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洪芳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臨床特點與治療體會。方法 80例急性腹痛患兒, 根據患兒臨床特點, 及時診斷和積極治療。觀察臨床特點與治療效果。結果 在80例患兒當中, 治療總有效率為100%, 無一例誤診、漏診病例發生。治療后患兒的疼痛感平均分為(41.2±1.0)分, 較治療前的(77.4±3.8)分明顯降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分析后發現導致小兒急性腹痛的主要疾病有腸系膜淋巴結炎、胃炎、消化性潰瘍、急性闌尾炎、急性胃腸炎、急性菌痢、腸痙攣、糞便堵塞、藥物胃腸道反應、過敏性紫癜、膽道蛔蟲癥以及腸疊套等。結論 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病因較為復雜多樣, 接診腹痛患兒時不同與成人, 很難問出詳細可靠的病史, 全面分析發病原因, 結合臨床特點, 對癥治療, 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關鍵詞】 小兒內科;急性腹痛;臨床特點;治療體會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8.086
在兒科疾病中, 急性腹痛屬于較為常見的疾病, 給患兒身心造成極大痛苦, 如不及時治療, 嚴重者可導致死亡。正確分析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臨床特點, 采取對應治療手段, 可提高治愈率, 改善預后[1, 2]?,F本文主要是以80例該疾病患兒做為具體的研究對象, 分析臨床特點和治療效果,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到本院就診的急性腹痛小兒患者80例作為具體的研究對象。其中男42例, 女38例;年齡最大8歲, 最小2歲, 平均年齡(5.5±3.5)歲。病程最長1個月, 最短30 min, 平均病程(3.8±9.2)d。同時伴有嘔吐15例, 伴有發燒17例, 伴有咳嗽19例, 便秘7例, 反酸2例, 皮膚紫癜1例, 果醬樣血便5例, 膿血便1例, 用阿奇霉素腹痛2例。
1. 2 診斷方法 當患兒入院后, 對其家長及患兒詳細詢問病史, 詢問的內容主要包括孩子日常飲食情況、近期有無呼吸道感染史、有無外傷史、用藥史、腹痛的持續時間、部位、性質、伴隨癥狀、大小便情況等。并了解是否存在藥物過敏, 家族遺傳疾史等等。仔細觀察患兒臨床表現癥狀與體征, 給予血常規檢查, 查看白細胞是否存在異常現象[3, 4]。同時, 采用腹部透視以及B超等輔助檢查, 對腹痛及時做出正確判斷, 給予綜合對癥治療。
1. 3 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可分為保守和手術兩種:① 手術治療:一般主要是用于腸套疊、闌尾炎以及腸扭轉等外科急腹癥患兒的治療, 發現后立即請普外科會診并轉外科治療。②保守治療:根據患兒病情特點, 給予藥物等綜合治療。若患兒為寄生蟲腹痛, 可先給予對癥治療, 待腹痛完全緩解后再給予驅蟲治療;若患兒為感染性腹痛, 則應給予有效抗生素、抗病毒治療;若患兒為糞便堵塞則給予開塞露通便治療;若患兒為過敏性紫癜則應以治療原發病為主。同時指導患兒家屬加強護理、腹部熱敷、科學合理飲食, 進一步隨診等。
1. 4 療效判定標準 采取本院自制問卷調查表進行治療效果分析, 治療效果分為治愈、有效、無效。治愈:臨床表現癥狀消失,患兒精神良好;有效:臨床表現癥狀基本消失,患兒精神逐步恢復;無效:臨床表現癥狀未有任何改變,部分患兒病情甚至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分析對比治療前后所有患兒的疼痛情況, 詳細記錄。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80例患兒中, 其中63例患兒有較為明顯的腹部壓痛, 另外17例患兒無明顯的腹部壓痛。大多數患兒均表現為臍周陣發性疼痛, 少數患兒表現為右下腹部、左下腹部、臍周圍以及全腹部、劍突下等各部位疼痛[5]。
2. 2 經分析后發現導致患兒出現急性腹痛的主要原因包括有腸系膜淋巴結炎、急性闌尾炎、急性胃腸炎、胃炎、過敏性紫癜、藥物胃腸道反應、急性菌痢、腸痙攣、糞便堵塞、膽道蛔蟲癥以及腸疊套等。
2. 3 給予對癥等綜合治療后, 80例患兒當中, 治愈77例, 有效3例, 無效0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無一例誤診、漏診情況發生。治療前所有患兒疼痛感平均分為(77.4±3.8)分, 治療后所有患兒疼痛感平均分為(41.2±1.0)分。治療前后疼痛平均分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小兒急性腹痛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兒科疾病, 一般包括感染和非感染、內科和外科等多種因素。發病的原因較為復雜多樣, 全面詳細詢問病史、密切觀察患兒臨床癥狀、體征, 正確分析發病因素, 積極治療, 禁止盲目應用止痛藥物以防掩蓋癥狀延誤診斷和治療。根據病癥, 可把小兒腹痛分為內科以及外科急性腹痛兩種?,F本文主要詳細探討小兒內科急性腹痛, 其主要表現為功能性以及器質性的疾病。便秘、藥物胃腸道反應、膽道蛔蟲癥以及腸痙攣等均屬于功能性疾??;腸系膜淋巴結炎、過敏性紫癜、以及消化性潰瘍、急性腸胃炎、菌痢等均屬于器質性疾病[6]。密切關注患兒腹痛的臨床特點及脈搏、體溫等生命體征, 觀察有無腸型、蠕動波, 有無發熱、嘔吐等伴隨癥狀, 給予對癥治療尤為關鍵和重要。
本次研究, 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 治療后患兒的疼痛感平均分為(41.2±1.0)分, 較治療前(77.4±3.8)分明顯降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于急性腹痛患兒來說, 結合臨床特點, 積極對癥治療是提高治愈率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程進立.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臨床診斷與處理.醫藥與保健, 2014, 20(2):34-36.
[2] 胡文君, 吳云峰.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臨床診斷與處理——附108例臨床分析.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2014, 18(2):77-81.
[3] 黃向暉.開塞露治療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療效觀察.廣州醫藥, 2011, 42(3):54-55.
[收稿日期:20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