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緣 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長
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立案登記制實踐
張勤緣 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長
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作為跨行政區劃的整建制綜合改革試點法院,自履職之初即率先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該院以群眾的滿意度為標準,不斷創新工作機制,探索構建了具有跨行政區劃法院職能特色的立案登記制度。
一、全面貫徹落實立案登記制,提供菜單式服務。結合四中院受理的案件類型,制作了行政、民商、重大環境資源保護案件等八個登記立案的工作指南,為起訴人提供菜單式服務。
二、探索立案預登記,開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探索立案預登記對接多元化解機制。在符合法律規定的前提下,針對不同類型案件啟動不同糾紛解決機制:保險案件,啟動北京市保險行業協會的保險糾紛訴非調解;涉外商事案件,引入中國貿促會的專業商事調解;行政案件,注意發揮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資源優勢,通過訴前協調的方式加以化解。
三、引入第三方服務,提供專業性法律咨詢指導。建立律師法律援助工作站、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崗。針對行政案件專業性強,當事人訴訟能力較低等特點。在立案階段,引入律師咨詢、法律援助、大學法律實習生提供法律公益咨詢服務;律師針對經濟困難的特困人群和申訴案件的當事人,提供免費的律師代理法律援助。
四、設立綠色服務通道,提供優先立案服務。一是針對涉及民生、困難群體等案件,設立快速立案通道。二是專門為律師設立了律師立案窗口。為律師立案提供高效順暢的立案環境。
五、堅持立保同步,注重以保促調,努力提升審判質效。民商事案件,在立案登記階段,同時審查財產保全申請,縮短了保全申請審批的時間,提升了訴訟保全工作的質效。目前,立保同步的案件基本實現保全費用與立案費用同時繳納,減少起訴人的二次交費,減少往返法院的次數。獲得當事人的一致好評。
六、適應“互聯網+立案訴訟服務”,推動網上立案工作。跨區劃法院特殊案件集中管轄,相對于傳統法院存在地域不便的特點。探索網上預約立案,打破時間、地域的局限,加速立案登記流程。通過網上遞交立案材料、后臺審核、線上一次性補正告知、預約立案、窗口登記立案來完成。
七、發揮立案訴訟服務職能,構建法律教育宣傳平臺。針對行政案件中當事人多事一訴,訴訟請求事實理由不明確等問題,出臺《關于立案登記的釋明規則》,對如何行使釋明權,釋明方式及尺度進行明確與規范。從履職至今,共做立案釋明筆錄400余件,書面補正釋明350余件。通過法律釋明,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使立案窗口成為弘揚法治理念,培養“依法立案”法律意識的重要平臺。
八、做大做強訴訟服務,大力推進訴訟服務中心建設。針對群眾的訴訟需求,推出提升立案質效,降低訴訟成本的多項舉措:一是提供起訴書模板、外網查詢工商登記、組織機構代碼信息,以及修改電子版起訴文書等服務,節約補正時間,提升當場立案率;二是針對我院受理案件的類型,制作各類案件的一次性補正告知,明晰補正要求、內容、期限、以及法律后果;三是注重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了立案登記節點的實質公開、全程留痕和全面監督,有效提升了立案工作的司法公信度。
九、制裁違法濫訴、惡意訴訟、虛假訴訟,維護正常訴訟秩序。一是以“誠信承諾書”的形式對起訴人進行警示和督促,以保證誠信訴訟;二是建立濫訴、惡意訴訟人員清單。對于起訴缺乏訴的利益,訴訟目的不具有正當性,有違誠實信用原則,訴訟行為引起程序空轉,導致司法資源浪費,增加對方當事人訴累的,并被多次駁回起訴或訴訟請求的當事人,列入濫訴惡意訴訟人員清單。對他們提起的訴訟,進行嚴格的立案審查;三是建立訴訟行為評估制度。組成由法學專家學者、律師、政協、人大代表、廉政監督員、基層社區代表等人員組成的訴訟行為評估委員會。借助第三方社會公眾平臺,對濫訴、惡意訴訟的行為進行甄別。
目前,我院行政案件立案1397件,通過甄別程序,認定為濫訴,制作不予立案裁定的案件349件。
十、引入社會評價機制,提高立案工作的社會公信度。主動接受群眾監督,促進窗口工作水平提升。建立立案滿意度測評體系,發放《文明執法監督卡》1384張,服務滿意度問卷200張,大廳設立便民意見箱等多種途徑,聽取當事人意見。將群眾監督作為檢驗立案工作成效、彌補不足、鞏固成果、改進工作的過程。
上述舉措,成效凸現:一是縮短了立案周期,民商事案件一次性立案合格率在90%以上,其他案件起訴人在一次性補正告知書的引導下,80%的涉訴人員能在兩次以內辦理完立案登記手續;二是杜絕“三不”現象,堅持有案必立,有效破解“立案難”。截至2015年12月31日,四中院累計收取各種訴訟立案材料并開具接收材料收據2088件,立案1893件,實體立案率為73.9%。另有經立案釋明后當事人不再起訴案件195件,贏得了83%起訴人的滿意結果。經滿意度問卷調查,88.5%的當事人對四中登記立案工作表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