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奚銘,赫 堅
(長春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
論1927-1941年中德軍事合作背后的政治博弈
張奚銘,赫堅
(長春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摘要]1927年,中國進入了國民政府統治時期。隨后不久,為了穩定國內局勢和應對外來威脅,國民政府開始了與德國十余年的軍事合作。德國帶有經濟目的地對華進行軍事投入,無形中卷入了東亞的政治漩渦中。中德軍事合作不僅在軍事上,也在政治上影響了東亞的政治局勢。
[關鍵詞]軍事合作;政治博弈;國家利益
一、中德軍事往來述略
早在洋務運動時期,中國就向德國購買過兩艘當時世界上最大噸位的戰列艦。一戰后,孫中山先生也曾一度希望借助德國的幫助取得國內革命的成功。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完成形式上的統一。當時國民政府所面臨的形勢極為嚴峻:國際上,1928年日本發動了“濟南慘案”,其企圖獨霸中國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國內,前有國民黨內其他派別以及各地方實力派的虎視眈眈,后有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武裝的星星之火。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武裝以穩定政局成為國民政府的當務之急,但當時的中國幾乎不具備獨立生產現代武器的能力。從1919年開始,列強為了制止中國內戰以及避免日本獨霸中國,對中國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武器禁運。蔣介石急需尋找一個對中國友好、支持國民政府的工業國家作為武器、工業和技術的輸入國。蔣早年對德國模式的向往以及一戰后德國為自身利益對中國擺出的友好姿態讓蔣介石下定決心選擇了德國。
早期的中德往來是在國民政府和魏瑪共和國之間展開的,其內容也主要是經濟交往。一戰后德國作為戰敗國領土被削減,實力被削弱,殖民地被瓜分,但依舊保留了良好的工業潛力,因此急需尋找新的原材料供應地,以迅速修復嚴重受損的國民經濟。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是積貧積弱的狀況并沒有改變,通過工業國提攜短期迅速提升自身的工業生產能力是當時中國的當務之急。希特勒上臺后,德國開始了擴軍備戰的活動,中德之間的軍事合作也迅速升溫,德國來華的軍事顧問團規模開始擴大,越來越多的武器裝備從德國出口中國,中國以鎢砂礦為代表的各種原材料也源源不斷地出口德國。1934年,中德兩國秘密簽署《中國農礦產原料與德國工業品互換實施合同》;1936年,兩國又簽署了《中德信用貸款合同》。兩個合同把中德軍事合作的規模推上了巔峰。這兩個合同并未以“軍事”命名,但從合同的內容以及履行情況來看,這就是不折不扣的軍事合作。以《中德信用貸款合同》為例,合同中規定德國向中國貸款1億馬克,其中9000萬馬克必須用于向德國進口武器和聘用德國軍事顧問,這反映了中德軍事合作的兩個主要方面——武器和顧問。其中德國軍事顧問對整個軍事合作影響巨大。這些軍事顧問受聘于國民政府,涉及國民政府的很多部門,甚至包括一些要害部門。有些顧問深受蔣介石重視,參與了當時很多軍事計劃和作戰計劃的制定。這些軍事顧問大多是退伍軍官,其在國內與很多軍工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他們理所當然地成為德國工業企業來華投資的中間人。國民政府通過外匯購買、以物易物等方式向德國購買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很多德國公司在中國內地投資建廠。隨著日德兩國同盟關系的確立以及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兩國的軍事合作波折不斷,每況愈下。 1941年,德國政府正式承認偽滿洲國的合法性,國民政府宣布與德國斷交,同年對德宣戰,兩國官方軍事合作正式結束。
[作者介紹]張奚銘(1990- ),男,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赫堅(1961-),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二、德日兩國的矛盾沖突
1936年德國與日本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兩國成為正式盟國。我們必須指出在這背后德日微妙的歷史和現實矛盾:首先,兩國存在歷史性的積怨。中日甲午戰爭后,德國為了自身在東亞的利益,聯合法、俄逼迫日本放棄了對遼東半島的領土要求,日本始終記恨在心。一戰中,日本借口對德國宣戰,搶奪了德國控制的山東膠州灣,德國對此也念念不忘。第二,兩國經濟沒有互補性。德國和日本都屬于領土面積狹小的工業國,兩國發展軍事工業都存在原材料上的短板,因此兩國發展都需要擴張海外勢力范圍,這使兩國在經濟利益上存在沖突,單純的法西斯主義和反共聯盟是不能化解經濟矛盾的。第三,在中國問題上存在矛盾。德國一戰后以友好的姿態重回中國市場,中德兩國各取所需,而日本的戰略是獨霸中國,排擠其他列強的在華勢力。這樣,日德在中國出現了嚴重的利益沖突。直到二戰結束,日德兩國始終沒有開展廣泛的經濟和軍事聯系。
德日兩國存在經濟矛盾的同時又成為政治盟友,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后有著必然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使德國遭受了嚴重的削弱,過分的削弱卻沒有動搖德國的工業基礎,反而使德國埋下了復仇的種子。希特勒上臺以后,德國走上了法西斯擴張的道路,急需在世界上尋找有著共同政治利益的伙伴,鄰國意大利成為首選,但是意大利的實力和地理位置無法滿足德國對政治盟友的要求。當時的德國還處于凡爾賽體系的控制之下,需要的是有利于其擴軍備戰的國際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分散主要大國的注意力。日本地處東亞,作為一戰的戰勝國并未受到削弱,卻受到華盛頓體系的限制。突破華盛頓體系,建立對日本有利的東亞秩序是它的長期目標。可見,兩國在一戰后面臨的是相似的國際境遇,突破限制是不謀而合的目標。1936年,日本軍部上臺,法西斯制度確立,德日兩國擁有了共同的政治道路、政治目標,彼此在歐洲和東亞又能夠起到對歐美等國的牽制作用,兩國自然就走到了一起。
三、三角關系背后的政治博弈
中、德、日三國在東亞有著各自的利益和戰略目標,三國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使得三國之間的關系充滿波折,但互相之間的利益又讓三國之間出現了長期“維持現狀”的局面,這種既矛盾又互利的三角關系背后是三國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進行的政治博弈。
(一)國民政府借力打力
中國在三國之中的情況比較特殊。首先,只有中國是落后的農業國。盡管國民政府從1927年開始進行了“十年經濟建設運動”,但中國綜合國力與日德始終相差甚遠。其次,中國本身即是日德矛盾的焦點和結合部。
“濟南慘案”之后,國民政府認清了日本企圖打破華盛頓體系、獨霸中國的企圖。對于日本擴大侵華行動,當時的美國和英國仍沒有給中國以任何實質性支持。蘇聯雖一貫支持中國的反侵略斗爭,但在1934年至1935年前后,中蘇關系尚在改善中。于是,國民政府抓住暫時穩定的東亞形勢,選擇了沒有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又急需海外市場的德國,開始進口德國的武器,引進德國軍工產業,吸引德國直接投資。國民政府希望在短時間內快速增強抵御日本軍事侵略的防衛力量,甚至想借助德國的力量限制日本。在獲悉德國與日本秘密商談反共同盟時,國民政府希望阻止德日法西斯的同盟。在這一愿望落空之后,又要求德國保證不向日本透漏中國抗戰準備工作。1937年,國民政府派遣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及海軍部長陳紹寬赴德洽商軍火貨物交換及聘用德國軍事技術人員等事宜。德國政府再次肯定了易貨貿易的原則,并表示愿繼續調遣軍事和技術人員來華服務。
(二)德國左右搖擺
德國一戰后本身對東亞的事務是力不從心的,而且其本身對東亞的興趣遠不如歐洲。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德國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希特勒一方面編造日耳曼民族優越論的言論;另一方面加緊擴軍備戰,極力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束縛,沖破其對德國的軍備限制。中國豐富的礦產資源恰恰滿足了德國擴充軍備的需求,中德軍事合作進入了黃金時期。1933年以后,德國對外貿易也由進口生活資料為主轉為主要進口軍需原料。對此,德國元帥戈林曾經毫不掩飾地說:“我們從1933年以來,就已竭盡全力擴充軍備。不錯,我們承認,如果我們把褲腰帶勒緊,那是因為我們只為我們的軍備進口原料,這是比吃飯更重要的事。”當時的納粹德國正在加速重整軍備,其陸軍需要在中國檢驗其新式武器,國防經濟部門需要獲取并貯藏中國的戰略礦產原料,工業巨頭及軍火商人需要向中國推銷其產品并擴大銷售,這幾方面形成了推進對華貿易的主要力量,并促使納粹政府從后臺走到前臺。這樣中德兩國建立并擴大了政府一級的貿易往來,將駐華公使升級為大使。
與此同時,中日矛盾也在逐漸升溫。日本1931年侵占東北,1932年扶持偽滿洲國,1933年進攻長城沿線。很顯然此時的德國并不想過多地插手中日兩國矛盾,便扮演中立的角色,繼續擴大中德合作。
希特勒既希望中國繼續成為其原料產地,又希望日本牽制蘇聯在遠東的軍事力量。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中日全面戰爭開始,東亞局勢急轉直下。希特勒為了維護在東亞的政治格局,授意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調停,但日本苛刻的議和條件使這場調停最終失敗。
眼看東亞政局越來越糟糕,德國利用“中立”擴大自身利益的政策破產只是個時間問題。1938年初,德國主動與蘇聯開始了秘密的貿易談判,德國準備以提供貸款的方式從蘇聯獲得重要的稀有金屬,蘇德之間為此進行了多輪談判。希特勒終于在戰略原料問題上找到了新的來源,并獲得了日本對德國在華利益的口頭保證,公開拋棄中國的條件基本上具備了。這樣,德國政府最終選擇了它的政治盟友日本。
(三)日本力求翻身
在這場三國角逐中最被動的是日本。日本一戰后對華盛頓體系心存不滿,一直找機會打破,以達到獨霸中國的目的。此時的國民政府已經和德國進行了近十年的軍事往來,并緊緊抓住德國依賴軍事原料這一短板。所以,日本很清楚中德軍事合作是其侵華的阻力,但是也暫無良策。終于,隨著對華戰爭不斷勝利,日本有了扼制德國的砝碼。日本適時開出了對德國具有誘惑力的條件,口頭上滿足德國關于在華利益不受日本占領影響的要求,才最終使德國放棄了中國。
四、結語
從中德軍事合作開始,到合作的“蜜月”期,再到最終破裂,利益一直是德國對華政策變化的根本原因。日本對中德合作的反應也是出于本國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國民政府利用德國對原料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應對戰爭的能力。但是,必須看到德國始終擁有兩國合作的主動權。歷史再次證明,政治博弈的話語權是要用真正的實力來保證的。
[參考文獻]
[1]蔡勝,吳佳佳.二戰期間中德宣戰原因管窺[J].黃山學院學報,2006(1).
[2]李蘭琴.試論二十世紀30年代德國對華政策[J].歷史研究,1989(1).
[3]陶文釗,楊奎松.杭日戰爭時期中國對外關系[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
[中圖分類號]K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1-0091-03
[收稿日期]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