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西陵古樹保護的調查與思考
古樹名木是我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也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具有重要的科學、文化和經濟價值。它們客觀記錄和反映了社會發展的歷史和自然的物種變遷,是研究社會和自然等諸多領域的活標本,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縣永寧山,東經115° 13′~115°25′,北緯39°20′~39°25′,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11.9℃,年降水量574mm,土壤為沙壤,pH值6.8~7.0,偏酸。清西陵擁有河北省乃至華北地區較大數量的古樹林,現存古松約有3000余株,樹齡最高達280多年。經過近幾年的觀察,目前現存的古樹大部分長勢偏弱,有部分古樹頻臨死亡,古樹保護形勢十分嚴峻。
清西陵古樹為清朝中期至晚期栽植,距今已有近200年,部分古樹已進入老齡階段。經過漫長歲月的風雨摧殘和人為破壞,古樹樹勢普遍偏弱。經調查,現存的古松中弱樹約占一半以上。
2.1自然因素。因古松已進入老齡階段,生長勢偏弱,外在的暴雨、大風、大雪等自然災害及病蟲害的發生容易造成古松死亡,幾乎每次自然災害都直接或者間接導致生長勢較弱的古松死亡。如2009年有1株古松因大雪壓斷主枝造成嚴重機械傷害,雖采取措施搶救,依然漸漸衰落死亡。
2.2人為因素。景區內建設施工時,由于對周圍古松保護措施不力,也造成了部分古松不同程度受損。如有些古松位于景區的中心位置,周圍用水泥或其他材料鋪裝,僅留下比樹干稍粗的樹池,不僅影響了古樹根系的通透性,還不便對古松進行施肥澆水等管理措施,使古松根系呼吸作用受阻。
2.3保護管理法制不健全。我國古樹名木保護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法規。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雖然作了一些保護古樹名木的規定,由于不是針對古樹名木保護的專業性法律,有一定的局限性,可操作性不強。直到2004年,國家文物局新制定的“文物保護檔案”,新增了將文物單位內的古樹名木資料記錄在案的要求,文物單位內的古樹本身就是特殊的文物,應得到文物部門和林業部門的雙重保護。
2.4對古樹保護的宣傳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宣傳不到位,管理跟不上,應采取措施使游客認識到古樹是活的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景觀資源,從而提高游客的保護意識。文物管理部門在保護清西陵文化遺產中做了大量工作,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其管理機構中缺乏專門林業人才,導致古松病蟲害防治、古松的撫育管理等方面存在欠缺。
2.5保護資金嚴重不足。古松保護所需要的資金較大,單靠某一單位籌集的資金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由于長期保護費用不足,致使日常養護管理、復壯、施肥、除蟲、圍欄、安裝避雷針等常規措施不能實施,導致部分古松生理機能下降,吸收水分、養分的能力和再生能力減弱,逐漸退化為弱樹。
3.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古松保護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工作,不是哪個部門和單位能獨自承擔的責任。只有把古松保護意識建立在廣泛的群眾基礎上,才能使古樹得到最有效的保護。因此,要廣泛宣傳,努力倡導,提高人們對古樹保護的認識,促使各級政府部門將保護古樹工作列入社會文化發展規劃。
3.2廣開渠道,加大對古樹的保護投入。古樹保護所需資金較大,現行的文物管理保護部門修繕保護費用中沒有古樹保護列支項目,因此,在頂層設計上需要完善和改進。各級政府應將古樹保護經費列入政府的年度財政預算中,建立古樹效益補償基金制度,保障保護經費落實。文物管理部門應廣開渠道,籌集更多的保護資金,加大對古樹的保護。
3.3加強對古樹的管理。倡導和鼓勵科研機構開展古樹抗衰老、抗病蟲、復壯及樹體空洞修補等方面的研究,積極推廣應用已經成功的研究成果,將最先進的科學技術運用到古樹保護中去。
3.4加強人才培養和資源儲備。管理保護部門可根據實際需要配備林業專業人才作為古樹管理的技術主力,在保護好現有古樹的基礎上,大力培養后備資源,以滿足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
參考資料
[1]徐煒.古樹名木價值評估標準的探討[J].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2005(01):66~69.
[2]鐘健.建設部發布《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J].城市規劃通訊,2000(19):4.
074200河北省洪崖山國有林場管理局安傳志
陳會敏
050081河北省林業干部培訓中心張東坡
074200河北省洪崖山國有林場管理局田靜
劉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