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敏,佘靜芳
(湖南民族職業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0)
?
藏族傳統文化傳承與社會教育關系研究
黃 敏,佘靜芳
(湖南民族職業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0)
傳承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教育運行機制主要體現在個體日常生產生活、節慶、儀式等活動中,表現出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不同的存在狀態和作用,科學有效地滿足個體對終極價值需要的追求。分析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教育運行機制,有助于促使個體與社會環境、社會需求保持較好的契合關系,促進個體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的變遷,不斷提升個體的幸福感。
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社會教育;機制
藏族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中所創造的繁雜、完整、穩定的有機整體,是以宗教文化為核心的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它促進了藏族人民性格和民族精神的養成,對藏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和諧穩定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藏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的共同努力,通過政策、法律和經濟手段的引導,促使藏族傳統文化再生產和民族群體的自我完善,培養新的藏族傳統文化傳人,將藏族傳統文化以物化形態進行保存與傳承很有必要。藏族傳統文化傳人的培養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教育,而社會教育又具有獨特的優勢,打破了時間、空間限制,潤物細無聲。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教育與個體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是現代社會“大教育觀”的重要體現。沒有社會教育,就沒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
勤勞質樸的藏族人民在長期適應和改造青藏高原的生產生活中,結合自身特點,順應自然規律,創造并傳承了具有濃郁宗教色彩的獨特而又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作為藏族傳統文化的享有者、保護者、傳承人,藏族人民強化個體延續民族文化的責任意識,使藏族傳統文化傳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科技等的不斷發展推動下,教育不再是學校的專利,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創建學習型社會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綜合工程,需要社會各方的合作,通過不斷整合各方教育資源,發揮整體作用,最大限度地為社會和個體服務。同時,藏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由具有一定權威性的管理機構進行統籌、規劃和協調,使各種教育資源在社會教育中成為大眾教育的載體。
在教育大眾化、社會化、終身化的發展趨勢下,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教育具有極強的現實性和必要性。合理發揮、利用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教育,引導個體形成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個體盡可能地享受到多樣化的教育機會,有利于個體積極人格的塑造和積極情緒情感的培養,也契合了個體生存發展的需要,更能有效維護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保持了社會的繁榮穩定。
(一)藏族傳統文化傳承有利于個體幸福感的提升
幸福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藏族傳統文化思想豐富、積極善良,如陪伴著藏族人成長的神話傳說的目的就是教育人們懂得善待、愛護大自然,對他人心生善念,用開放、包容的心態與人交流、合作,這不僅有利于個人幸福感的提升,更有利于藏族地區社會的和諧發展。
藏族傳統文化中樂觀、堅強、勇敢、敬畏、責任、然諾、尊老敬賢等特質也是寶貴的文化財富,對社會組織系統的和諧構建和運行大有助益。
(二)藏族傳統文化傳承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動
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的報告《學會關心:21世紀教育》指出:“要想形成21世紀要求的學習、教育體制,可能其最重要的方面將是社會更多地參與學校活動,學校更多地參與社會活動。”[3]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本質目標是一致的,即優化人的生存,促使個體不斷實現自我價值,感受幸福。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需要更緊密的溝通結合,也是“使教育與其環境相依為命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教育是學校、家庭最直接的外部環境,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社會延伸,其傳承的方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個體綜合素質等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管理功能的發揮質量有重要影響。
藏族傳統文化包含著豐富的物質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基礎,其傳承機制包含傳承人、傳承內容和方法、傳承的社會組織基礎、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社會教育運行機制要素。
(一)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環境
藏族傳統文化是藏族人民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個體和群體的發展。信息化社會中的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教育不可忽視網絡、信息技術的巨大推動作用,使藏族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能與現代元素有機結合,將現實與虛擬緊密聯系。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教育,首先需要面對現代科學技術以及由此引發的文化和社會變遷,需要進行適時而積極的現代轉換,使藏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交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滿足個體的現代社會生活。
藏族傳統文化傳承中對個體的社會教育主要表現在個體生活的風俗、經驗、行為習慣等方面。當個體在參與社會生產生活時,其原有的文化、信仰將影響他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只有推動具有藏族元素的優秀作品作為社會教育素材,個體才能從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教育中獲取更多的積極營養。
(二)藏族傳統文化認同意識中的社會教育
張詩亞在《西南民族教育文化溯源》報告中提出:“在文化生態系統中,教育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培養民族的凝聚力與人們的集體意識。如:敬仰共同的圖騰以及其他崇拜物;恪守著共同習慣的禁忌,祭祀共同的祖先,學習共同的歷史傳統、共同的語言、共同的交往方式、共同的道德和價值觀、共同的行為方式等。”[4]在藏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意識教育中,個體對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的需要不會因時代變遷、社會環境改變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長輩對晚輩的教育通過自身行為習慣的示范、口耳相傳、祭祀禮儀等方式傳承,內容包含藏族人民世代積淀的族群認同、英雄崇拜以及對未來生活的吉祥訴求等。在表現形式上也融入時代特點,實現與時俱進,注重融合新科技、新思想,對個體文化認同意識進行培養,滿足了個體民族特性的追求。只要個體存在民族信仰,這樣的心理需求就會存在。
藏族傳統文化傳承中還包含著明顯的對藏族傳統文化認同意識的教育,如生命觀、善惡是非觀、神靈護佑等藏族傳統文化要素,使個體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產生敬畏,對自然界產生良好的期待,對個體追求內心平靜的需求等,都融入進社會教育中。[5]如認為個體做壞事會對社會和他人造成不良影響,同時會折損自己的吉祥幸福。由此,個體要避免作惡帶來的負面影響,心生善念,積極向善。
藏族人民也用圖騰和英雄影響和傳承藏族傳統文化,如格薩爾是藏族人民最崇拜的英雄和戰神圖騰,這種對英雄的崇拜來源于個體內心對客觀世界的需求和征服欲望。個體在自然面前并非絕對弱小、無助,有著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資源的愿望。當個體的這種愿望和意識日益強烈的時候,就會體現在個體的日常社會生活中,體現在與對手的斗爭中,這種意識的認同和傳承是潛在、不易察覺的,也是藏族傳統文化認同意識得以傳承的根本前提。
(三)藏族傳統文化表演技術傳承中的社會教育
藏族傳統文化表演技術的傳承主要通過擁有技術的長者以家傳和師傳的方式對經過挑選符合條件的晚輩進行教育指導,傳承內容包含道德規范、表演內容、音律技巧等。絕大部分的藏族節日都采用戶外集體活動的方式,如集體祭祀、集體誦經、集體歌舞、集體出游、集體飲宴等,通過群體性的活動對個體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規范和教化。
集體活動中的個體以對族群歷史的認同為中心,形成了對自己身份和文化的認同,將個體對族群的情感、記憶、理解等思維方式貫穿于集體活動中。獨具藏族特色的鍋莊是當地人祈求吉祥的一種方式,能夠在人們群起而舞時滿足個體的合群傾向,滿足個體歸屬感和安全感的需求,強化個體的社會整體意識。個體產生與舞蹈節奏、造型相呼應的情緒、情感變化,并感染其他參與者,包括觀眾。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教育通過文化藝術的方式,表達了個體的情感,增強了個體社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教育是全民參與、資源共享的教育,是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相融合的過程。因此,在藏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社會教育中,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是社會教育順利開展和實施的必備條件,不能僅靠政府的單獨組織和推廣,還必須強化社會團體、組織和個體的全面積極參與,才能真正實現社會教育。[6]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教育需要社會和個體共同努力,個體和社會機構有責任、有義務通過一定的投入來發展社會教育。其追求是充分發揮利用社會中的各種組織、機構、團體、個體自身的功能和優勢,使其成為社會教育的執行者、參與者,形成有利于藏族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學習型社會,共同推動社會教育的深入開展。
[1]周思言.淺議如何在基礎教育中傳承藏族優秀傳統文化[J].青年文學家,2013(13):93-94.
[2]成曉丹.城市社區教育運動機制研究——以蘇州市金閶區為例[D].蘇州大學,2009.
[3]王妮.學校和社區的教育互動[D].杭州師范大學,2014.
[4]盧德生.民族文化傳承中的社會教育運行機制研究——以嘉絨人“且索”儀式傳承為個案[D].西南大學,2008.
[5]王春煥.論當代藏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J].民族教育研究,2013(1):78-81.
[6]張仲.城鎮中心社區教育資源整合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2.
2016-07-15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民族教育研究基地專項課題“藏族傳統文化傳承與內地西藏班(校)教育機制研究”(XJK014BJD017)。
黃敏(1985- ),女,講師,碩士,從事教育心理學研究;佘靜芳(1963-),女,教授,從事民族文化與健康教育研究。
G750
A
2095-7602(2016)11-01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