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集體土地征收制度與農民權益的關系
摘要:隨著城鎮化建設的發展,集體土地越來越多的被征收,致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喪失了其賴以生存的土地。農民的生存和發展,事關農村的穩定和諧,失地農民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如何保護農民的權益,由于制度還不完善,現階段雖有一系列相關措施,但還存在諸多缺陷。本文對失地農民的權利及利益不能得到較好保障的主要原因進行了分析,總結了完善我國現行集體土地征收制度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集體土地;農民權益;征收補償
土地是農民生活的基本來源,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但是,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不可避免的把一部分農業用地改變了用途,所有權和使用權也被改變。由于我國土地法律法規與現代市場經濟不相符,在體制管理等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官員為了個人政績,不顧老百姓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后生活保障問題難以得到解決等一系列問題,從而引發矛盾,直至矛盾激化,導致惡性事件的發生,使農民失去了對政府的信任,使征地問題陷入困境。被征地農民的生存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備受關注的重大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現從農民權益的角度對我國集體土地征收制度如何完善進行簡要分析。
1.1合法使用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村民對本村土地具有合法使用權。村民在取得土地合法使用權時,對土地的使用權被轉移時具有知情權、參與權及監督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剝奪農民的權益。
1.2取得賠償權。農民的補償權是有法可依的,是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有明確規定的,是不可侵犯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有明確規定。
1.3社會保障權。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賴以生存的根本。農民一旦失去土地,農民的生活就失去了保障,甚至遺患于子孫后代。因此,政府在征農民土地時,首先要使農民的生活得以保障,政府要建立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保障體系,使農民的生活真正得到保障。失地農民當時得到一大筆補償,由于沒有正確引導如何使用補償,這些補償隨時都有可能被揮霍殆盡,失地農民失去土地,又沒有一技之長,一夜之間可能淪為乞丐。生活由于沒有了保障,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就會增加。政府在征地時應對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都要統籌考慮,以實際現狀為依據,使失地農民雖然沒有地種,但還有其他生存途徑。加強對失地農民的風險評估,對失地農民不但要給予經濟補償,還要進行合理培訓,使他們掌握一門技術,掌握生存的本領,真正使農民安居樂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2.1土地征收目的不明確。《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都沒對“國家為公共利益”進行具體描述。具體什么事業符合公共利益,相關法律都沒有明確規定,造成公共利益需要很難把握,征地的隨意性加大。
2.2征收程序不規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46條規定,國家征收土地依照法定程序批準后,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組織實施。各省對征收程序雖進行了規定,看似程序規范,但具體操作性不規范,未能嚴格依法行政,在操作中采用規避等行為,引起農民的不滿,甚至出現惡性事件。
2.3征收補償范圍過窄,補償標準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對征收補償范圍有了明確規定,但對補償涉及的范圍明顯不能滿足失地農民的生存要求。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對被征地農民補償范圍顯得過于狹窄。現在雖然各省制定了區片地價實行同地同價,但補償標準明顯低于市場。政府應及時出臺提高農民補償標準的政策,使失地農民感受到實惠,配合政府盡快完成征地工作。
2.4征地補償費的分配不盡合理。征地補償費歸失地農民,還是村集體經濟組織,還是村集體全體成員,這已經成為征地的矛盾焦點。失地的農民認為土地補償費歸他們所有,集體組織認為土地是集體所有,被征后的土地補償應歸集體所有,村集體成員認為自己是村成員,土地補償也應有份。有的村為此跑省進京上訪,各省執行的政策不同,有的是村集體統一支配;有的是80%歸失地農民所有,20%歸集體經濟組織。
2.5補償方式單一。當前,各地大多對征地補償以貨幣為主。失地農民得到貨幣補償后,由于失地農民對補償款不會合理使用,有的在很短時間內就將補償款消耗用盡,生活從此再無保障,再想保有原有的生活是很難的。如果對失地農民的補償真正采取多種渠道給以補償,使農民老的有養老金,年青的有職業,農民的生活才能有保障。
3.1完善土地利用制度,明確公共利益界限。2011年1月20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征求意見稿)》第三條對公共利益作出解釋。集體土地征收中也應對公共利益進行概念定義,并進行詳盡說明,使各種征地真正限制在公共利益范圍之內。現在各地存在大量征而未用的土地,造成土地巨大浪費,嚴重違背了經濟利用。有必要監督政府使征地用在公共利益上,禁止亂征亂占,損害農民的合法利益。
3.2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農民自我保護意識淡薄,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建立健全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尤為重要。
3.2.1補償范圍應進一步擴大。國家對農民的承包經營權給予了法律規定,由于集體土地征收造成承包權經營權的消失,給農民造成了直接和間接的損失,補償應將直接和間接損失納入補償范圍。
3.2.2確立以市場定價為主的補償標準。雖然現在各地實行的是區片地價,看似很合理。但與市場價相差很多,造成政府征地的區片價低于市場價,使農民對政府失去信任,政府一旦征地便產生抵觸情緒,甚至矛盾激化,出現不該發生的問題。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需要大量的集體土地被征收,但不能犧牲農民的利益。只有在立法目的上真正重視農民的利益,在法律及相關政策上給予切實的保障,并且在實踐中嚴格執行法律制度,才能使農民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在依法治國的今天,農民利益的保護已經在有關法律中得到體現,對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社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崔杰.土地承包及征地補償案件的法律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2]梁志紅.界定公共利益完善征地程序[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4-6-25.
053500河北省景縣國土局郝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