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麗,李良玉,曹英偉,魏文燕,唐洪,楊馬,陳霞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成都 溫江 611130)
?
成都市稻田養殖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發展對策研究

張小麗,李良玉,曹英偉,魏文燕,唐洪,楊馬,陳霞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成都溫江611130)
稻田養殖是種植業與養殖業有機結合的高效生態農業生產方式,是以提高稻田產出率、保持稻田良性生態循環為目的的一種生產模式。該模式具高效性、安全性和節約資源等特點,因此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為進一步促進成都市現代漁業發展,結合當地養殖現狀和特點,成都市先后出臺《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現代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現代漁業發展獎勵補助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對100×667 m2以上規?;咎镳B魚項目實施補助。由于各級政府對稻田養魚的大力支持,加之成都市發展稻田養殖悠久的歷史傳承及優越的自然條件,成都市稻田養魚發展迅猛,無論是養殖產量還是套養技術,在全國均處于較高水平。
早在兩千年前,稻田養殖在成都平原地區就普遍流行,但受自然經濟和技術手段的約束,僅為零星的自給性田間副業。新中國成立后,雖有發展,但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幾經興衰。直到近20年,各級政府充分認識到稻田養殖的重要性,成都市稻田養殖才有了較大發展。成都市土地面積12 390 km2,市域內有岷江和沱江兩大水系,水資源總量為98.35億m3,水產資源基礎良好,歷來都是我國淡水養殖業發展較好的地區之一,再加上水稻種植面積廣闊,非常適合發展稻田養殖。據相關部門統計,成都市有稻田33萬多hm2,大多是都江堰、玉溪河自流灌溉田,其中宜漁稻田3.3萬hm2以上,2014年有稻田養殖面積354 hm2,占全市宜漁稻田面積的1.06%,同比上年增長16.07%,主要分布在蒲江、龍泉驛、新都、金堂、邛崍、崇州等稻田種植集中地區,總產量達84.5萬kg,占全市水產品總產量0.94%,同比2013年增長6.83%,惠及養殖戶1 770戶,戶均增收1 909元。2015年,僅崇州市就計劃推廣稻田綜合種養666.67 hm2,其他區縣稻田種養面積也有所增加。
近年來成都市大力發展規?;蜆藴驶咎镳B殖,工程化稻田比例逐步提高,并開展了多品種套樣、魚種和成魚養殖相結合、生態養殖與休閑漁業相結合等模式的示范與推廣,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對全市漁業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稻田養魚的實踐表明,它具有增肥、增水、增糧、增魚、增收的優良效果,既節約資源又安全高效。目前,成都市稻田養殖模式主要是稻魚兼作,即種稻和養魚同時在一塊稻田內進行,充分利用稻、魚之間的共生關系,在稻田四周開挖“環溝”、“十字溝”或起壟,主要放養品種達20余種,包括鰱、鳙、鯽、鯉、草魚等常規品種和大閘蟹、泥鰍、小龍蝦、中華鱉等名特優品種。
目前成都市的稻田養殖,無論是養殖面積還是產量都在迅速增長,但是發展稻田養殖不應只盲目片面追求產量的增加,而應該更加重視綜合效益尤其經濟效益的提高。成都市稻田養殖要提高綜合效益和進一步發展,還存有一些問題。
2.1產業化程度低,養殖規模小
隨著稻田養殖在農村的推廣,吸引了更多養殖戶的加入。但是目前成都市不少地方是以家庭、散戶為主體,稻田養殖面積在幾畝到幾十畝不等,而且缺乏組織性和協作性,整個稻田養殖的管理都是各自為陣,稻田中蟹、蝦、魚的防逃、防盜、防水稻病蟲害、防化肥、農藥污染、水質管理以及稻田的排灌水、有機稻的生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不僅勞動強度大,推廣稻田種養新技術困難也不少,而且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生產。
2.2基礎設施薄弱,田間工程存在問題
成都市工程化稻田養殖占比仍較低,很多田間工程也存在各種問題。例如,部分稻田養殖仍采取平板式養殖,沒有開挖魚凼、魚溝,稻谷收割后即捕撈,養殖周期短,產量低。且多數稻田無供排水溝渠,抵御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低。
2.3市場管理、流通機制薄弱
農村市場體系中,基礎設施落后。阻礙了勞動力、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的合理流動。再加上農民缺乏正確的市場判斷能力,當一大批水產品特別是新的特種水產品上市時,農戶如果缺少市場營銷的配套知識,容易產生賤賣現象,將嚴重影響養殖戶的積極性。另外,多數養殖戶在構建品牌方面認識還不足,對有機產品的申報檢測和評定程序也不懂,直接導致經濟效益降低。
2.4缺乏科技支撐,技術普及推廣不夠
縣、鄉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工作經費有限,技術培訓和服務滯后,許多先進養殖技術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廣。且目前成都市的稻田養殖試驗還剛剛開始,試驗又局限于漁業部門,項目的投資少、起點低,研究成果也是低水平的重復,缺乏大型、綜合性科研項目的支撐。
3.1合理規劃,適當集中連片發展
水資源良好、土壤肥沃的集中連片水稻高產區,可作為重點發展對象,開展長久性稻田工程,以生態漁業為主,提高稻田養魚科技含量,擴大養殖規模,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培育“稻田養魚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公司+基地+農戶”等經營主體,實現連片作業和規模經營。成都周邊如新都區、溫江區、郫縣區等地均有條件逐步做到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
3.2提高認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從發展“雙高一優”農業的高度,充分認識稻田養殖的重要性,把發展稻田養殖生產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結合起來,同中低產田改造結合起來,同建設“菜籃子”工程結合起來。制定扶持稻田養殖的相關政策,包括免征特產稅、提高稻田工程補助金額和覆蓋范圍等,促進稻田養殖的快速發展。
3.3與池塘、低洼冬閑田等水體相結合,建立“接力式”的養殖模式
由于稻田栽培的季節性強,在成都地區,養殖對象通常要推遲放養及提前上市。因此可將稻田與池塘、低洼冬閑田養殖結合起來,建立“接力式”養殖模式。發揮各自的優勢,提高綜合效益。
3.4以市場為導向,打造特色農業品牌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需求不斷增長,建議成都市政府積極推進綠色有機食品產業的發展,將稻田養殖納入綠色有機食品認證范圍,打造綠色有機食品品牌,以綠色、有機、無公害的優質農產品取信于消費者,培養自己的忠實客戶。同時,大力鼓勵開發稻魚共生相關商品,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品產值,使之成為成都市真正造福農民的特色農業品牌。
3.5重視科研,探索稻田水產高效養殖新模式
成都市稻田養殖歷史悠久,但長期以來以家庭、散戶為主,技術基礎薄弱,在養殖技術和養殖模式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應加大稻田養殖項目科研支持力度,在溝壟設計、養殖品種、放養模式、養殖管理等方面進行研究,探索穩定水稻生產規模、增加養殖產量、提高綜合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高效養殖模式,在成都平原地區進行示范推廣。2015年,成都市水務局根據《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現代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成辦發(2014)49 號],批準立項開展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推廣工作,由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水產研究所負責項目實施,研究鰍、鱉、蝦、蟹、魚等不同品種的稻田工程改造、放養模式及養殖管理等,并在崇州市10 000×667 m2稻田進行示范推廣。
3.6推廣新技術,做好生產服務工作
要圍繞“稻田工程化養魚”、“稻田高效生態漁業”等新技術推廣,層層開辦技術培訓班,培訓一大批稻田養魚專業戶和鄉、村漁技員,通過他們建立稻田養魚高產高效示范點,推廣新技術,提高廣大農民的養魚技術水平。各縣、鄉水產技術推廣部門應做好各項服務工作,在生產前應指導和幫助農民搞好稻田養魚工程建設,抓好苗種的生產和供應;生產中做好日常飼養管理和魚病防治,積極幫助農戶解決漁需物質的供應;生產后積極為農戶提供市場信息,組織水產品銷售,拓寬銷售渠道,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提高農戶養殖積極性。2015年,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水產研究所承擔的成都市現代漁業發展獎勵補助項目——稻田綜合種養推廣體系專家團隊建設,通過專家團隊引進、吸收國內成功的稻田養殖模式和先進的技術經驗,針對成都地區各養殖模式現狀和問題,編寫各類模式培訓教材,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科學指導成都市稻田養殖發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初次嘗試稻田養殖的養殖戶少走了很多彎路。
實踐證明,稻田養殖是一種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漁業模式,在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挖掘內在生產潛力的同時,仍然能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該模式順應了當今世界農業趨向于高效、節約、生態和可持續發展方向,符合成都市種養殖業發展實際需求,是一項關系到穩定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振興農村經濟的大事。隨著養殖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稻田養殖在成都平原地區將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李洪進,涂桂萍.稻田養殖的現狀、發展趨勢及措施[J].漁業致富指南,2009(21):13-14.
[2]孟憲德,吳萬夫.我國稻田養殖的新發展[J].中國漁業經濟,2001(6):17-19.
[3]任強,楊曉紅,郝春梅,等.生物共生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科學指導意義[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7,5(6):160-163.
[4]李應森,王武.稻田生態種養新技術發展現狀與建議[J].科學養魚,2011(2):1-2.
[5]龍錫蘭,楊智杰,安波.稻田養魚稻魚雙收——湄潭縣特色農業青田田魚養殖現狀及前景分析[J].理論與當代,2012 (10):54-55
[6]沈雪達,茍偉明.我國稻田養殖發展與前景探討[J].中國漁業經濟,2013,2(31):151-156.
收稿日期:(2015-08-12)
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6.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