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偉龍
加強山洪溝防洪治理 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以遼寧西部地區某山洪溝防洪治理工程設計為例
孟偉龍
(黑龍江農墾勘測設計研究院沈陽分院,遼寧沈陽110004)
山洪災害的頻發威脅著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山洪溝的治理工作已經刻不容緩。本文針對遼寧省北鎮市廣寧河山洪溝的工程實際,結合遼西地區河道特性及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的若干意見,設計本次山洪溝工程,并對該工程設計及后期實施進行了思考。
山洪溝;岸坡防護;固濱籠;生態;遼西地區
本文主要對遼寧省西部北鎮市廣寧河山洪溝的設計進行分析討論。廣寧河為遼河水系,經黑魚溝河入西沙河進繞陽河,最終匯入遼河,流域面積140平方公里,河道全長22.47公里,河道比降10.52‰。本工程整治河段從富屯鄉新立村于家街至富屯鄉富屯村李家胡同,治理總長4.9公里,治理最下游斷面以上流域面積為42.3平方公里,距下游匯合口約11公里,平均比降為11.9‰。形成本流域的暴雨天氣系統有華北氣旋、高空槽和臺風等。流域洪水主要是由暴雨造成,暴雨主要發生在7、8月份。降水量年內變化大,年內分配也不均勻,而且集中在幾場較大暴雨,單次歷時為1~3天。流域上游無控制性防洪工程,山區河道比降大,河水匯流時間短。
北鎮市全境處于北半球中緯度地帶,地勢西北偏高,東南偏低。現狀主河槽寬度23~46米,河床深0.4~6.8米,兩岸大部分為農田和村屯,河道上游兩岸局部為山腳。山上受自然剝蝕,河谷周邊地勢較為平坦,其上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堆積物和沖洪積物,以河流沖積、洪積、坡積、殘積為主,巖性為黑褐色亞粘土,灰褐色亞砂土,灰黃色粉細砂。工程區內岸坎基礎地層巖性主要由粉砂和中細砂組成,岸基穩定性良好,但抗沖刷能力均較差,且廣寧河屬山區丘陵型河流,河道相對較窄,洪水期水流湍急,受侵蝕強烈,威脅岸坎安全,建議對岸坎迎水坡段采取護岸工程處理措施。
通過對治理段河道兩岸現狀的調查,治理河段范圍內耕地及民宅較多,兩岸岸坎、岸坡被洪水逐年侵蝕,對河道岸基的沖刷威脅著兩岸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目前防洪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為該山洪溝治理段河岸岸坡防護。
北鎮市廣寧河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項目采取岸坡整治措施,提高廣寧河兩岸集中居民點、重要基礎設施等防護對象的防洪能力,與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相結合,逐步構建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山洪災害防治體系,達到有效防御山洪災害的目的,改變山洪災害日趨嚴重的局面,減少人民群眾傷亡和財產損失,尤其是避免群死群傷事件發生。
本工程治理山洪溝位于廣寧河中下游,該段河道不規整,且村屯、耕地密集,靠近富屯鄉,兩個行政村沿河分布,河道主槽及兩岸岸坡均存在人為的破壞,逐年的沖刷和淤積導致河道兩岸面臨著沖兌、塌岸甚至洪水漫灘的危險。據現場踏勘統計4.9公里范圍內兩岸岸坡不僅存在安全風險,且兩岸范圍百姓活動頻繁,植被已被嚴重破壞,多為裸露的砂土,常年的沖刷更是導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劇。
本次廣寧河整治工程的指導思想主要是完善以生態恢復為主的防護體系,在設計中結合生態措施的方案成為優先推薦的目標??紤]到廣寧河為山區性河流,強烈而集中的暴雨形成陡漲陡落的洪水過程,因此兼顧過流安全、投資及生態治理的要求,在設計中部分岸坡及坡腳考慮采用硬護砌,部分岸坡坡面采用生態護岸,以植物根系本身的固土性來起到固坡的目的。
目前該地區常用的硬防護型式為壩式護岸、坡式護岸和墻式護岸。
壩式護岸利用控導工程來控導主流、穩定河勢、保堤護灘,但其會對水流流勢產生一定影響。修建壩式護岸后改變了河岸的平順狀態,使雙向流的沖擊力更強。
墻式護岸兼顧耐用,抗壓強度高,且占地小,但施工程序復雜且質量難以保證,造價較高。
坡式護岸是一種較為傳統的形式,利用耐沖材料(格賓石籠及塊石)鋪設在岸坡一定范圍形成連續的覆蓋式防護,對河床邊界條件改變較小,但受工程占地影響,該種型式護岸對河道造成一定程度的束窄。
結合實際情況,本工程硬防護在河道較寬區段采用護腳型式。護岸工程材料選擇應結合山洪溝特性,通過水面線及流速計算可知本項目區河道流速范圍區間在1.35~2.89米/秒之間,由于當地塊石材料較為豐富,本次設計采用固濱籠護岸。
工程實施后可使廣寧河沿岸2個行政村受益,受益人口達4800人,保護農田12000畝。河道整治后將改善農村人口的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提高了當地廣大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維護區域社會穩定,社會效益顯著。
本工程為山洪溝治理工程,針對遼西地區河道現狀實際情況及歷年來治理山洪的經驗,采用生態石籠護腳結合坡面植被恢復,可以有效抵御設計標準下的洪水襲擊,保護居民區岸坎的安全,做到防洪與生態的協調統一。此外,建議山洪溝在實施過程中加強非工程措施建設力度,以便發生山洪災害前采取快速準確的預警措施逃避險情。
本工程根據《防洪標準》(GB50201-2014)確定防洪標準為十年一遇,若遭遇超標準山洪災害,同樣需要考慮對應方案,根據河道兩岸實際情況,結合現有條件,在發生超標準洪水時,要做好兩岸超標準洪水淹沒區居民的逃險及財產安全的轉移,將損失降到最低。村屯通向山體的現狀土路可作為避險逃難的道路,村民可選擇空曠、地勢較高的區域作為臨時避險場所,為避免泥石流的發生要避免在山腳及陡峭山坡逗留。
網絡出版時間:2016-6-30 9:04:33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 20160630.0904.001.html
TV87
A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6.14.040
孟偉龍,本科學歷,黑龍江農墾勘測設計研究院沈陽分院,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