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龍
居住是剛需,但對賺錢的渴望更是中國人心底的一團火——這波“搶房潮”主要還是投資性需求驅動的。想治房地產的熱病,其實早有幾服挺狠的藥方呢,投機客得留個心眼兒!
股市就指數而言,正在蓄勢(見圖1、圖2),后面全看成交量了。請靜觀其變吧,畢竟我沒有消息來源。現在IPO發行一周才幾只,壓力暫時不大,但大家都在企盼增量資金的進場。
最近兩期談談樓市。房地產搶了股市的風頭,其背后不可回避的一個事實是——由于之前人民幣發得太多了,因此現在實際的通貨膨脹率遠遠高于官方的統計數字。北京大學的一位教授不久前經過計算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中國真實的通貨膨脹率是13%-14%,這個數字正好符合中國居民儲蓄率連續五年13%左右的增長率。原因很簡單,錢一旦被印出來投放進市場之后,不管怎么轉來轉去,它都不會平白無故地消失。與通貨膨脹率高企相對應的,自然是中國相當低的資產類投資的整體收益率——盡管房地產租金的年均收益率只有2%左右,但其對沖人民幣貶值的作用最少在未來三五年,在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還是能看清楚的。所以大家不得不把資產保值、增值的寶都押在一堆堆的鋼筋水泥上了。
房地產先天的風險在于:一套商品房的總價值太大,一旦有事兒,流動性將面臨巨大風險。總價值越大,越難脫手。這跟重倉于一只股票其實沒有本質區別。你會問:杞人憂天,能有什么“事”呢?請往下看——
居安思危是古老的智慧。房價并不是誰呼吁、或者是哪位經濟學家多年堅持唱空它就會降下來的,而是我們要通過一些早已公開的信息,去嗅出風險的氣息。尤其是對于投資性購房來說,其中的風險究竟在哪里,我談一下自己的觀察——不是鋼筋水泥的折舊和偶爾被提及的“70年使用權”問題,也不是10年后,當城鎮化改造完成之際的確中國沒有人缺房子住了……風險在于如果真想治房地產的熱病,其實早有幾服挺狠的藥方給我們晃過幾下了,奉勸投機客留個心眼兒為好。它們是——
1)中國最不缺的便是土地。2016年3月初,深圳市宣布55平方公里的填海造地計劃,發言人輕描淡寫地說明了兩點:一、現在房地產又熱起來了,這樣不好;二、僅在深圳市的轄區內,除了這55平方公里的填海用地之外,本來就有50平方公里現成的土地儲備呢。就差給你挑明了——你不是想炒樓嗎?炒吧,歡迎!都給你們備好了。你要多少,我有多少!北京缺地嗎?你開車到六環外轉轉就清楚了!
2)房產稅。房產稅一定是累進式的,你擁有得越多,交得就越多。這完全符合人類幾千年來的公眾認知——稅就是要“劫富濟貧”的,錢多的人、產多的人多交,必須的!只是別忘了,你也在其中呢。除自住性的房產之外(比如一家按人口結構算、頂多兩套,還會規定單套的面積標準),超出部分,一律劃為投資性資產。房產稅,不是一次性的,是小刀一點點切肉,只要你有產,每年交;產一旦沒有了,自然不交。一旦幾個相關部門的信息系統徹底實現互聯互通、做到全面覆蓋、不留死角之后,房產稅必征。這是中國又一次重大的財富轉移,你以為之前那么多富人移民海外是為了什么?(待續)(本主題分兩期刊出)
(作者為成功航線投資者教育培訓機構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