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妍麗
環境公益訴訟是法治與環保的共贏
文/喬妍麗
背景:“2015年是環境公益訴訟元年,經過多年探索和推動后,在立法層面已經基本確立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中華環保聯合會副秘書長謝玉紅在2015年環境權益維護實踐情況通報會上說,隨著新環保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的決定》的實施,環境公益訴訟的個案數量較之前大幅上升。(3月22日《經濟日報》)
環境公益訴訟是實現環境保護目標的新型手段。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薄睹袷略V訟法》第55條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是,從公益訴訟的實踐看,由于相關法律的實施還在起步階段,在環境公益訴訟的探索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從國家層面看,如果要發揮社會組織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作用,就應當加大對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支持,包括資金經費以及訴訟權益保護,尤其是環境公益訴訟取證階段、訴訟階段以及訴訟后的人身權益保障等,盡可能化解環保公益組織的后顧之憂。同時,各地法院對相關法律解釋中的“環境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的規定理解也仍需深化,地方法院對社會組織的理解還有待于加強了解。
公益訴訟無論是在價值理念上,還是在具體訴訟程序和規則上,都根本有別于傳統訴訟機制。用法律手段解決環境生態問題,是實現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公益訴訟是一種政治表達方式,促進民主政治進步。另一方面,公益訴訟并不僅僅是提出社會問題,還強調突出顯示在某個具體案件中的事實,鼓勵人們對于該問題進行公共討論并由此展開公共論辯,促進法律的有效實施。從維護環境污染公益訴訟目的角度來說,這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公民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提高的必然趨勢。
李克強總理強調,對食品、環境、安全生產等領域群眾高度關注、反映強烈的問題,要重拳打擊違法違規行為,讓不法分子付出付不起的代價。但是卻有報道稱,盡管某化工企業“排放廢水PH值超標”、“擅自超過環評年產量800噸未報批相關環保手續”以及“危險廢物超期貯存”使養殖戶耿冠寶的70畝魚塘出現了大量的畸形魚,但環保局對企業的違法行為僅處以603元的罰款。這也難怪網友直斥:“老百姓吐口痰要罰款20元,一個企業違法排放超標廢水卻只罰603元,這豈止是執法不嚴?”從當前環境治理的現狀看,授權公益性社會組織在特定情況下提起環境民事和環境行政公益訴訟不能再等了。
環境是一種公共財富,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必然損害到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利益?!澳壳碍h境污染越來越呈現區域(流域)性的特征,而區域(流域)性環境污染單靠某一地區努力,無法達到改善環境質量的目的”,正如全國人大代表、農工黨市委副主委、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所言,環境公共利益是一種特殊的利益,正是由于其利益的“公益性”,環境公益訴訟的利益也歸于社會。支持提起公益訴訟,不但要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還應賦予相應的組織、團體,乃至普通公民,提起公益訴訟的資格。
“人類倘若由他任性行事,總是難保不施展他內心的惡性”,“人們之間相互依仗而又相互限制,誰都不得任性行事,這實際上對各人都屬有利”。一如亞里士多德所言,在環境行政公益訴訟中,社會組織可以通過到檢察機關舉報的方式為檢察機關提供案源和初步的證據。其中,檢察機關在必要的時候也應當給予提起公益訴訟的公民及社會組織以必要的支持。之所以期待檢察機關介入公益訴訟,是因為環境治理中官商勾結已成常態,沒有檢察機關這一法律監督機關的支持,公民及社會公益組織提起公益訴訟和公益行政訴訟就會像蚍蜉撼大樹。