醫囑進食,以及主動預防低血壓的必要性,提高醫護配合水平。提高患者對控制透析前飲水量的認識,提醒患者主動控制飲水,確保透析期間的水分增加量控制為體重5%左右。②相關因素干預:透析開始前,再次翻閱患者的基本資料,若透析對象為65歲以上患者,且透析前曾用降壓藥,則在透析過程中動態監視患者血壓變化,并在出現低血壓征象時,及時對其加以應對。正常狀態下,應當在透析開始后,以每30分鐘一次的頻率,為患者測量血壓、心率、脈搏等生命體征。③針對性護理:對特殊的患者開展針對性護理,例如:患者容易在進食后發生低血壓,則將進食時間控制在透析開始前,并叮囑其放緩進食速度,減少進食量。患者若為過敏體質,則為其選用生物相容性較高的透析膜,并且在開始透析之前,以2500ml 的0.9%氯化鈉徹底清洗透析儀器,提高透析中的生物相容性。若患者反復多次出現低血壓,須強化監測臨床表現,并縮短血壓檢測的時間間隔,并根據患者身體狀況,對血液透析模式加以更改,同時適當調節鈉用量。若患者為經期血量過多者,則在避免血管通路發生凝血現象的基礎上,適當將肝素的用量調低,或者換成低分子的肝素,以減少抗凝治療引發的低血壓發生率。
總之,低血壓對于血透治療患者具有較大的危害,護理人員應當加強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在日常護理工作中,仔細觀察血液透析中低血壓的征象,爭取掌握更多低血壓發生前的征兆與有效應對低血壓的措施,以便于降低低血壓發生率,減輕低血壓對患者的危害,確保患者血透治療全面順利開展。
(作者單位:阜南縣人民醫院)
[1]周巧玲,楊娟.血液透析中低血壓的預防與護理[J]. 吉林醫學,2014,26:5964.
[2]張金寧.探析血液透析中低血壓的預防及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6,18:213.
[3]徐金榮.血液透析中低血壓的預防及護理[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5:5315-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