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 陳開枝
?
形成保護利用好革命遺址的共識
■ 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 陳開枝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遺址。今年正值抗戰勝利70周年,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對全省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情況進行了調研。通過實地察看近200處革命遺址,與當地干部群眾座談,我們既看到了各地在這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又看到了亟待加強和改進的問題,深感在全社會形成對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共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會長陳開枝代表省老促會向三河壩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花圈
廣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策源地之一,革命遺址多、分布廣,十分珍貴。革命遺址之所以珍貴,重要的是體現在它的物質層面上。革命遺址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形成,記錄了革命戰爭年代一段鮮活的歷史故事,而戰爭經歷了就不可能重演,因此革命遺址作為歷史產物,不可能再生。作為不可再生的紅色資源的革命遺址,有著不可再生資源的共同特征“可耗竭性”,即其存量是固定的、有限的,并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其趨勢是遞減的。由于受自然侵蝕和人為損壞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我省已損毀的革命遺址有700多處,占現有革命遺址總數的18%。現存的許多革命遺址是原來的祠堂、學校、舊居等,不少也處于殘危狀況,有的破損嚴重,瀕臨倒塌。看到這種狀況,總是令人揪心。
每一處革命遺址就是一段革命歷史的見證與載體,銘刻著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歷程,蘊含著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不屈不撓、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是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些革命遺址的損毀,將意味著其所承載的那段歷史在人們頭腦中變得模糊甚至消失。革命遺址這批紅色資源的失去,絕對不能以金錢來估值。失去了,感到其珍貴也來不及了。革命遺址如果在我們這一代人中損毀過多,則我們上對不起革命前輩、先烈,下對不起子孫后代。因此我們要大聲疾呼:別讓革命遺址成為逝去的記憶!
這些年,各地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多樣、效果明顯,而革命遺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因其特殊性而別具教育意義。革命遺址教育意義的特殊性,主要是其承載資源的真實性和記錄史料的唯一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每一個光輝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及面臨的形勢都是真實的唯一的。革命遺址的宣傳,以具體的實景實物,附之以圖片音像資料等,真實、生動、具體地再現了當年血與火的歲月,再現了“人”“物”“魂”多個方面,宣傳功效因其直觀的歷史真像和視覺沖擊力,給人心靈以極大的震撼力,使人們真切體會到什么是偉大精神和光榮傳統。這是其他形式的宣傳教育無法替代、難以比擬的。
革命遺址分布在城鄉各地,不少前輩、先烈生于斯、長于斯、奮斗于斯,其革命意志、高尚人格和犧牲精神為當地人民群眾所景仰,更具親和力和影響力,對培養廣大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感情,提高其政治覺悟更為有效,因為身邊榜樣的力量更無窮。另外,革命遺址匯聚了在革命斗爭重要的歷史時刻,黨組織領導人民群眾攻堅克難、英勇斗爭而孕育產生影響深遠的內涵,已成為永遠激勵中國人民捍衛民族尊嚴、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今年全國上下掀起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活動高潮,各地的革命遺址再次凸顯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要的特殊作用,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陳開枝參觀高潭老蘇區遺址和中洞革命遺址
革命遺址不僅是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而且是一筆豐厚的經濟資源;不僅具有重大政治價值、教育價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經濟價值。紅色資源這一經濟價值在被合理開發利用之前是隱性的、潛在的,而通過合理的開發利用,發展紅色旅游,其經濟價值就漸漸顯露出來。革命遺址主要所在地的革命老區,大都地處偏遠山區,因“紅”而厚重,因“綠”而秀美。目前,不少經濟發展還相對落后的老區,通過制定規劃,對革命遺址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使“紅綠相映”,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和老區產業升級的“助推器”。如原中央蘇區縣南雄近年出臺《紅色旅游規劃》,按照“打好蘇區牌、走好生態路”“紅色旅游綠色化、紅色旅游體驗化、紅色旅游主題化”的思路,規劃深度開發梅嶺和水口戰役舊址兩大紅色旅游景區,有效地促進了“旅游旺市”。又如梅州市著力打造葉劍英紀念園、平遠仁居鎮紅軍紀念園、大埔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等紅色旅游景區,與雁鳴湖、橋溪古韻、相思河等具有獨特自然風光的景區融合發展,每年吸引了大批游客,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人們在享受到大自然賜予的美景時,精神上也補了“鈣”。

陳開枝一行在始興紅圍遺址調研
綜上所述,革命遺址這一不可再生資源的珍貴性和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特殊性,以及在發展紅色旅游、促進老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均應引起我們對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的高度重視。胡春華書記今年10月在梅州調研時指出“要加強紅色資源的保護”,是很有前瞻性的。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在全社會形成共識,共同努力。各地應把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協調指導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要建立起完善管理的長效機制,并以法規形式保障這項工作更好地開展。要形成政府、社會對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的多元投入機制,并分輕重緩急,重點對瀕臨消亡的革命遺址實施搶救性保護,切實保護和充分利用革命遺址。還要利用多種形式對革命遺址所承載的革命故事及其精神進行宣傳,使革命精神代代相傳。(原載2015年12 月12日《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