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海,左榮昌
(1.華東交通大學 知識產權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13;2.華東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
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肖 海1,左榮昌2
(1.華東交通大學 知識產權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13;2.華東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決定因素是人,知識產權的運轉也需要一支強大的人才隊伍,而中國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總體滯后。本文在對國外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研究的前提下,對比分析中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不足,提出推動知識產權的宣傳和普及教育,強化復合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理念,拓寬多元化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路徑,深化高校知識產權教育改革,提升企業培養知識產權人才的作用。
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
當前國內關于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企業和地方,對國家層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同時對國外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研究也寥寥無幾。本文以國家層面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為視角,系統分析和介紹了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總結了其共性和個性,針對我國的現實國情,提出較為系統的對策和建議。
知識產權人才是指開展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工作的人才。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是指該類人才培養目標和措施的標準化后生成的較為穩定的培養范式。[1]當前我國的培養模式嚴重滯后,影響了中國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有必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來完善本國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2]如其在課程上,以法學課程為中心,以經濟、管理、理工等課程并重。培養數量總體較為充足,保障了社會的需求。所展現出得人才結構適應社會需求、師資結構較為合理、培養課程設計較為合理、知識產權普及教育程度高等諸多特點,都值得借鑒學習。
(一)主要模式
美國模式:一是培養目標明確。其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與學生的職業規劃緊密相連,避免了教育資源浪費,最大化地滿足個人和社會的需求。反觀我國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缺乏職業部門的介入和引導。[3]二是課程配置多樣。美國的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具有鮮明的特色,必修課較少,選修課較多,且選擇范圍廣。三是師資力量十分雄厚。其授課教師以兼職為主,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在跨學科教學團隊中涵蓋了商業管理類、法學類、科技類教師,通過不同方向的教師跨學科的整合,能最大程度地培育復合型人才。
德國模式:一是特色的司法考試制度,德國建立了兩次司法考試制度,通過州司法考試后,必須在相關的律所、法院等機構實習滿一定期限,合格后可以參考聯邦國家司法考試,通過后獲得法律執業資格。二是企業對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三是具有強大的科研機構作為支撐。德國擁有享譽全球的知識產權科研機構——慕尼黑馬普知識產權研究所。
新加坡模式。新加坡為了推動本國的知識產權戰略,十分重視教育和人才工作。[4]其特點是:一是政府制定了總體的培養框架和標準。二是政府增強知識產權服務。在亞洲諸國紛紛制定知識產權戰略的大環境下,該國也加強了相關項目的扶持開發,針對商貿需求而特意開發的知識產權教育項目,開通了多個知識產權網絡服務平臺。三是重視培訓工作,特別是實務培訓。
(二)西方國家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共性
一是重視知識產權普及教育工作,提升民眾的知識產權意識。西方國家普遍重視在國民中進行知識產權普及教育。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把知識產權普及歸入公民教育之中;英國將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納入到公民教育之中,如英國專利局(UKPO)在2002年把自己編制的知識產權教材作為中小學教材的補充,2003年,英國專利局在國內發動代號為“Think Kit”意在鼓勵學生利用知識產權創新的項目,超過70%的中小學校參加了此項活動。此外,德國、日本、新加坡等國也將知識產權普及歸入公民教育之中。
二是強化多元化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機制。除高校和科研機構外,西方國家還十分重視企業和其他組織機構對知識產權人員培養的作用。尤其是企業,身為知識產權的主要主體,也是西方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主體,西方國家或區域通過工業、企業有效地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不斷地保持和提升其強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實力,使得經濟持續快速的增長。
三是人才結構與市場需求緊密相連。西方國家的知識產權教育更偏向于職業教育,對知識產權人才培育,以高度的市場化為先導,以實現就業和生產力轉化為目的。其聘請具有知識產權實戰經驗的兼職教師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使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促使學員深入地把握知識產權知識,有效地推動理論與實務的結合,確保學員在課程結束后能迅速地投身實務操作之中。
(三)西方國家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個性
美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更加強調改善生源結構,鼓勵招收不同專業的學員。知識產權專業人才需要法學、經濟、管理、科技等方面的知識,個體很難通過短期的教育同時具備這些知識。
德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在確定企業作為知識產權人才培育重要主體的前提下,特別凸顯了國家的強有力的支撐。此外,德國十分重視政企協作落實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組建高端化的專業人才隊伍。
新加坡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凸顯了培訓和繼續教育的鮮明特色。政府、教育科研機構、企業十分強調對知識產權人才的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三者形成了一個分工合理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體系。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中國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也在不斷完善。為了能夠培養更多較為理想的知識產權人才,有必要在穩健務實的基礎上,借鑒域外先進經驗,整合國內資源,構建一個高效務實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系統。
(一)推動知識產權的宣傳和普及教育
知識產權實力往往得益于知識產權文化。知識產權文化是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漸形成和演進而來的,其核心理念為“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而知識產權人才要想獲取更高的市場支持度,須有知識產權文化的支撐。[5]我們可參考西方國家經驗,于中小學中開展知識產權通識教育,在高校特別是工科類院校開設知識產權必修課、選修課等。通過普及教育,強化公民的知識產權意識,使知識產權人才有更廣闊的社會發展空間。
(二)強化復合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理念
知識產權是一門涵蓋法律、管理、科技、經濟、談判技巧等多領域的學科,但當前國內高校依然偏重于培養知識產權法律人才,這有悖于復合型人才培養理念。在當下尚未成功突破知識產權學科改革的前提下,可適當地調整高校知識產權教育機制。優化生源結構,鼓勵工科類、經濟類、管理類或具有實務經驗的學生報考知識產權方向法律碩士、博士;提升知識產權課程在高校中覆蓋率,鼓勵將知識產權課程納入大學的公共必修課之中;改善師資結構,大膽聘請擁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兼職教師,建立跨學科教學團隊,以達到復合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目的。
(三)拓寬多元化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路徑
我國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主要集中在高校法學教育之中,學界對此存在質疑。[6]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不應局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企業、學術團體、地方公共團體等也是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培養模式嚴重滯后,迫切需要培育大量的、各種層次的知識產權人才,來應對我國“知識產權強國”戰略面臨的國內外的挑戰。
(四)增設知識產權學科和碩士專業學位,推進高校知識產權教育改革
我國高校主要依托法學院進行知識產權人才學歷培育,在學科設置上沒有知識產權一級學科和碩士專業學位,專業人才的培育難以滿足市場和社會的需求,在碩士博士等高層次知識產權學歷人才培育上,迫切需要國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加強改革力度。
一是在法學、經濟學或管理學學科門類下,設置知識產權一級學科,可選擇授予法學、經濟學、管理學學位,這項工作需要教育部審批。不少知識產權培訓和教育單位,起步早、師資力量雄厚,卻難以形成更強大的合力和動力,主要原因是無學科歸屬,多依附在法學院、管理學院、軟件學院的相關專業方向下開設,難以達到知識產權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為此有必要對當前知識產權學科專業體系進行探索改革,譬如:可以在法學學科門類下設立知識產權一級學科,根據培養方案,可以授予法學、經濟學或管理學學位。知識產權一級學科的組建,可以使一個學校的知識產權師資有效整合,形成一個強大的合力,為國家培養大量的知識產權法律人才、國際實務人才、專利審查人才、信息化人才、教學人才、管理人才、戰略研究和政策研究人才,特別是復合型人才,這需要教育部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和知識產權強國戰略推進意見,加快學科專業改革的步伐。二是設立知識產權專業學位。要求知識產權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最好由非法學或知識產權專業本科生考取,這樣可以招收更多的其它專業背景生源;在碩士階段培育知識產權應用型人才,這將吸納很多在職的、多背景的企業人士、政府機關人才進入知識產權專業學位學習,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三是在現有法學一級學科或其它相關學科下,組建知識產權二級學科。四是在MBA、MPA、工程碩士等設立知識產權碩士方向。
當然,本科階段可在法學或其它專業設立知識產權培養方向,也可組建知識產權專業,但法學屆主流觀點是本科階段不宜單獨設立知識產權專業,可進行知識產權雙學位培養。
(五)提升企業培養知識產權人才作用
國外大中型企業特別強調將知識產權人才歸入整個人才的培養計劃之中,對職員的知識產權教育作為公司培訓的核心之一。我國企業當前的知識產權人才培育較為滯后,企業知識產權意識普遍不高、專業人才短缺、教育培訓水平有限,企業知識產權工作進展緩慢。因而,有必要加強企業與政府、教育科研機構以及企業內部之間的良好合作關系,暢通信息渠道,多方合作加強對企業員工的教育培訓工作,通過“一般員工加強培訓、骨干員工重點培養”的方式,盡快培育一批應急人才,在對企業員工進行了初步培訓后,還要適時舉行個性化、高端化的培訓,培育一批懂科技、法律、管理、經濟、國際規則的綜合型人才,加快提升我國企業知識產權人才隊伍的整體素養。
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對一個創新型國家至關重要。我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總體滯后,與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和第二經濟體的地位不符。應加快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和制度建設,實現知識產權強國的偉大戰略。
[1]季任天.我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1):55-56.
[2]曾培芳.中美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12):227-230.
[3]王健.構建以法律職業為目標導向的法律人才培養模式-中國法律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報告[J].法學家,2010(5):150.
[4]賈獅引.新加坡知識產權教育與人才培養研究[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35-37.
[5]曾培芳.中美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12):227-230.
[6]劉春田.我國知識產權高等教育的發展[J].中華商標,2007(11):9-11.
2016-04-12
江西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研究”(20143BBM26161)。
肖海(1971- ),男,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左榮昌(1991- ),男,碩士研究生,從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
D923.49
A
2095-7602(2016)11-00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