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霞
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原因和相應優化措施研究
●何玉霞
目的:分析研究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原因,以及采取相對應的優化措施。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的不合格血液標本一共有160份,對160份血液標本給予回顧性分析,對其檢驗不合格因素給予分析,同時采取相對應的處理措施。結果:檢驗不合格的血液標本一共有160例,凝血一共有42例,占總體的26.25%;溶血一共有66例,占總體的41.25%;標準量與要求不符一共有8例,占總體的5%;抗凝管應用錯誤一共有10例,占總體的6.25%;標簽不當一共有4例,占總體的2.5%;脂血一共有12例,占總體的7.5%;延時送檢一共有12例,占總體的7.5%;采集血液位置不當一共有6例,占總體的3.75%結論:造成臨床血液標本不合格的因素包括有凝血以及溶血,因此,應該增強臨床相關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增強采集血液期間的監控,同時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培訓,進而使血液標本質量得到保證。
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優化措施
血常規檢驗在臨床當中屬于一種常見的檢驗項目,對于健康體檢、診斷疾病以及使用藥物安全性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現如今,隨著醫療水平以及檢驗技術的日益提高,血常規檢驗的重要作用也逐漸突顯[1]。血常規檢驗當中的不合格標本對檢驗的準確性帶來較大影響,進而給診斷造成巨大影響[1]。本文筆者選取我院不合格血液標本一共有160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的不合格血液標本一共有160份,當中,血常規檢驗標本一共有70份,凝血功能標本一共有46份,生化標本一共有20份,免疫檢驗標本一共有20份,其他檢驗項目標本一共有4份。
1.2 臨床方法
臨床工作人員按照質量檢驗以及評價標準對血液標本給予質量評估,對不合格的血液標本給予等級,同時對其相關因素給予歸類整理,例如,抗凝劑選擇不當、凝血、劑量以及溶血等,向臨床護理人員給予其不合格因素反饋,同時將其整理上報,以及對相關科室給予告知以及再一次進行采集[2]。
檢驗不合格的血液標本一共有160例,凝血一共有42例,占總體的26.25%;溶血一共有66例,占總體的41.25%;標準量與要求不符一共有8例,占總體的5%;抗凝管應用錯誤一共有10例,占總體的6.25%;標簽不當一共有4例,占總體的2.5%;脂血一共有12例,占總體的7.5%;延時送檢一共有12例,占總體的7.5%;采集血液位置不當一共有6例,占總體的3.75%。
3.1 不合格因素
3.1.1 溶血和脂血
造成溶血以及脂血的因素大部分是在采集、保存及標本分離期間受到相關因素的影響,使紅細胞在機體外部出現破裂,在采集血液期間護士在消毒液沒有干的時候采集血液,使采血的時候出現大量氣泡。臨床護士對采血部位用力拍打,時間過長以及在搖晃試管的時候用力過大,都會造成溶血以及脂血[3]。
3.1.2 凝血
其因素大部分為采集血液時間過長,進而造成注射器當中的血液凝固,或者血液標本與抗凝劑注入試管的順序出現錯誤,在采血以后沒有搖晃均勻或者時間不夠,也會造成血液當中出現凝塊,采血量一旦過多,也會出現凝血。
3.1.3 血液標本沒有及時送檢
標本運送當中的影響因素:在整個過程當中,一旦容器滲漏或受污,都會對樣本造成影響,在運送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準確,如果超出最佳檢驗時間就會對檢驗結果帶來較大影響。
3.1.4 其他因素
采血人員的相關業務水平不夠熟練和責任心不強,采取錯誤的標本容器以及抗凝管,標簽書寫錯誤,內容不完整以及護理人員沒有嚴格按照相關操作流程,沒有在無菌環境下進行采血等相關因素[4]。
3.2 優化措施
3.2.1 嚴格控制采血流程
采血流程一定要給予嚴格控制,才可以使采血合格率明顯提高。因此,臨床護士必須要熟悉采血流程、禁忌以及相關注意事項。標本采集和采用容器一定要準確,采集血液的位置一定要適宜,應該避免皮外損傷。采血以后要馬上將針頭拔出,以免空氣流入,同時要將試管搖晃均勻,以免發生凝血以及溶血。
3.2.2 標本正確存放以及送檢
采血以后已經盡量在4小時當中檢驗,如果沒有辦法進行檢驗,應將血清及時給予分離,同時放到干冰箱當中保存,臨床護士在采血以后要及時送檢,以免由于延遲送檢,造成血液標本不合格。
3.2.3 完善相關規章制度
血液標本的采集以及檢驗均通過臨床護士和檢驗科共同完成,因此,一定要增強兩個部位當中的溝通和交流,同時將不合格的血液標本及時反饋給護士長,進而能夠對整個采血過程給予有效監控。另外,應該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對患者的名字以及檢查項目一定要仔細檢查核對,在確認無誤以后才可以給予備管,在采集血液的時候應該與其檢查核對,在采集血液以后再一次核對患者的姓名以及檢查項目等,同時按照所要檢查的項目給予分類,將準備好的試管放到相對應的試管架當中,將其檢查核對制度貫穿在整個采血流程當中,進而有效避免不合格的血液標本發生。本文試驗結果顯示,檢驗不合格的血液標本一共有160例,當中凝血占總體的41.25%,溶血占總體的26.25%,其他因素由于標準量與要求不符、采血位置不延時送檢等,與上述相關報道相一致[5]。
綜上所述,造成臨床血液標本不合格的因素包括有凝血以及溶血,因此,應該增強臨床相關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增強采集血液期間的監控,同時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培訓,進而使血液標本質量得到保證。
(作者單位:南部縣人民醫院)
[1]姜巖濤.30例血液標本不合格原因及對策分析[J].吉林醫學、2013,34(26):5504-5505.
[2]劉興彥.74份臨床血液常規檢驗不合格標本原因分析[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3,11(6):528-539.
[3]蔣擁軍.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原因和相應優化對策[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18):4208.
[4]文波.血液檢測所需標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解決對策[J].中國醫藥導刊,2013,15(5):877-878.
[5]牛玉琴.臨床血液標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對策[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14):1842-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