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娣
美國最杰出的商業哲學家吉姆·羅恩曾說過:“理財,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財產進行理性打理的過程,以達到使之保值、增值的目的。大多數人高估了他們在一年內能做的事情,而低估了他們在十年里能做的事情。”
退休后,隨著收入的減少,醫療、生活等開支的增加,老年人對物價的變動越來越敏感,一些老年人在關注CPI的漲幅和蔬菜、肉類價格提升的同時,也思考著如何將手中現有積蓄和每月退休金做保值增值的安排。但作為原為工薪階層的退休者,積蓄既不豐厚,退休金也有限,隨著年齡的增長,獲取信息的能力漸弱,這一切決定了老年人只可能成為抗風險能力較弱、相對保守穩健的投資群體。
如何既能讓資產保值增值,又能保證生活的充實呢?
留足日常生活備用金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留足日常生活備用金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醫療費用方面的支出日益增大,應根據夫妻雙方身體狀況考慮醫療備用金和約6個月的日常衣食住行備用金。這部分資金是隨時可能用到的資金,因此,最好以銀行活期存款方式進行留存,以備不時之需。
投資理財穩字當先
其次,投資理財穩為先。
老年人退休后擁有了一筆數目可觀的積蓄,若沒有良好的投資規劃,積蓄也會伴隨通脹而面臨縮水的損失。然而,投資種類繁多,老年朋友們又該如何選擇呢?醫療等大額不確定開支決定了老年朋友們在投資的選擇上需特別注意投資的安全性,應以穩健投資為主。
最近,退休老人理財的負面新聞不斷見諸媒體,由于理財產品的收益與風險都是成正比例,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風險必然比較高,因此退休老人為了尋求高收益,而對風險視而不見,出現了一部分虧損,使很多的老年人認為理財就是騙人的,退休老人不能相信理財公司所講的鬼話。
其實,老年人理財并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么簡單,一位資深理財顧問為老人理財提出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1)退休老人應該首選保本型理財產品,因為對于老人來講,賺錢不是主要目標。
(2)貨比三家,理財公司那么多,并不是隨便一家就可以,并不是一定就要找收益最高的理財產品,應該詳細了解同樣的理財產品,收益為什么會那么高,高收益的背后是否會有高風險。因此一定要選擇自己看得懂的,在風險相同的條件下選擇收益高的理財產品。
(3)投資理財并非把所有資金都投入,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投資,一部分用于平常花銷,將其他閑置資金作為投資,保證收益。
(4)并不是所有的投資理財公司都值得信賴,應該先調查該公司的商業信譽,可以向本地會計或者律師進行咨詢。
當然,在身體條件較好、經濟較寬裕,并具有一定金融投資理財知識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退休老人可適度參與中高風險的投資,比如,擁有多年炒股經驗和經濟條件較好的老人,可拿小部分資金,以娛樂的心態參與股票投資。
建立合理的投資組合
最后,要建立合理的投資組合。這里也有理財顧問的幾點建議。
其一,國債屬于很多老人選擇的對象,國債雖然能確保保本,但是收益低,并不能成為理財的重點。
其二,貨幣基金雖然比定存收益高一些,但是往往還是跟不上CPI的增長。
其三,保本型理財產品最值得推薦,收益高,而且保證本金,是很多退休老人選擇的理財產品。
所以,在具體的投資選擇上,老人應以債券、中低風險基金定投、保證收益型銀行理財產品、儲蓄型保險等方式為主。可按比例方式進行組合投資,分散風險。但注意投資種類不宜太多,期限以長短搭配為宜,操作要方便省心。
老年人理財案例剖析
周阿姨,58歲,退休前是一名老師,現每月退休金2500元;老伴王叔叔,62歲,退休前是一名醫生,現每月退休金2800元。有1套住房,目前市值約60萬元,自住,無按揭。月生活支出1500元,每月醫藥、保健品支出約500元。目前銀行存款15萬元,股市資金5萬元(目前處于即將保本狀態,一直以來虧多賺少),無其他負債。
周阿姨夫婦倆有一個女兒,30歲,已婚,有1套按揭住房,育有1子,3歲,即將裝修后入住。女兒、女婿均為公務員,收入穩定。
周阿姨的理財目標是:為女兒貼補裝修費用10萬元;希望為小外孫準備部分教育資金,減輕女兒負擔;籌措每年旅游費用1萬元。
理財顧問的建議如下。
1.目前股市資金5萬元,虧多賺少,說明其股市投資經驗不足。建議保本后取出資金購買保證收益類銀行理財產品。該項投資還可作為醫療等大額支出項目的補充資金。
2.銀行存款15萬元,其中10萬元貼補女兒房屋裝修費用,剩余5萬元作為醫療等備用。留存形式方面可開立銀行1年期或半年期定期存款,并開通自動轉存,以備不確定的醫療支出。
3.可考慮為小外孫購買一份教育保險。
4.每月剩余的800元可做基金定投。類似“零存整取”方式,每月定額投資,凈值高時購買份額相對較少,凈值低時購買份額相對較多,且以長期投資方式,真正實現成本攤薄和風險分散的效果。
總之,老年人理財一定要把握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三大原則,只要擁有良好的心態,正確認識投資風險,構建合理有效的投資組合,老年人理財亦可同時安享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