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才(高臺縣宣化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甘肅張掖734308)
科學規劃農田林網建設 保障農業生產順利實施
許國才
(高臺縣宣化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甘肅張掖734308)
營造農田林網是順利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自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農村大力推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單一農業逐漸演變成多元化農業,大力提倡植樹造林,治沙造林,退耕還林,荒灘荒地造林。營造農田林網意義重大,在滿足農業發展需求的同時,還能促進農村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農田林網;建設利弊;科學規劃
宣化鎮位于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中部,過去這里冬春多西北和東北大風,受風沙大的影響,農作物年年受害嚴重。而在春末夏初干熱風屢屢來襲,這段時間內氣溫不斷升高,蒸發加大,濕度減小,也嚴重的破壞了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導致農作物還未成熟就失去活力了,減產甚大。全鎮17個村,連續奮戰好多年,造起了農田防護林網500多條,總長300多公里,初步營造成功了農田林網體系,根除風沙的同時預防了干旱,農作物產量逐年上升。
為了進一步探討農田林網對農作物的作用,林業工作者對農田林網進行了長期系統的觀測。現將觀測的基本情況、觀測方法及觀測結果介紹如下:
選擇進行觀測的林網,均為上世紀80~90年代營造的林網。防護林帶成南—北和東南—西南兩個走向,與觀測地的兩個主要有害風向呈基本垂面。農田防護林帶長50~100米、帶寬2米,樹種主要為楊樹。觀測方法分定時和機動兩種。
在林帶影響下,其周圍一定范圍內形成特殊的小氣候環境,能降低風速,調節溫度,增加大氣濕度和土壤濕度,降低了自然災害對農作物的危害。
2.1農田林網具有防風作用
西北地區夏季多陣性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根據不同觀測點觀測結果的分析,在農田林網保存較完整的觀測區域,小麥因大風倒伏情況較輕,而農田林網保存率較低觀測區域,小麥倒伏情況較嚴重,減產明顯,從觀測結果來看,風速愈大,防風效果愈明顯。
2.2農田林網能調節大氣濕度
農田林網在農作物生長初期,對農田小氣候有較強的調節作用,由于作物處于幼苗期,光合作用較弱,蒸騰作用不明顯,空氣濕度較低,影響作物生長,但是農田林網可以使土壤和農作物等蒸發出來的水汽較長時間停滯在林帶間近地面的空氣里,因而增加了林網內的大氣濕度,有效保證了作物生長的濕度,據觀測,在林帶背風面范圍內相對濕度比無林空曠區相對濕度高。
2.3農田防護林網對林網間的大氣溫度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1]
2.3.1減緩降溫,預防低溫凍害 觀測區域在每年春季都有倒春寒現象發生,給農業生產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而在農田林網保存率較高的觀測區域,由于高大喬木呼吸作用放熱,極大程度緩解了降溫幅度,預防了低溫凍害,減少了農作物凍害損失。
2.3.2降低溫度,防止干熱風危害 觀測地點地處河西走廊,干熱風自然災害頻發,對小麥和棉花等作物為害較為嚴重。林網樹木通過蒸騰作用,大量吸收熱量,可以防止干熱風的形成和降低干熱風的危害。據不同觀測點觀測,林網保存率高的觀測區域,干熱風發生較少,危害也較輕。
2.4農田林網的林帶根脅地和樹冠遮蔭脅地
經過多個觀測點長時間的觀測,林帶的樹根脅地影響范圍大概是距主干18米左右,在這個范圍內,作物生長狀況受到的影響比較明顯,生長緩慢,長勢弱,而樹冠遮蔭脅地的影響距離大概和樹冠的高度差不多,樹冠遮蔭脅地和林帶樹根根脅是交織在一起的,但是影響效果前者較輕。比如在林帶一側渠道硬化襯砌的觀測點,由于阻斷了樹根往農田的延伸生長,只有樹冠遮蔭脅地,農作物生長就基本上不受影響,尤其在河西走廊一帶,光照比較充足,雖然有文獻資料記載,由于光照時間短,直接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作物各生長階段均相繼延長[2]。
總之,建設農田防護林能改善農田小氣候,增加糧食產量,為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條件,還能改善生態環境,雖然也會產生根脅和遮蔭危害,但還是利大于弊。所以營造農田防護林網,是保證糧食豐產,穩產最有效的措施。
農田林網規劃設計要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渠路林結合、窄林帶、小網格的原則。把主干道路、干渠、北部防護林為主的基干林帶作為主林帶,斗、支、農、毛渠林帶作為副林帶,形成網格化布局。按照“多樹種,高標準,長效益”的原則,選用深根性、萌蘗能力弱、抗風抗病蟲能力強、生長快、材質好的本地苗木樹種。主要以楊樹為主,具體樹種為新疆楊、二白楊、俄羅斯楊、青楊。干渠、鄉村道路、居民點、溫室群外圍綠化帶可選擇針葉樹、柳樹、白蠟、榆樹、果樹等樹種。
3.1農田林網建設面臨的困境
由于基礎水利設施的建設,上世紀80~90年代營造的林網林帶被大量采伐,造成我鎮農田林網大面積的殘缺,而且鋪設好的渠道,由于技術原因,在一定范圍內不允許栽植樹木,而舊渠道寬度有限,林網的更新就得不到保證,造成宣化鎮林網的大量消失。
3.2強化農田林網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領導,積極溝通。由于農田林網建設,群眾有抵觸情緒,困難較大,村干部要進一步加強領導,切實增強村干部工作積極性,搞好宣傳,消除群眾抵觸情緒,真抓實干;二是加大科技指導。對造林地段要科學規劃,做到適地適樹適效,保證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科學造林,科技興林,是提高造林質量的基礎保障[3];三是多渠道籌集造林資金,為造林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和動力支持。四是強化造林管護,及時澆水、找苗、除草,依法處置人畜破壞林木行為,為造林成效保駕護航。
[1]李永平,馮永忠,楊改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9,37 (06):37-40.
[2]邊世軍.淺談農田防護林網脅地問題的解決方法[J].現代農業.2005(08):42-43.
[3]柯生榮.農田防護林網的脅地與防治 [J].新疆林業,1984,01(02):54-56.
S727.24
A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6.17.055
許國才,本科學歷,高臺縣宣化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林業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