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農委多業并舉精準施策力爭年內實現包保貧困村脫貧目標
年初以來,省農委黨組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部署要求,把推進靖宇縣景山鎮崇禮村、光明村兩個貧困村精準脫貧作為重點任務和開展“兩學一做”教育活動的重要抓手,委黨組書記、主任李國強親自掛帥,班子成員分工負責、形成合力,107名副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包保到戶、深入基層、解決問題,農村脫貧產業多業并舉,精準脫貧措施齊頭并進,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預計到年末,兩個貧困村109戶貧困戶、177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可達2500元以上。近日,靖宇縣扶貧辦將崇禮村、光明村列為2016年重點脫貧對象。7月13日,副省長隋忠誠到崇禮村調研,對省農委扶貧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省農委包保的兩個貧困村,地處偏遠,封閉落后,貧困人口平均年齡57歲,其中60歲以上的占60%,喪失勞動能力的占40%,因病因殘致貧的占80%,收入來源主要是種植業,結構單一。省農委幫扶之后,會同景山鎮和貧困村一起,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和立足原有產業基礎,大力開發高鈣富硒黑木耳產業,發展壯大養牛業,同時,積極調整種植結構,試種有機馬鈴薯、有機谷子。先后組織村干部和貧困戶到白山市大山合食用菌集團、東豐縣合興村有機種養殖基地、敦化市黃泥河鎮、蛟河市黃松甸鎮和撫順市三友集團吊袋木耳基地進行考察學習,開闊思路,學習經驗。先后三次請省內知名專家,為貧困人口進行木耳種植、黃牛養殖、水稻栽培、電商營銷等方面的培訓,傳授技術,武裝頭腦。積極與靖宇縣扶貧辦溝通,為貧困村爭取吊袋木耳扶貧資金100萬元,籌集社會力量幫扶資金146萬元,建大棚34個,崇禮村種植吊袋春耳18萬袋、吊袋秋耳6萬袋,光明村種植吊袋秋耳14.7萬袋,按照合同規定,合作期為10年,木耳產業成為貧困人口長效脫貧的重要載體。每年每袋貧困人口和村集體提留0.2元,每袋木耳打工收入0.6元,發展黑木耳產業帶動貧困戶總收入達31萬元,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700元以上。今年新增加西門塔爾母牛93頭,兩個村養牛總量達到350頭,其中有40戶貧困戶養81頭母牛,產牛犢30頭,可獲收益15萬元,貧困人口養牛人均收入440元以上。種植有機谷子180畝,有機馬鈴薯100畝,大榛子10畝,灰蘇子等農業試驗田40畝。同時,崇禮村還將有機馬鈴薯加工成有機粉條,拉長產業鏈條,多層次增加貧困人口收入。
這兩個村基礎條件較差,村部冬天沒有取暖條件,農戶房前屋后木頭柵欄東倒西歪,進村水泥路全部破損,現有橋涵沖毀,一到汛期洪水進屯入戶、淹沒耕地,總體處于臟亂差狀態。針對這一狀況,省農委積極作為,引導貧困村多方協調,挖掘潛力,落實資金項目,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的問題。重點是協調解決兩個村12公里破損水泥路罩瀝青面,崇禮村5公里河道護坡,光明村42名貧困人口自來水改造,靖宇縣扶貧辦支持500萬元路邊溝改造,林業部門支持80萬元整屯綠美化,新農村和財政“一事一議”圍墻大門改造,部分貧困戶科學儲糧倉建設等,上述項目,都已完成項目立項、現場勘測、規劃設計和項目批復階段,計劃年內或明年初落地開工。
省農委向兩個貧困村選派2名優秀干部任“第一書記”,還根據發展特產業的需要,選派1名具有高級職稱的特產專家。半年多來,他們走屯串戶、了解情況、排查困難,會同當地黨委政府、貧困村、省農委各幫扶單位、包保干部一道扶貧到戶,著力解決貧困戶住房、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問題。積極爭取靖宇縣住建部門和景山鎮政府對兩個貧困村貧困戶的住房進行現場鑒定,篩選出D級危房14戶,C級危房7戶,經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這21戶危房貧困戶全部納入改造范圍。積極爭取社會愛心人士李森宇為崇禮村白內障手術患者田少海捐助資金3000元,解決了手術醫療的燃眉之急。協調省農委區劃所為貧困戶申喜慧子女上大學解決助學資金5000元。會同省農委農機處一起為李學良將戶口從山東遷到光明村,解決長期居住沒有戶口問題。通過網絡QQ群,為崇禮村特困戶管延奇籌集捐資3800元,解決了看病沒錢的問題。與村委會一起對貧困人口重新核定低保戶,共97戶、113名貧困人口。下一步還將對所有貧困戶進一步排查,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確保所有貧困戶、貧困人口存在的問題都得到有效解決。
(省新農村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