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虹 宋志秀 彭景
【摘 要】目前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學生培養工作比較呆板,本文從跨院系選課培養的方式探索了綜合性大學特色學院對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本科生的特異化個性化培養模式。
【關鍵詞】食品衛生與營養學;綜合性大學;特色學院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于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原營養學專業)的高層次人才需求越來越旺盛、也越來越多樣,而我國高等院校對于該本科專業的學生培養工作比較單一和呆板[1],供大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和機會比較少,作者以揚州大學為例,粗淺探討一下綜合性大學特色學院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本科生的培養問題。
在新一輪的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上沒有了原來的營養學專業,取而代之的是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2],可見國家對于食品衛生的重視[3],目前我院對于該本科專業的培養工作,還是充分借鑒和沿用了原來本學院營養學專業的本科生培養的模式。
旅游烹飪學院是揚州大學的特色學院,是我國烹飪界的黃埔軍校,是淮揚菜主要的繼承與發揚的地方。所以學院在開辦食品衛生與營養學本科專業之后,很容易想到往烹飪專業上靠,近些年來培養了一大批既懂營養學知識又熟練掌握烹飪技術的高級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面對當今社會多元化的需求以及學生的自我專業方向的選擇,明顯感覺學院在這些方面是做的不到位的,不利于該本科專業的健康發展與成長。
揚州大學是一所江蘇省屬綜合性重點大學,完全可以通過跨學院跨系修讀課程來完成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學生多元化的培養。比如揚州大學具有醫學院,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的學生完全可以修讀醫學院的相關課程,深化醫學知識,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去揚州大學附屬醫院進行實習,發現和尋找臨床上營養學的問題,利于自己的營養學知識,解決臨床上營養不良等問題。那么這樣的培養下方便某些學生在未來就業或者發展時可以面向綜合性醫院的營養科或者醫學營養學方向。又如本學院擁有食品科學與工程系,食品科學與營養學的聯系本來就非常緊密,學生可以通過跨系選擇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課程,熟悉食品生產的工藝,了解食品工廠的運營,方便學生在未來就業時可以選擇食品加工類企業,畢業生可以在未來的工作中幫助食品類企業在發展食品工藝的同時能使食物的營養價值逐步提高。
事實上,國外的很多知名大學早已這樣培養本科生[4],比如美國的康奈爾大學,學校借助自身的綜合性大學,開設很多的專業方向模塊,根據專業方向的選擇可以跨院系的修讀課程,從而完成了專業內的學生特異化多樣化培養。這種培養模式不但豐富了學生的就業范圍,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因為專業方向選擇的時候學生往往會加入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偏向,使得專業的學習熱情程度不斷提高。國內學者也展開了如此的探索,易鋒等[5]人通過跨院系培養師范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文體課外互動培養方案。他們發現該培養方案可以發揮師范院校各院系學科優勢,跨院系培養學生專業能力,開辟了第二課堂,做到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地系統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其次科學運用師范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評價方法,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進行評價對比分析,結果表明,文體課外互動培養方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能在師范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和管理中推廣應用。
綜上,綜合性大學特色學院對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本科生的培養,首先是想突破已有的專業教育模式。在人才培養的理念上從“以專業為本”逐漸轉化為“以人為本”[6-7],通過跨院系的選擇課程,整合學院與學院、系與系之間的課程體系,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賦予了大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權[8],探索了各種新型的具有特色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其次是漸進式的持續性改革。以辦學傳統的優勢與多學科綜合性大學為依托,在局部范圍內不斷地探索與實踐,在不斷的經驗積淀基礎之上,繼續推動變革的同時,在深層次的本科教學改革方面進行好個性化的人才培養實踐工作[9]。本科生是大學的產品與名片,所以學生的培養一直是高等院校的頭等大事,相信不久的將來綜合性大學特色學院在專業內的學生特異化多樣化培養方面將作出表率,來很好地面對未來新經濟社會與大眾需求的多元化,這是非常值得探索的事情。
【參考文獻】
[1]張蘭,王勇.高等院校的跨學科教學與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152-154.
[2]王世澤,周瓊,曹建明.本科專業目錄醫學門類專業設置與調整的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12):1409-1411.
[3]李珂.食品安全法與食品衛生法之比較研究[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9:57-59.
[4]汪金輝,侯立剛,耿淑琴,等.美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與借鑒[J].電子世界,2012:114-115.
[5]易鋒,張建軍,曾紅卒.跨院系培養師范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研究——兩所師范院校文體課外互動方案的實驗[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86-90.
[6]孫玲玲.以人為本促進護理專業發展[J].護理研究,2006,20:1671-1671.
[7]褚平.以學生為本: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理念[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0:40-43.
[8]劉志.淺析大學生自主權及高校管理建議[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刊,2012:68-68.
[9]陳金江.中國大學本科精英學院運行模式研究——基于多案例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2-102.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