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軍
(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
黨性修養的內在邏輯與歷史展開
——評《中國共產黨黨性修養史論》(1921-1966)
周向軍
(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黨性修養是增強黨性的基本途徑,我們黨歷來重視黨性修養。《中國共產黨黨性修養史論》(1921-1966)一書,詳細論述了從1921年到1966年間黨性修養在黨的建設中的具體展開和理論凝結。本文從理論根源、實踐形態、理論構建三個方面對該書進行了解讀,并闡述了今天黨性修養對我們黨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黨性修養、《中國共產黨黨性修養史論》(1921-1966)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至今,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愈挫愈勇,把一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建設成了一個繁榮富強的新中國。我們黨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功,與特別重視自身建設分不開。可以說,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克敵制勝的“法寶”,而黨性建設則是“法寶”中的靈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黨性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鮮明標志,“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1]我們黨歷來重視黨性建設,始終把加強黨性修養作為增強黨性的基本途徑。正是由于我們黨重視黨性修養,才使全體黨員和黨的各個組成部分都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和統一紀律下,成為有組織的整體,為黨所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奠定了思想、政治、組織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黨的建設史也是一部黨性修養史。長期以來,對黨性修養的研究紛繁呈現,但能夠對黨性修養歷史作非割裂式詳細梳理的研究并不多,能夠史論相融、敘議互現的研究更為少見。近讀房曉軍、張子禮、胡業福所著的《中國共產黨黨性修養史論》(1921-1966)一書,彌補了上述缺憾。該書從黨性修養的內涵外延、黨性修養在革命和建設初期的實踐、老一輩革命家對黨性修養的理論探索三個板塊入手,詳細論述了從1921年到1966年黨性修養在黨的建設中的具體展開和理論凝結,既有系統思維,又有理論高度,不僅使我們對中國共產黨的黨性修養歷史有了更為全面、深刻和清晰的認識,也對當下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要求有了新的啟迪。
黨性修養的產生不是黨的建設史上的偶然閃現,而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了適應中國革命實踐的發展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修養理論創造性地結合的產物,這種歷史與現實的結合、理論與方法的結合構成了黨性修養的邏輯內核和運行動力。閱讀《中國共產黨黨性修養史論》(1921-1966),我們可以對此有更為直觀和清楚的了解。
首先,我們來看馬克思主義黨性修養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沒有關于黨性修養的專門著作,但他們的相關思想還是比較豐富的。他們認為,共產黨員應由無產階級中最優秀的分子組成,共產黨員必須堅持無產階級世界觀,堅持共產主義信念,嚴格遵守黨的紀律;黨的組織可以吸收其他階級出身的人加入,但是必須進行嚴格的思想改造,“每一支部應對接受的會員的品質純潔負責”。[2]列寧則明確提出了“黨性”概念,“唯物主義本身包含有所謂黨性,要求在對事變作任何評價時都必須直率而公開地站到一定社會集團的立場上。”[3]他指出,要將學習當頭等大事來抓,不斷提高黨員理論修養;黨員必須有鐵的紀律;要加強作風建設,杜絕官僚主義、貪污受賄的不良作風;要把好黨員“入口關”和“出口關”,等等。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黨性是政黨固有的本性,是階級性的集中表現。無產階級政黨的黨性是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和最高利益的集中體現。所以,黨性是政黨區別的根本標志,共產黨的黨性體現在它代表無產階級的使命和利益。要想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必須要做到“品質純潔”——牢固的信念、堅定的立場、嚴整的組織、嚴格的紀律。上述理論,不僅為黨性修養的產生提出了實踐要求,而且為黨性修養提供了科學指導。
其次,中國的革命要求和文化傳統使黨性修養的產生成為可能。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但是,應當看到,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以農民、小資產階級為主,要把他們的非無產階級思想轉變為無產階級思想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黨。沒有一個革命的黨,沒有一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就不可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4]所以,如何保持共產黨員的黨性,成了我們黨的一個重要課題。而黨性意識本質上就是一個身份認同問題。從邏輯上來講,身份認同、身份追求背后反映的是文化的作用。[5]5我國的傳統文化十分注重人的道德品質修養問題,并形成了一套修身思想。這些關于修養方法與修養境界的理論學說在中國歷史中產生了重要影響。能否把修養思想和黨性建設結合起來,中國共產黨人對此進行了創造性探索。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中國黨的馬克思主義的修養”的重要命題。之后,劉少奇根據自己黨內生活的長期觀察和體驗,圍繞毛澤東的論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批判性地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借用“修養”這一概念,經過慎重考慮和細致改造,將之引入黨的建設領域,賦予它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秉性和精神品格,創造出了黨性修養的優秀理論。這一理論的產生適應了中國革命的實踐要求,既有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又有中國作風和氣派,體現了傳統與現實的交融、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黨性是需要修養的。黨員在改造客觀世界中,需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自覺地用黨性原則規范自己的行為,克服和抵制各種錯誤思想。回顧歷史可以看到,自我們黨成立以來,在每個歷史發展的重要關頭,中央特別強調黨內思想和行動的一致,以黨性原則來保證令行禁止,按黨性要求來鞏固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用黨性修養來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論是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初期,圍繞黨在各個時期的政治路線和中心任務,我們黨始終把黨性修養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
第一,注重理論武裝。毛澤東曾強調:“在全黨中提高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因為只有這種理論,才是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指南針。”[6]264中國共產黨只有加強理論修養、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才能有把握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完全勝利。在整個革命時期,我們黨為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進行了大量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最終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這一偉大成果,使黨性修養有了更加切合實際的理論指導。
第二,注重思想建設。不論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在建設時期,我們黨始終面對一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教育黨員、不斷用無產階級思想去改造小資產階級思想和其他非無產階級思想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必須把思想上入黨放在黨性修養的首位。古田會議首次明確了從思想上建黨的重要原則,為我們提供了加強思想建設、堅決糾正錯誤思想、有效地保持黨性的重要方法。實踐證明,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途徑。
第三,注重組織修養。共產主義者要建立一個有戰斗力的統一行動的黨、清除無政府主義影響,就必須加強黨的組織建設。以嚴格的紀律約束黨員的行動,是黨的隊伍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保證。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就親自制定和頒發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等一系列紅軍紀律。回顧黨的歷史會發現,黨什么時候紀律嚴明,什么時候就步調一致,就朝氣蓬勃,就勝利前進;否則,黨的力量就會渙散,黨的事業就會遭受損失。加強組織修養是促進黨的各項工作任務順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第四,注重作風修養。黨的作風是黨的精神表征,是黨性的具體表現。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在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指引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包括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勤儉創業的作風等。這些優良傳統和作風構成了我們黨的特性,是黨的建設的寶貴經驗與財富。
第五,注重運用正確方法加強黨性修養。在不同歷史時期采取適當的方式加強黨性修養錘煉是解決黨員干部在黨性修養方面存在問題和不足的關鍵。1941年7月,中共中央在《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中規定:“要用自我批評的武器和加強學習的方法來改造自己,使適合于黨與革命的需要。”[7]在延安整風運動中,我們黨提出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團結一批評一團結”的方針。這些正確的黨性修養措施既檢査了思想,又增強了黨性,找到黨內斗爭的正確方法。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的黨性修養理論運用于中國共產黨的實踐,形成了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黨性修養理論。閱讀《中國共產黨黨性修養史論》(1921-1966)一書,我們看到,在整個革命戰爭時期,面對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錯綜復雜形勢下的緊迫任務,毛澤東指出要從思想上建黨,劉少奇提出黨員要加強修養,周恩來制訂了修養要則,朱德強調了部隊中黨員的黨性應表現為革命英雄主義,任弼時全面闡發了黨性修養的必要性和內容。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中國共產黨面臨著新的、更加嚴峻的考驗。圍繞執政條件下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我們黨開始了對執政黨黨性修養的破題。毛澤東提出執政黨一定要加強思想建設,防止資產階級思想對執政黨的腐蝕,防止西方“和平演變”,必須要堅持“兩個務必”,反對官僚主義;劉少奇認為理想信念問題在黨性修養中處于關鍵的地位,要貫徹黨的宗旨,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周恩來對思想改造予以高度重視,強調:“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氣一樣,非有不可”[8],提出黨員干部要切實完善自身修養。這些對黨性修養的認識、思考與闡述是我們黨形成厚重的黨性修養理論的澎湃源泉。
以下通過截取幾個關鍵詞的形式予以舉要,管窺我們黨在革命和建設時期對黨性修養的理論凝結。一是思想上建黨。我們黨在土地革命時期逐步確立了從思想上建黨的原則,注意清除黨內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從而明確了黨性修養的根本目的,那就是創建一個完全的布爾什維克化的黨。二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它區別于任何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不論哪一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這是黨性修養的最終體現。三是實事求是。“把革命氣概和實際精神結合起來……這種態度,就是黨性的表現,就是理論和實際統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作風。”[9]實事求是是我們黨黨性修養理論的理論精髓和思想特色,揭示了黨性修養的基本思想方法。四是整風運動。延安時期,通過整風,加強黨性修養,防止產生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創造了增強黨性的有效形式。五是以身作則。我們黨十分重視領導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這些人不要自私自利,不要個人英雄主義和風頭主義,不要懶惰和消極性,不要自高自大的宗派主義……這就是共產黨員、黨的干部、黨的領袖應該有的性格和作風。”[6]227周恩來從自身做起,制定了修養要則。六是“兩個務必”。鑒于黨執政以后將面臨的新挑戰,以警醒戒惕之心提出必須堅持“兩個務必”,必須拒腐防變。以上所述可能掛一漏萬,但卻反映了老一輩革命家對黨性修養的高度重視和全面探索。這些理論探索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勃發、激蕩、輝映與合融,最終凝結成我們黨獨具特色的黨性修養理論。
重視黨性修養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顯著優勢。閱讀《中國共產黨黨性修養史》(1921-1966),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黨的革命史和建設史是一部高度重視黨性、始終注重加強黨性修養的歷史。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正在經歷推進“四個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實踐,“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關鍵在黨,關鍵在人。”[10]所以,全體黨員面對“四大危險”“四大考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承擔起新時期的歷史使命。那么,怎樣才能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其中重要一條就是要加強黨性修養,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正如習近平所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11]所以,在新的歷史關鍵時期,重新回顧我們黨的黨性修養歷史,汲取我們黨歷史上加強黨性修養的經驗、智慧,就顯得那么重要,那么有意義。
堅強的黨性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頭腦中自發產生的,而是從嚴格的黨內生活中反復鍛煉得來的。可以說,任何具有自身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國家,它的過去和現在之間都會存在某種關聯。[5]9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黨的建設特別是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方面還存在一些嚴重問題。有些黨員在思想上理想信念滑坡,精神上“缺鈣”,行為上出軌違紀;在政治上,對上級決策指示打折扣、搞變通、做選擇;在組織上,遇事挑三揀四,跟組織講條件;在作風上,責任意識薄弱、擔當精神欠缺,不嚴不實、飄浮敷衍。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把加強黨性修養牢牢抓在手上,切實抓出成效。
為在新時期加強黨性修養,首先必須把理想信念立好鑄牢,從本源上堅定共產黨人的信仰信念,“如若沒有理想信念,人就成了‘無舵之舟’,只能隨波逐流”[12]17。其次,要全面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真正學懂、弄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起點和邏輯關系,搞清楚歷史的來龍去脈,達到“理論上的深刻與徹底”[12]17。再次,要細照細查,善于在內省中端正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細照細查是共產黨員修身正己的有效辦法。最后,要篤信篤行,既要敢亮身份、甘當公仆,真正撲下身子干事業,又要心存戒懼,做到修身慎行、懷德自重、清廉自守。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真正使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不忘初心、堅定勇毅、砥礪前行。
[1]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5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2.
[3]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63.
[4]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57.
[5]李建民.日本戰略文化與“普通國家化”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范平.延安時期毛澤東建黨思想[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66.
[8]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25.
[9]趙云獻.毛澤東建黨學說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26.
[1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11.
[11]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44.
[12]房曉軍,張子禮,胡業福.中國共產黨黨性修養史論[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5:17.
2016-05-26
周向軍(1952- ),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研究。
D23
A
2095-7602(2016)11-01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