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本文針對 《植物組織培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探索,以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植物組織培養;理論教學;實驗教學;改革
《植物組織培養》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由于組培技術有周期短、繁殖速度快、條件人工可控等特點,已經快速發展成為生物學科中很有生命力的一門技術。該課程現在是生物技術專業一門重要的選修課,主要講授外植體的選擇、無菌培養體系的建立、外植體的分化和生根、馴化和移栽。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教研組對該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以期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1.1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內容多,信息量大,學時少,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通常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實行“一言堂”,“滿堂灌”,與學生互動少。學生通常會覺得教學內容枯燥,難以理解,學習興趣不高,教學質量可想而知。針對此種情況,教研組成員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如利用多媒體教學,將動畫、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融入教學過程中,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可視可聽,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與興趣。如講授植物的離體快繁內容時,用視頻直觀形象的展示外植體的選擇、預處理、滅菌、無菌操作,到最后的生根、馴化、煉苗移栽過程,突破時空局限,學生非常容易接受和掌握。
1.2 及時補充科學研究新成果,更新教學內容。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已經滲透到生物學科的各個領域,成為生物學科的重要研究手段和研究技術,尤其在作物育種方面更是開辟了全新的途徑,研究成果日新月異,如在細胞融合技術、突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基因工程育種、人工種子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近年來,在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生產、植物的脫毒與快繁方面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教材內容更新滯后,教材中都是基礎的理論,較為陳舊。因此,課程組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會將從科學文獻、新聞等多種渠道中提煉的新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補充到教學內容中。如在講多倍體育種時補充“甜瓜單倍體加倍技術研究”,同時在課堂上以提問的形式分析本篇文獻;再比如講到原生質體培養時,可以以“矮牽牛葉肉原生質體分離及培養方法”為例進行講解,這看似脫離了課本,其實根源還在課本。通過適時補充新成果、新進展到教學內容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同時拓展了學生的科研視野,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1 提前預習,精心準備,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植物組織培養課實驗學時少,以往都開設一些驗證性實驗,如母液的配制、培養基的配制及滅菌、無菌操作等,由于實驗時間長、實驗污染率高等,學生對此興趣不高。無菌操作是植物組織培養實驗課程的基礎操作,操作是否規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實驗結果,但是只靠教師課上強調,引不起學生的注意。為了提高學生實驗操作的規范性,課程組從2010年開始,將學生的實驗情況分小組錄制成視頻,存檔。下屆學生實驗前,教師將上屆學生的實驗錄像分發到各小組,讓他們對實驗內容進行學習,尤其是無菌操作,讓學生觀看視頻找到問題,以減少實驗的錯誤,同時,也會將本屆學生的實驗錄制成視頻,讓學生課下觀看,找出不足,從而有針對性的規范操作程序。學生操作規范了,實驗效果自然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興趣也就提高了。這對將來學生從事相關行業的工作受益匪淺。
2.2 改小班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植物組織培養課一直以來是衡水學院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專業的選修課,隨著招生人數的不斷增加,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選修本課程的學生人數在不斷的增加。作為地方院校,我校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室儀器設備較為落后,經費投入不足,實驗設備少、實驗場地小,多名學生共用1臺超凈工作臺,操作不規范,污染源多,致使無菌體系難于建立,實驗效果不佳。為提高教學效果,教研組教師從2010年開始實施小班教學,將學生分成小組,從外植體的采集、接種到實驗結果的分析,均由自己完成,并將實驗結果納入到考核中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同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考核不僅是督促學生學習的手段,也是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途徑。過去教師評定學生課程成績的主要方法是:平時作業成績+實驗報告成績。這種評定方式的弊端是:有的學生即使在課堂上沒有聽課,或實驗課上敷衍潦草,抄襲別人的作業或實驗報告,也可以得到高分,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成績,因此必須要加強考核改革。
經過改革,教研組把考核分為兩部分,具體為:總成績=理論成績(50%)+實驗成績(50%),理論成績=平時作業(30%)+考勤及課堂表現(20%)+結課考試(50%),實驗成績=實驗報告(40%)+實驗操作(40%)+實驗結果(20%)。這一系列的措施培養了學生上課認真聽講、課下認真作業,實驗課上規范操作、課下及時撰寫實驗報告的良好習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技能。
隨著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只有做到與時俱進,不斷的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才能在教學中受到學生的歡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彭少兵,張虹,賈小明,等.農林高校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與應用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9954~9956.
[2]段祖安.植物組織培養實驗教學改革的新思路[J].實驗室科學,2011(03):44~46.
[3]蔣瑤,陳文波,張文泉,等.地方院校植物組織培養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J].現代農業科技,2016(16):289~290.
053000 衡水學院生命科學系 李會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