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炯
先不談《靜物》這張照片作為“史前攝影”的相關歷史知識,讓我們單純地從照片的內容與影像散發的氣息來欣賞一下這幅作品吧。
這是一幅安靜的影像,陽光透過窗戶,柔和地射到窗臺上,石青天使的面龐在側光的塑造下起伏有序,仿佛還原出真實孩童鼓鼓的臉蛋,稚氣動人。窗臺上散落擺放著不同造型的石膏像,墻上也懸掛一些裝飾物。藤條編制的水壺質感豐富,檔案性地強調了照片所拍攝的時代。顯然,這是一個歐洲舊時代畫家工作室中的真實角落。這角落終日沐浴在散射光下,也許落了許多灰塵,天使頭像和水壺也似乎擱置已久,但它們之間卻好像在竊竊私語。照片中的時間,仿佛停在那個晴日的午后,作為一名職業畫家的達蓋爾,沒有遵循以往的工作習慣,把物品擺放到畫室的靜物臺上,也沒有用繪畫的加法原則去選擇和搭配它們,他架起木質相機,將鏡頭直接對準了一個飽含畫家生活經歷的現實空間。借助光線這一自然而又神奇的能量,一種畫面秩序浮現出來,雜亂粗糙的真實生活顯現出一份細膩、真切甚至不乏詩意的影像美感,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這幅作品也被稱為“工作室一角”,作者是法國攝影術的發明人路易·雅克·曼德·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e Daguerre)。經過文明的積累,歐洲工業革命驚天動地,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法國人尼埃普斯已經以日光燭刻的方法,用帶有光學鏡頭的暗箱,實現了拍攝并永久保存景物,后來,全景畫家達蓋爾加入尼埃普斯關于影像保存的這一研究,并終于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找到了用水銀定影這一方法。他使用這項具有實用性的技術進行了各種攝影題材的嘗試:風景、建筑、靜物、人,等等。在三、四年的反復試驗和推廣后,終于在1839年8月19日的法國科學與藝術學院聯席會上宣布了“達蓋爾銀版法”這項發明。《靜物》這張照片拍攝于1937年,是“攝影史前”的藝術品,是達蓋爾向世人展示攝影術可行性的憑證。當攝影還沒有被命名、更沒有人了解它的本質時,達蓋爾以攝影的減法原則,以觀察為手段,以質感、層次的視覺語言,利用光線刻畫物體,在鍍銀銅板上凝固下自己的工作室一角,創造出一幅充滿了影像感染力的作品。在那個攝影誕生的歷史階段,這張照片從本質上把攝影和繪畫區別開來了。攝影來自于現實,并與生俱來地與現實有著交融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