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志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河北的農村蓋房子,一般離不開打夯。
打夯分石夯和木夯兩種,石夯用于打房子的地基,木夯用于打墻體。石夯是一塊下面稍大上面稍小、近似長方體、大約一米來高的石頭,石頭上端有兩個淺槽,淺槽里邊綁著兩根木柄(小一點的石夯也有用四根豎柄的)。打夯時由四個人(也有八個人抬的石夯)抬升一米來高,讓石夯自由落下,一個點打上三四次,就可以將土夯實了。
打夯的關鍵是“氣”和“齊”。“氣”是一種昂揚興奮的氣氛,“齊”是整齊默契的配合。為了獲得“氣”和“齊”,打夯時需要喊號子。這種號子粗獷悠長,豪邁有力,曲調單一卻不乏魅力,聽起來像催動千軍萬馬的軍歌,就權且把它叫做打夯歌吧。打夯歌須由一個經驗豐富的人領唱,其他人相和。領唱者是打夯隊伍的總指揮,他首先拉著長聲唱道:“提起夯來走著吧?!逼渌撕偷溃骸疤崞鸷粊砼仓?。”同時大家將夯稍稍抬起,放在準備夯實的點上。領唱的人再唱:“提起夯來打著吧?!边@句是告訴大家要來真的了,必須高高抬起夯來,狠狠地打。大家心領神會,高聲和道:“提起夯來戳著吧?!蓖瑫r一齊用力將石夯抬至齊胸高,再讓其落下。領唱者可以根據情況決定一個點打幾下,如果覺得某個點打得不到位,可以唱道:“再打一打喲?!逼溆嗳司捅仨毢偷溃骸霸俅烈淮羻??!币话銇碚f,地基一米多寬,在這個寬度內,石夯的點一般需要打三列或者四列。一個點打好后,需要挪一個點,挪哪一個點,得聽領唱的。如果他唱道:“一溜一行地挪著吧?!本褪歉嬖V其他人,石夯要順著往前挪下一個點。這時其他人就會和道:“一溜一行地走著吧。”同時將夯向前挪一下;如果領唱的唱道:“當中間地挪著吧?!蹦敲淳褪歉嬖V大家,石夯要平行往里邊挪一個點。這時其他人就會和道:“當中間地走著吧?!蓖瑫r將夯平行著往中間挪一個點。有時候,領唱者為了讓大家稍微喘口氣,就故意唱一句生僻的歌詞,其他人一時和不出來,夯就抬不起來了,大家哈哈笑一陣兒,體力恢復一些,再重新開始。
領唱者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況隨機編詞。有一次,三娃家請人打夯,保成負責領唱。保成生得腿長胳膊長,走起路來步幅很大,胳膊甩得老高,人送外號大甩手。打夯開始前,三娃家蒸的窩窩頭兒不好吃,菜不見肉,也缺油水,人們沒吃飽有意見又不好明著發作。大甩手領唱時編了一套詞,生逼著三娃家給大家割肉打酒。他編的歌詞是:
大伙兒使點勁喲,哎嗨喲。
一會兒有肉吃喲,哎嗨喲。
東家打了酒喲,哎嗨喲。
叫你喝個夠喲,哎嗨喲。
三娃聽了這詞,臉紅一陣兒白一陣兒,只得備好酒肉招待大伙兒。
村里有一個四五十歲的婦女,年齡不大輩分很高,幾乎是全村人的奶奶,她男人在家排行老五,所以人稱五奶奶。五奶奶生活在農村,無奈“天生麗質難自棄”,皮膚白皙、細膩、光滑,得個外號“白泥鰍”。由于她輩分兒高,人也豁達,所以男人們都愛開她玩笑。有一次她在打夯隊伍旁邊路過,領唱者就打上了她的主意:
大家往東看喲,哎嗨喲。
泥鰍過來了哇,哎嗨喲。
泥鰍白又嫩喲,哎嗨喲。
真想吃一口喲,哎嗨喲。
正當大家樂滋滋張著大嘴唱的時候,卻不想“白泥鰍”手里攥著一把灰土,走到跟前往打夯隊伍里一揚:“兔羔子們吃去吧?!贝蠹已劬Ρ徊[了,嘴里也進了土,哈哈笑了起來,夯也打不成了,就趁機吸鍋煙小憩一番。
這種打夯歌,盡管只是簡單地循環往復,但唱好絕對不容易,特別是領唱者,需要聲音高亢,富于鼓動性和感召力,否則一會兒大家精神不集中了,力氣就沒有了,夯也就沒法打了。我村有一個五十多歲的漢子,真名我不知道,人們都叫他三貓鼻子。三貓鼻子是出了名的領唱者,盡管文盲一個,卻不僅聲音洪亮,領唱的歌詞還隨機變化,曲調悠長富有磁力,他一領唱,大家精神勁兒十足,一點也不感到累。現在想來,他的歌聲,可能達不到戰國時期秦青“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的境界,但估計《水滸傳》中鐵叫子樂和也不過如此吧。像“抬”房子打地基這種小活,對他來說簡直就是“小兒科”,他曾經在全縣興修水利的工地上,站在高處,不用話筒,“裸嗓”同時為五六組打夯者領唱,出盡了風頭。因為當時修水利工程的民工來自全縣各地,所以他在打夯領唱方面,可謂“譽滿全縣”了,著實為我們村爭了一把光。
在我看來,打木夯與打石夯相比,趣味就差些了。木夯,就是一根兩米來長、直徑二十來厘米的圓木,圓木中段鏤出四個柄。打夯時將夯豎起來,由兩人分別抓住柄,再開始打。為了統一節奏,一人喊:“哼!”另一個相和道:“哈!”如同夏天池塘里青蛙呱呱的叫聲??赡苁菫榱朔乐箚握{吧,有時一個人故意將聲調變一下,另一個人就相應地也把聲調變一下。這樣“哼哈、哼哈”循環往復,兩個人隨著節奏將夯舉起落下、落下舉起。如果套用魯迅先生關于“杭育杭育”派的論述,我們家鄉的這種打夯歌就應當屬于“哼哈哼哈”派。
編輯:劉亞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