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布氏桿菌病的診斷與防控
豬布氏桿菌病又稱豬傳染性流產,是豬感染了布氏桿菌以后誘發的一種慢性疾病。豬布氏桿菌病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生。尤其是8~10月齡性成熟期的豬最易感,6~7月齡的次之,5月齡以下的仔豬很少感染。
1.1病原。豬布氏桿菌的形狀為球桿狀或者桿狀,革蘭氏染色為陰性,不抗酸,不形成芽孢,不運動,廣泛存在于病畜的流產胎兒、胎衣、乳房和淋巴系統之中,常常隨同胎兒、胎衣、尿、乳汁等排出體外污染產房、豬舍以及飼養用具,導致病菌廣泛存在。
1.2易感動物及傳播途徑。布氏桿菌按照發病的家畜不同可以分為三種:牛型布氏桿菌、羊型布氏桿菌、豬型布氏桿菌。豬對豬型布氏桿菌最易感,羊型對豬也有致病力,牛型對豬沒有毒力。一般公豬和母豬都可以發病,尤其第一胎母豬的發病率更高,閹割以后的公、母豬感染率較低。此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和陰道感染。健康豬采食或者飲用了被病菌污染的飼料或者飲水而感染。種公豬和患病的母豬交配也可以被傳染,若其再和其他健康母豬交配,就擴大了傳染源。經過破傷的皮膚、眼結膜或者呼吸道也可以被傳染。
1.3流行。多發生在春季3~4月和秋季7~8月,配種和產仔季節感染率較高。飼喂量不足、營養不全、豬群膘情不好、抗病力低,容易感染。尤其是豬場缺乏嚴格的衛生防疫措施,病豬的污染物處理不當,病豬隔離不嚴,給疫情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母豬多在懷孕后3個月發生流產,產下的死胎多,產后胎衣滯留不下。流產以后往往并發下痢,食欲減退、精神萎靡、乳房水腫,有的發生陰道炎和子宮炎,導致不孕。有的轉為隱性,經交配受孕,第二次可以正常生產,極少見重復流產。公豬常發生睪丸炎,兩側或者單側明顯腫大,疼痛并波及附睪、精索及泌尿系統。睪丸由于長期炎癥會萎縮,甚至陽痿。還有的公母豬發病后,出現跛行、關節炎及皮下組織膿腫等。
在沒有明顯癥狀的時候,只有輕微的發熱,病變主要表現在受害器官附近的淋巴結,如睪丸淋巴結、乳房淋巴結等,這些淋巴結主要表現為多汁、腫脹,有時出現膿腫和灰黃色小結節。公豬的睪丸、附睪和精囊呈現化膿性的病灶或者壞死。關節及其周圍呈現漿液性纖維素性炎癥。有時膿腫也可以出現在肝、脾、肺等器官。母豬流產后子宮呈現化膿、卡他性炎癥,并有小米粒大的灰黃結節。
4.1細菌學檢查。鏡檢:采集流產胎兒、胎衣、子宮及陰道分泌物、乳汁等作為病理原料,涂片、干燥、固定后用2%沙黃水溶液染色,加熱到剛出氣泡,充分水洗后,再用0.75%~1%孔雀綠水溶液染色0.5~1min,布氏桿菌染為紅色,其他細菌染為綠色。分離培養:在涂片中有類似布氏桿菌的病菌,但不能即行確診,必須再進行分離培養。布氏桿菌的培養常把胎兒內臟及胃腸內容物等直接接種到結晶紫或者維多利亞藍肝湯瓊脂培養基培養4 ~15d,取出觀察生長結果,如果有菌落生長,再涂片用沙黃水溶液染色呈紅色的時候,再進一步作平板凝集反應,如為陽性,再進行定型工作。
4.2血清學診斷。血清學的診斷方法很多,其中有試管凝集反應、快速平板凝集反應以及補體結合反應。在實驗室常用試管凝集反應和補體結合反應,豬場常用快速平板凝集反應。
5.1做好豬群的飼養管理工作。采用健康的飼養方式是提高豬群抵抗力的重要措施。飼料最好用全價配合飼料,可以提供給豬群各種營養成分,尤其是能量、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如果豬在生長過程中缺乏能量,就可以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布氏桿菌的機會。日常生產中做好觀察、記錄等各項工作,讓飼養工作信息化、系統化。給豬群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讓種豬有舒適寬松的繁殖空間。從外地引種要嚴格檢疫,以防引進病豬。
5.2病豬的處理。個別豬場如果不慎引進病豬,要在還沒有大量傳播前及時采取措施,用凝集反應和補體結合反應進行綜合檢查,所有的陽性豬和可疑病豬都應該隔離淘汰。陰性的隔離30~60d,經過兩次檢查,全群陰性時,再觀察6個月,在此期間再進行兩次綜合檢查,都沒有出現陽性或者可疑病例的時候,才可以認定為是沒有布氏桿菌的健康豬群。如果復檢,反復出現病豬,應該全部淘汰。
5.3免疫預防接種。在布氏桿菌的常發地區,每年都要定期進行預防注射,常用的疫苗有豬型2號菌苗。進行過疫苗注射的豬群,就不再進行布氏桿菌的檢疫。
514400廣東省五華縣動物衛生監督所張志標
魏志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