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市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梅河口市作為吉林省14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城市之一,不斷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大力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扎實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
一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核心。通過高質量地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推動了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通過入股、合作、流轉、托管等多種土地集約形式,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
二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2015年,梅河口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8億元,同比增長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400元,增長8.5%。在2014年縣域考評中,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繼續保持全省第1位。
三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十二五”期間,梅河口市先后實施了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建設和示范村推進工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2015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14.93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達2408斤,單產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畜牧業發展較快,是吉林省第7大、中國第21大肉類生產大縣市和“全國生豬調出大縣”,2015年實現牧業總產值52.9億元,畜禽發展總量發展到3248萬頭(只),肉、蛋、奶產量達到 17.43萬噸。園藝特產業蓬勃興起,經過幾年的發展,初步建設了棚膜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園區,2015年實現特色產業產值達到20.5億元。農產品加工業不斷發展壯大,“十二五”期間產值由50億元躍升到150億元。總體上形成了糧、牧、特、加并舉,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格局。
四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近年來,梅河口市圍繞優勢產業和主導產品,從搞好產業定向、培植主導產業、形成規模優勢入手,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生產經營及農業增長方式,初步形成了具有梅河口特色的綠優水稻、畜禽養殖、食用菌、中草藥材、人參種植等優勢農業產業。素有“皇糧御米”之稱的梅河大米,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暢銷國內外市場,繼續向優質、高檔、品牌化發展。畜禽規模飼養戶發展到9000戶,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達到288個,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0%。初步形成了以商品瘦肉型豬、優質肉牛、禽類(肉雞、蛋雞、鴨鵝)、毛皮動物(鹿、貂、貉和獺兔)為主的畜牧業產業化發展格局。食用菌生產規模達到2000萬袋,黃芪、桔梗、五味子等中藥材3萬畝,發展林下參2.5萬畝。
五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態勢良好。積極探索規模經營與利益聯結的有效途徑,逐步形成了以租賃和訂單為主要形式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態勢良好。截至2015年末,全市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到310戶,其中,培育和發展國家級龍頭企業3個,省級龍頭企業10個,市本級龍頭企業42個,有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9個。實現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150億元,增長13.6%。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的崛起,有效地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方向發展。
六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近年來,全市新農村建設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農村面貌明顯改觀。先后實施了村部、廣場、水泥路、邊溝圍墻建設以及綠化美化工程,農村面貌整體提升。積極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鼓勵土地向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集中,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增加農民勞務性收入。
梅河口市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市以來,經過兩年的試點工作,梅河口市已完成土地確權工作,完成土地流轉45萬畝,適度規模經營比率達28.9%。流轉的土地主要用于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專業合作社1600個,家庭農場8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