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 張曉彤
【摘 要】人性自利、因時制宜、追求實力是韓非子學說的基本理論,他綜合與總結了前期法家所得成就,將“法”、“術”、“勢”治思想進行了吸收整合,主張實事求是,根據世事變化采取措施,追求實際效果。這一思想對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啟示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韓非子;政治思想;現實啟示
韓非子所處的時代,貴族分崩離析的局面已逐漸結束,而時代潮流正往帝國大一統的方向驅動。韓非子帝王政治思想的提出,直接促進了貴族封建制度的瓦解與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把中國歷史推向一個嶄新的局面。本文從韓非子立說的理論基礎著手,對“抱法”、“行術”和“強勢”的政治理論進行簡要分析,試求從中找出中國社會轉型期的法治建設可借鑒的啟示。
1 韓非子其人
法家思想學派起源于春秋,形成于戰國,盛世于秦朝,衰落于秦滅。法家思想是當時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代表,主張“以法治國”并順應時勢。代表人物有春秋萌芽時期的以子產、管仲為代表的法家先驅;戰國中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法家理論的弘揚者和踐行者;戰國后期的法家學術理論體系的完成者韓非子。
韓非,世稱韓非子。他夢想為封建統治者設置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國法律,并借此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在總結前期法家人物的理論成就后,他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治思想進行了吸收與整合,提出了“以法為本”、兼顧“術”、“勢”,通過“抱法”、“行術”,從而達到“強勢”——天下大治。他的這一思想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朝一統天下提供了理論支持,對后世影響深遠。
韓非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涉及諸多領域,他對于人生、宇宙萬物的普遍法則的論述頗為突出。但政治思想是韓非子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
2 法治作為政治的中心
韓非子的政治思想站在君主統治的立場,主張法令、權術和權勢兼顧。結合當時所處的割據格局,韓非子以君主集權為目標,提倡尊君、通過有效手段集權實施法治,實現國富兵強。
2.1 韓非子思想的理論基礎
在韓非子法、術、勢兼施的主張背后,有它的立說的理論基礎,即人性自利、因應制宜、講求實力。
首先,韓非子認為人性自利,至親骨肉間也無法避免這種心理和行為,這些行為幾乎不受道德的自我約束,產生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因而以德治國不能完全實現國家的有效穩定,應直面人性趨利避害的劣性,嚴格設置賞罰,臣民才會不遺余力為國效力。“最后境界是臣子功利得遂,君主功德兼備。”[1]“故王良愛馬,越王勾踐愛人,為戰與馳。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與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2]p-173,在這兩段話中,韓非子冷靜地分析了人們的舉動都是源于自利的心理。 第二,認為歷史始終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執政者應重視社會現實的實際問題,權衡時勢,制定相應的措施。“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2] p-426在他看來,圣人們也都是根據當時所處的環境和具體情況采取與之吻合的措施來解決問題的,歷史環境不同,措施也會隨之變化,墨守成規無異于守株待兔。第三,追求實力。安定統一、富國強民,是古今中外治國的共同目標。他主張增強國家實力,鞏固朝政,高度重視農業生產發展和國家的軍事力量和實力,使國家對內能自給自足,對外能抵抗或實施侵略。“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于人,故明君務力。” [2] p-445鞏固朝中是建立強大外交的前提,通過傳統的仁義禮信來治理朝政欠缺切實功效,應“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以斬首為勇”,達到“無事則國強,有事則兵強”,得以儲備“王資”[2] p-438。
2.2 “法”、“術”、“勢”有機統一
韓非子在他的政治理念中,使“法”、“勢”、“術”三種法家理論得到完美結合,并將“賞罰”作為治理國家手段之一。
2.2.1 法治是根本原則
法令以公平為原則,是處理人際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的一種客觀標準。人難免自私自利,法卻是公平可循的典則。
在韓非子看來,立法有兩個主要依據:一是,順應時代發展。即要根據當時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制訂并實施促進獎勵耕戰、富國強兵的法令;二是,法律要符合民意。法律作為君主賞罰、衡量是非功過的依據,其制度的制定也要參考人性自利的弱點,合理度量,才能不脫離社會實際,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
“以法為本”的基本要求有:首先,法令制定后要以書面形式公布,同時通過易懂的語言告知百姓,使所有國民了然于心。其次,保持法令的統一。君主獨有立法權,但在制定法令時必須保持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 [2] p-202。再次,保持法令的最高效力,民眾必須無條件遵守,“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2] p-69。最后,賞罰分明。認為賞與罰能夠推動法令的有效實施,應“信賞必罰”,“厚賞重罰”,但賞罰標準也需符合普遍的道德評價。
2.2.2 法治與權勢結合
韓非子在《難勢》中表達了權勢重要性,并強烈反對儒家學派的“賢治”主張,強調君主要“抱法處勢則治”。“勢”是專指君王的地位和權力,即權勢。韓非子認為“勢”是控制臣民管理國家的手段,并只有君主才能擁有,“在君則制臣,在臣則勝君” [2] p-76。同時他還認為,君主如果沒有“勢”,政令就得不到有效貫徹,賞罰也得不到合理執行,最后自然就實現不了法治,因而二者不可偏廢。
2.2.3 法治和權術結合
在《定法》中,韓非子闡釋了他對申不害的“術”與商鞅的“法”的理解,并闡述了他對二者的運用方式的思考。“術”是指君主用于維護統治權威、控制權力、防止叛變、貫徹法令的手段。他強調“法”、“術”不可偏廢,以法為本,法、術“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 [2] p-374,要相互配合運用。對于“術”的運用,他認為用術首先要循法守法,其次講求恬淡無為,君主可以不必親力親為,只要掌握主要的權力,讓大臣各盡其才,就可以匯集才智,實現治國目標。“力不敵眾,智不盡物。與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國” [2] p-420 ,“明主治吏不治民” [2] p-322。
3 中國的民主法治需借鑒“以法治國”
秦朝君主通過實施韓非子的政治主張,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實現了大一統,而在后續的發展中,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的結合形成了“德禮刑政并舉互補模式,成為中國數千年封建統治最基本的政治模式。”[3]對于今天我國的民主法治社會而言,韓非子“以法治國”的理念、管理官員的經驗依然具有借鑒意義。
依法治國,實行法治,是一種普遍的、文明的和進步的治國方式,有利于公民增加對執政者和政府的信任。中國作為一個法治國家,信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當今社會上依然出現了一些同理不同權、同罪不同罰的現象,法律權威的喪失,中國人固有的官本位、權本位以及地方保護主義思想嚴重干擾了法治進程,而法律制度的健全、法律權威的貫徹,執法立場的公正是擺在我們面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應借鑒韓非子的“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絕對權威,在貫徹執行法律的過程中不偏袒權貴,不輕賤百姓,增強社會監督,維護社會穩定。
在韓非子的治國方略中,法律和官吏是治理的兩種主要武器。“明主治吏不治民”,也就是說官吏是社會的精英,他們代表著統治階級,掌握著部分權力,因而管理好他們就能使鞏固政權,實現統治理想。這對我國的腐敗現象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素貞.國家的秩序:韓非子[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2.10:37.
[2]宋立卿,邢樹森.倚法治世:韓非子.備內[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10.
[3]張亞娥.法家法治思想的現代價值及其評價[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1:51.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