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洪舉
徹底追繳贓物體現從嚴肅貪精神
文/史洪舉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于4月18日聯合發布《關于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第18條規定,貪污賄賂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依照刑法第64條的規定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對尚未追繳到案或者尚未足額退賠的違法所得,應當繼續追繳或者責令退賠。
毋庸置疑,該司法解釋以涉案金額和犯罪情節為主要標準,比較科學詳盡地規范了貪污、賄賂、挪用公款類案件的量刑幅度,體現了科學反腐,從嚴治吏的精神。筆者認為,該解釋的亮點之一是對貪污賄賂犯罪分子的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一追到底,不設時限,永不清零。該規定有助于形成威懾,打消犯罪分子的非分之想,并最大限度地挽回國家所受的損失,彌補貪腐犯罪帶來的社會危害。
從近年來查處的一批貪腐案件來看,很多案件涉案金額非常之大,甚至達到數億元,給國家及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而且,一些貪腐者在作案后往往想方設法隱瞞財產、轉移財產,給追繳贓物及退賠損失帶來不少困難。如部分貪腐者同時擁有多個身份或借用親屬身份信息辦理存款或不動產登記業務,甚至通過非法渠道將財物轉移至國外,以便金蟬脫殼后坐擁巨額財富。
多數貪腐者存在一種錯誤認識,將數額巨大的財物隱瞞藏匿后,僅將詳細情況告知子女等親屬,拒不對辦案機關交待有諸多好處。一則等于為自己或子女謀取了不小的實惠和福利,二則即便案發后被判處徒刑,一旦出獄,仍然可以坐擁不少財富,三則那怕被判處死刑,留下的巨額財產也能讓子女得到好處。在這種心理支配下,一些貪腐者極力掩飾隱瞞腐敗所得,達到既能減輕處罰又能為子女謀福利的目的。
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對貪腐犯罪贓款的追繳程度決定著反腐的成效如何。僅依法判處貪腐者刑罰,而對其違法所得不予追繳或追繳不徹底,極易讓其產生僥幸心理,即“大不了蹲幾年監獄,出來后還能享受奢華生活,貪腐的財物權當補償坐牢了”。而且在一些普通人看來,以失去幾年的人身自由換取幾百萬的收益,并不一定是賠本買賣,甚至屬于比較讓人羨慕的“生意”。
因此,勢必要對貪腐分子的贓款一追到底,不留余地,不讓“坐牢一個人,富了三代人”的現象重演,否則就不是成功的反腐。在懲治腐敗方面,必須堅持既要打,又要罰,又要追繳贓款和退賠損失的基本原則。全部依法并處罰金或沒收財產,且凡是拒不交待贓款贓物去向或者拒不配合追繳工作,致使無法追繳的,都應從嚴懲處。司法機關必須嚴格執行該司法解釋,只要是貪腐者的犯罪所得,均應不設時限地一追到底,哪怕其自殺或身故,也不應停止工作,也應追繳至挽回損失為止。
其實,在徹底追繳贓款方面,還有很多措施需要完善。如盡快建立科學的領導干部財產申報或公示制度,構建司法機關與金融機構、不動產登記機構間信息共享體系,加大海外追討和追贓力度,從而形成全面覆蓋的監管網絡,讓貪腐者無處遁形,徹底打消其隱匿贓款的念頭。
同時,還應以對贓款的追繳數量、速度、比例、進展等為標準強化對相關部門的考核,倒逼其認真履職,徹底追贓,有效退賠。唯有如此,才能讓貪污賄賂犯罪分子人財兩空,以此形成高壓反腐態勢,并發揮威懾作用,促進風清氣正官場生態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