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云
(長春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
《誰是美國人?
——美國國民特性面臨的挑戰》評析
金龍云
(長春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美國學者亨廷頓在《誰是美國人?——美國國民特性面臨的挑戰》一書中就未來美國與世界保持什么樣的關系提出了三個方案,一是世界主義方案,二是帝國性質的方案,三是民族主義的方案。美國人怎樣界定自己的特性,將決定美國在世界上起什么樣的作用,美國人作出的選擇將會影響到本國未來,也會影響到世界之未來。
美國人;國民特性;美國文化;外來移民
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是哈佛大學阿爾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學院教授,也是當代最富盛名的國際政治學專家之一。國內讀者大多是從《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以下簡稱《文明的沖突》)一書開始認識亨廷頓的。作者在書中創造性地提出“文明沖突”這一全新的當代國際關系理論,認為冷戰后的世界由七、八個主要文明所組成,各文明之間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變化,國際間的沖突與對抗越來越與不同文明間的沖突吻合,舊的國際政治秩序正在解體,以文明為界限的新的國際政治秩序正在形成。“這一理論被《外交》雜志的編輯們稱為繼20世紀40年代凱南提出的‘遏制’思想之后,另一最富爭議的國際關系理論”[1]。如果說《文明的沖突》是“文明沖突”理論在國際關系領域中的應用,那么《誰是美國人?——美國國民特性面臨的挑戰》(以下簡稱《誰是美國人》)則是作者運用這一理論研究美國國內問題的全新嘗試。該書自2004年在美國出版以來,即在美國國內和國際社會引起廣泛的爭議與評論。
《誰是美國人》一書主要“談美國的國民特性在其相對重要性和實質內容方面所發生的變化”[2]1。全書包括四部分、十二章。第一部分的標題為“特性問題”,共兩章,闡釋了美國國民特性的實質內容及其在國民心中地位的新變化。第二部分的標題為“美國特性”,用三章內容詳細論述人種、民族屬性、盎格魯—新教文化和“美國信念”四個美國國民特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國民意識出現、勝利和消損的歷史。第三部分的標題為“對美國特性的挑戰”,囊括四章,描述了受解構主義思潮的影響、國民層次以下各種身份的崛起、外來移民尤其是拉美裔移民及其文化對美國國民特性的挑戰、新的國家環境對美國國民特性的影響。第四部分的標題為“重振美國特征”,用兩章的篇幅為讀者展現了新時期美國國民特性在實質內容方面發生的變化、美國民眾轉向宗教尋求身份認同的趨勢,進而提出美國應選擇在外交政策中實施帶有民族性質的方案。
《誰是美國人》有以下創新之處:
首先,將“文明沖突”的理論運用于對美國國民特性問題的研究。讀者很容易發現《文明的沖突》與《誰是美國人》在研究方法上的相似之處,后者只是將研究的視角從國際轉向美國國內。全書圍繞美國國民特性相對重要性和實質內容方面的變化兩條主線展開,脈絡分明,條理清晰?!墩l是美國人》一書中對美國國民特性的實質內容進行了定義,認為人種、民族屬性、盎格魯—新教文化和“美國信念”是構成美國國民特性的四大要素,提出美國日益成為多民族、多種族的社會,國民特性中的人種、民族屬性界限日益消除,“美國信念”中有關民主政治等理論日益被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所接受,所有這些對美國國民特性構成新的挑戰,美國社會也面臨嚴重危機。作者進而呼吁“‘美國信念’、英語和美國核心文化所受到的種族主義、雙語主義和多文化主義的挑戰,以及它們引起的反擊,已成為21世紀初美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內容,”“美國人應當重新發揚盎格魯—新教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2]129。在《誰是美國人》一書中,亨廷頓運用“文明沖突”理論較為全面地分析了美國國民特性面臨的種種危機,具體體現為:拉美裔移民語言和文化對英語和盎格魯—美利堅文化的挑戰、區域性、跨國性身份認同對國民特性認同的沖擊等。同時,讀者透過本書的內容會對“文明沖突”理論產生的社會背景有一個很好的認識,進而加深對這一理論的理解。“正如世界上一切大理論都起源于其創立者實際生活中的某一點深切感受一樣”,“亨廷頓把對美國前途的憂慮投射到全世界去了”[3]。美國社會日益呈現的多元化趨勢不斷沖擊傳統的美國主流文化,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理論正是這種特殊社會環境下的產物。書中同樣表達了作者在政治方面的獨到認識:“國家利益來自國民特性,要知道我們的利益是什么,就得首先知道我們是什么人。對外政策上的爭論,其根源就在于我們在國內是什么人這一方面有爭論”[2]8-9。
其次,《誰是美國人》在一定程度上使讀者加深了對當代美國社會與文化的理解。書中展示了美國國民特性構成的四要素,即人種、民族屬性、盎格魯—新教文化、“美國信念”的具體含義及其在美國歷史上和現實中的地位與作用,而這些要素正是構成美國文化的重要內容。當今的美國主流文化正是以盎格魯—新教文化和“美國信念”為核心的多種族、多民族的文化。作者從其源頭、歷史演進過程進行考察,注意比較各文化要素的相互關系。如在談到盎格魯—新教文化與“美國信念”的關系時,作者指出:“新教價值觀是美國文化的核心,它們形成了美國人對待私人和公共道德、政府活動和公共政策的態度。最重要的是,它們是‘美國信念’的首要來源,而‘美國信念’這些世俗的政治原則又補充了盎格魯—新教文化”[2]47?!啊绹拍睢切陆痰氖浪妆憩F,是‘有著教會靈魂的國民’的世俗信條”[2]52。書中運用新美國史學和新社會史學等歷史學方法,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通過大量社會學統計數據,探討美國文化正在發生的一些深刻變化,在增強文章說服力的同時,讓讀者可以更深入地認識和了解美國文化。作者在書中選用大量報紙和社會統計數據,使所要討論的問題生動、形象,拉近了讀者與所討論問題的距離,激起讀者的興趣,如9.11事件后波士頓市比肯山查爾斯街懸掛美國國旗數量的變化,蕾切爾·紐曼女士在9.11事件后的談話內容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在論述傳統美國主流文化的同時,花費大量篇幅敘述近一二十年來美國文化領域出現的新現象和發生的新變化,如文化多元主義思潮的興起及其對以盎格魯—新教文化為核心的主流文化的沖擊。作者從美國國民特性這一點展開論述,巧妙地將內容龐雜的美國社會與文化的歷史與現實和盤托出,條理清晰,論述深刻,不失為研究美國社會與文化的一種好方法,值得國內學者借鑒。
再次,作者對美國移民歷史與現狀及其對美國社會的影響方面的討論也是本書的一大特色。眾所周知,移民問題因其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影響一直是研究美國社會時無法繞開的問題。移民帶來的問題同樣構成對美國國民特性的主要挑戰。作者在書中用大量篇幅向讀者再現美國移民的歷史進程,并對某些具體問題提出獨到的見解。作者認為“美國是‘移民之國’的說法,就把一個不完全的真理夸張成一種起誤導作用的謬誤,而且忽視了美國起源于定居者社會這一基本事實”[2]35。美國由最初來自英國的信仰盎格魯—新教文化的定居者建立。作者進一步指出,定居者和移民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定居者是離開一個現有的社會,通常是成群出走,以便建立一個新的群體,建立‘山巔之城’,其位置是在一個新的、通常是遙遠的疆域,”“移民并不是建立一個新社會,而是從一個社會轉移到一個不同的社會。這種人口流動通常是個人采取的行動,涉及的是個人及其家屬,以個人的方式界定他們與原居國和新居國的關系”[2]31。這種對美國移民性質的全新解讀雖有值得商榷之處,卻可起到開闊國內讀者視野的作用。本書較為全面地梳理了美國自建國以來外來移民的歷史,尤其對外來移民的同化、移民隨歷史發展出現的一系列深刻變化等問題作了較為深入的分析,發出“在移民同化方面,美國過去成就輝煌,如今卻可能面臨并不確定的未來”的感嘆。凡是了解美國移民現狀的讀者都知道拉美裔移民日益對美國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這一問題上,作者沒有放棄發揮“文明沖突”理論的機會,用一章的篇幅專門探討拉美裔尤其是墨西哥裔移民問題,指出“相鄰、人數、非法性、地區分布集中、持續不斷和歷史淵源這六個因素綜合在一起,使得墨西哥裔移民不同于別的移民,使得他們如何同化而融入美國社會成為問題”[2]168,并且已經對美國國民特性和主流文化構成極大的威脅。
最后,全書行文語言簡潔通俗、深入淺出,對資料的選擇豐富多樣,頗顯其文學功底。另外,本書資料詳盡,具有成為研究當代美國文化與移民問題的參考文獻的可能。
《誰是美國人》展示了亨廷頓對美國社會的獨到見解,不免給人一些啟示。
第一,標題中美國國民特性面臨的挑戰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指美國國民特性的實質內容面臨的挑戰,另一方面指美國國民特性在美國國民心中的重要性面臨的挑戰。美國人看到自己的國家遇到危險時,通常對國家有高度的認同感。如果他們覺得威脅減退了,別的特性就可能再次抬頭而蓋過國民特性。正是這種擔憂構成了作者創作本書的動機。縱觀世界各國,國家認同感低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各國歷史、文化不同,國民特性的內容存在較大差異。亨廷頓注意到這一現象,并創作本書以吸引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關注。但是,作者在書中將側重點放在美國國民特性內容方面遇到的挑戰上,較少涉及國民特性重要程度的變化,沒有提出應對國家認同感較低這一普遍現象的策略。同時,作者忽視對公民的國民特性的關注程度與國民特性內容方面的變化兩者之間關聯的考察。
第二,當今時代,一個國家的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被稱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美國是世界上公認的文化大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發達,每年向國外大量輸出自己的文化。這樣強勢的文化在其內部真的已經危機重重了嗎?眾所周知,美國歷史上長期奉行文化種族主義,維護“盎格魯—新教”核心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壓制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和歐陸—白人基督教文化,嚴重傷害了少數族群的思想感情,與其核心文化中要求平等、民主、自由等理念格格不入。正是這些行為奠定了盎格魯—新教文化的主流地位。同時,“美國信念”的推廣是建立在對印第安人、黑人和其他歐陸白人的壓迫的基礎之上的。人種、民族屬性的消失正是盎格魯—新教文化和“美國信念”中自由等理念發展的結果。美國社會對自由理念頗為重視,具體體現在宗教信仰自由、政治自由和言論自由等方面。越來越多的美國學者將美國主流文化存在的歷史視為一部不斷吸收其他文化的歷史,具體體現為盎格魯—新教文化(WASP)向白人—基督教文化的轉變。隨著歷史的發展,美國主流文化發生了一些變化。20世紀中葉以來,非白人族群要求獲得本族群文化發展的呼聲日益高漲,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文化應該是多種族、多元化的文化。政府、企業、其他組織和團體及美國公民個人日益接受、支持多元文化的理論與運動。但隨之而來的是一些少數族群過分強調本民族文化,要求自己的文化高于其他族群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美國文化的混亂與美國人思想上的混亂。鼓勵各種文化適合時宜的發展、堅持宗教信仰自由化和多元化符合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文化上的多元化理論促成了今日美國文化之繁榮。書中詳細梳理了美國社會處理主流文化與少數族群文化之間關系的各種努力及其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掌握權力的精英階層與普通大眾在理論認同等方面的差異、社會上存在的過分“自由化”思潮的影響等,雖存在值得商榷之處,但對我國恰當處理主流文化與少數族群文化的關系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第三,縱觀當代美國政治思想的發展,不難發現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新保守主義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讀者透過書中以“文明沖突”的政治理論探尋當代美國國民特性面臨的挑戰,強調盎格魯——新教文化是美國文化的核心和國民特性的重要內容的表述,可以發現近年來美國新保守主義在學術思想領域的擴張。新保守主義一直以恢復進步主義運動以前的美國“理想”社會為目標,不斷對美國社會偏離“理想社會模式”的發展成果進行糾正。美國社會與文化突破傳統“盎格魯——新教”核心文化準則的多元化發展,必然招致眾多新保守主義思潮的攻擊。
[1]潘忠岐.“文明沖突”理論的系統闡釋——亨廷頓新著《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簡介[J].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7(6):3.
[2]塞繆爾·亨廷頓.誰是美國人?美國國民特性面臨的挑戰[M].北京:新華出版社.
[3]李慎之.數量優勢下的恐懼——評亨廷頓第三篇關于文明沖突論的文章[J].太平洋學報,1997(2):5.
2016-06-21
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圖們江區域合作的國際因素研究”(吉教科文字[2013]第562號);長春師范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大圖們江區域合作的國際因素研究”(長師院社科合字[2012]第10號)。
金龍云(1978- ),男,副教授,博士,從事東北亞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史研究。
C95
A
2095-7602(2016)11-01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